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潼南县以蔬菜为龙头,积极推广“猪—沼—菜、猪—肥—菜”发展模式,建基地、扩规模,重品质、树品牌,将不起眼的小蔬菜做成了产值几十亿的大产业,不仅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更成为潼南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目前,潼南县已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在全市率先创建了“潼南绿”蔬菜品牌,其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7万亩(复种面积已达67万亩),产量突破150万吨,产值实现3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2.4倍(2.3倍),3.2倍和5.6倍。其中:蔬菜面积和产量已跃居全国县域第2位。在蔬菜产业化升级、品牌化效应带动下,今年预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6000元、比去年增长15%,30个贫困村将实现“整村脱贫”。
综观潼南县蔬菜产业发展成功之路,经验还在于其综合运用的“三大招数,四股力量,五个环节”。
一、凸显大手笔推进的三大招数
一是创新体制招。县级合并组建蔬菜产业发展局,镇、乡、街分设蔬菜办,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新体制和“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推广新体制。二政策支撑招。县委、县政府出台23条蔬菜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开通“绿色通道”,让蔬菜“龙头”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三立体宣传招。每年通过举办主题菜花节、红高梁节和两届蔬菜采购会,着力提升菜都的震撼力和美誉度,呈现“一朵小菜花,撬动大发展”的景象。
二、推动大规模基地建设的四股力量
一是依托龙头力量。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农龙、沃尔玛等21家蔬菜生产和流通龙头企业,培育蔬菜种植大户,已促进全县土地流转率达到41%。其中农龙公司投资2.8亿元建设蔬菜基地,成为了城市资本投入蔬菜产业的“开路先锋”。二是扩大整治力量。根据潼南县浅丘带坝的地貌特征,依托国土集中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实施土地整治整镇、整村推进。目前已集中成片整治土地24万亩,还将10多公里沼泽地整治成为10万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三是整合投入力量。按照“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思路,每年打捆拼盘2亿元以上的资金投入蔬菜基地建设,引导和调动社会闲散资金、银行资本向蔬菜集中。全县12个主要基地基本形成了“基地建到哪里,路、水就通到哪里,猪场、沼气就配套到哪里,现代农机就推广到哪里”的发展格局。四是辐射带动力量。采取“订单农业”模式,推动蔬菜种植由涪、琼两江流域坝地向全县各个镇乡扩展。其中米心、龙形等镇乡发展旱地、水生蔬菜已达5.5万余亩,双江镇林湾村300余农户连片种植莲藕达1000余亩。
三、加速大菜都共振效应的五个环节
一是产业规划环节。在“全国无公害蔬菜优秀生产示范县”的基础上,定位了建设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首要目标,科学编制《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力争2012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目标。目前,正着力搞好蔬菜的储藏、包装等环节的配套建设。二是科技支撑环节。与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交流与协作,建立科技创新试验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新技术,极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蔬菜观光业。其中,渝惠集团进口西班牙钢架大棚,投资1亿元建设蔬菜博览园;健能公司投资10亿元对精细蔬菜和旅游蔬菜进行研发加工。三是质量安全环节。建立蔬菜从种到销的全程监控监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潼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实行“凡出必检”、“凡卖必验”,保证卖出潼南的蔬菜是各项指标检测达标的“放心菜”,“潼南绿蔬菜 就是无公害”已深入市民人心。四是塑造品牌环节。潼南已认证无公害蔬菜基地9个、产品71个,蔬菜品种近200个,注册“潼南绿”集体商标,申报“潼南萝卜”、“潼南罗盘山生姜”地理标志,“赐康果蔬”成为全市蔬菜类首个“著名商标”。五畅通营销环节。组建300余个专业合作社,创建营销队伍3000余人,培育蔬菜经纪人2100余人,连续举办四届中国西部绿色菜都蔬菜采购会,让潼南蔬菜占据了重庆主城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