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黔江区实施“五在五心”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日期:2009-03-10
黔江区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结合地方实际,大力实施“富裕在农家,让农民聚心;康居在农家,让农民舒心;知识在农家,让农民称心;保障在农家,让农民放心;和谐在农家,让农民安心”的“五在五心”工程,努力探索具有黔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一、实施“富裕在农家,让农民聚心”工程。积极推进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着力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到2012年,整合投入19.8亿元重点支持生猪、蚕桑、烤烟三大产业发展。一是突破性发展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以大户带动、千家万户为载体,以完善生猪良繁、疫病防控、技术培训、融资担保、产业化建设五大体系为重点,普及推广“六统一”养猪技术,配套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断推进生猪基地向“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养殖现代化”方向发展,建成雨润屠宰加工厂,引进1—2家知名饲料加工企业,成为西南地区知名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是跨越式发展3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以22个基地镇乡为重点,普及“六化五配套”养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桑园,不断提高栽桑养蚕效益。加快缫丝厂及丝绸深加工项目建设。建成优质桑园20万亩,年产茧30万担,努力建成全市最大的优质茧丝绸产业基地。三是稳步推进30万担优质烤烟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实行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烘烤,强化水、路、房、机配套。建成标准化优质烤烟基地10万亩,年产烟叶30万担,成为全国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川渝中烟工业公司烤烟基地。
二、实施“康居在农家,让农民舒心”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到2012年整合投资38亿元,以打造“康居农房·生态家园”示范带为重点,做亮小南海至阿蓬江沿岸一线,强化石会黄溪、金溪石家、马喇金洞三大片区,突出抓好路、农房、水、生态能源、小集镇建设,努力展现整洁靓丽的土家山乡新面貌。一是推进道路建设。加速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每个镇乡建成1个以上等级客运站。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油化硬化村道240公里,镇乡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畅、通达率分别达到70%和100%。农村院落、人行便道硬化率达到50%以上,其中“康居农房·生态家园”示范带达到100%。二是推进农房建设。重点推进沿高速公路、铁路、国道319线和阿蓬江沿岸“康居农房·生态家园”建设,建成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乡村旅游观光田园区、城乡居民休闲区、花卉苗木区。新建“康居农房·生态家园”示范点30个、示范户1000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三是推进水利建设。围绕“康居农房·生态家园”示范带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整乡、整村、成片推进工程,建成城北水库、小南海补水工程、太极水库、城市拓展区供水工程及三峡库区中部灌区工程,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500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有效灌面8万亩,解决22.5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四是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实现养猪5头以上的适宜农户都配套建成一口沼气池,累计新建沼气池6万口。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完成1.95万户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实现全覆盖。按照“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社区园林化、庭院花果化”要求,建设以蚕桑为主的经济林20万亩、速丰林50万亩、通道绿化带2000公里、水系绿化带300公里,森林生态镇乡5个,绿色村庄50个。加快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坝,开展垃圾集中处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五是推进集镇建设。加快推进集镇风貌设计、规划修编、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区本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21个镇乡的集镇建设。建设10个镇乡简易污水处理厂和10个镇乡简易垃圾填埋场,实现镇乡全覆盖。
三、实施“知识在农家,让农民称心”工程。到2012年,整合投入10.12亿元,构筑起农村教育、文化信息、科技培训体系。一是教育体系。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新建和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0所,建设中小学塑胶运动场20个。在渝东南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农村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到12年。加快推进渝东南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职、中职教育,推行农村子女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建立“教育券”制度,完善农村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女童平等就学。二是文化信息体系。大力实施“文化广电惠民”工程和“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畅通村、乡、区三级信息网络,建立农业科技呼叫中心,开通“三农”服务热线。实现农村广播、电话、宽带村村通和农家书屋、篮球场、乒乓球台村村有,使农村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都达到100%,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达98%以上。三是科技培训体系。构建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队伍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技术人员为补充的农业集成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到2012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
四、实施“保障在农家,让农民放心”工程。到2012年,整合相关投入6亿元,推进“保障在农家”工程,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扶,让农民放心。一是实现病有所医。积极开展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促进城乡居民均衡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区、乡、村三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推进13个镇乡卫生院配套设施和132个村卫生室改扩建,实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全覆盖。二是实现老有所养。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联动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农村低保受益人口达到2万人以上。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分类救助制度,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6所,2010年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50%以上。新建5所以上老年公寓,逐步改善空巢老人的养老条件。提高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水平,改造残疾人危房400户。三是实现贫有所扶。坚持整村推进、成片开发,以石黄扶贫开发示范区和市级贫困村为重点,按每个村投入不低于30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全面完成4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区财政对高山建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再补助3000元/人,完成扶贫移民8000人、生态移民1.12万人。
五、实施“和谐在农家,让农民安心”工程。推进农村社会化管理。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新建或改扩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9个,2011年实现全覆盖。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防控网络和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广泛开展文明乡镇、和谐村庄、平安大院、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