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重庆建统筹城乡样板 农村经济总量年增1倍

日期: 2008-10-09
字体: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承包制、减免农业税、城乡统筹等,让重庆在全国逐渐领先。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2007年6月,我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目的是为全国找经验、样板。”
      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重庆土地流转改革在全国敢为人先,试点方面的成绩已达到全国领先。今后,重庆还将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夏祖相介绍,经过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不断发展,到今年初,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流转达320.3万亩,占农村承包耕地总面积16%,土地流转比例为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二。2007年6月,我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开始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      
      夏祖相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将农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吃了“定心丸”。      
      夏祖相称,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的重点。以前,是给了农民自主经营权,今后,要把农民的经营权推入市场运作。换言之,农民可把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参与公司经营当股东,年终分红。农民解放了劳动力,还可自由打工赚钱。      
        成就      
        三十年五硕果      
        夏祖相说,改革开放30周年,尤其是直辖以来,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成就: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推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面启动农村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使农民生产经营和农户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巩固农村改革成果,九十年代中期将农民的承包期再延长30年,使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农村税费减免和惠农政策实行,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002年,开展“三取消一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4年,开始全国降低农业税率,2005年,我市提前取消农业税,农民人均减少税费负担24.81元,至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农村特产税和牧业税。      
        基本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格局。允许农民和集体资金自由活动或有组织地流动,鼓励农民向各种企业投资入股,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促使农村劳务产业迅猛发展。2007年,我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050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25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48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5%。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农业走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生猪、水产品改派购为自由上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粮食价格和购销全面开放,实行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粮食储备体系。      
        以城乡统筹为目标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2004年,我市实施了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分离公益性服务职能与经营性服务职能,将农业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整合,成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将农业经营服务按企业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农村公共社会服务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普遍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市近80%的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45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71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动态      
        西部最大农产品交易中心      
        选址渝北 占地3000亩      
        9月27日,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在“聚焦3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时介绍,我市将在渝北农业园区建设一农业产品交易中心,其规模超过盘溪市场。届时,市民买菜将更方便实惠。      
       据介绍,该中心具体选址在渝北农业园区,一期占地1000亩,最终将形成3000亩的市场交易规模。为“西部最大、全国知名”。该市场定位不仅是简单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其营销网络将渗透至区县,实现农产品由主城—周边区域中心城市—区县—乡镇的网络覆盖。      
       前天,渝北农业园区招商处人士介绍,该交易中心的筹建由重庆渝惠食品集团操作,目前,筹备细节尚在敲定中。      
       据介绍,目前,主城消费的80%的农产品来自盘溪市场,其占地规模为107亩,除满足本地市场消费,还辐射了我市周边如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江西、湖南、湖北等9个以上省市县。市农委负责人说,渝北市场建立后,将和盘溪市场形成竞争互补,今后,农产品流通更顺畅、品种更丰富、价格更实惠。      
        该负责人称,依托该交易中心,我市将不断壮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让更多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变化      
        农村经济总量 每年增长一倍      
        ■2007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量1429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近3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12.2%。      
        从1978年到1996年,19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从126.0元提高到1479.1元,增加1353.1元;1997年直辖至2007年,11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16.9元,比直辖前19年农民收入增总额和还多463.9元。      
        ■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中三产业比例分别为35.1∶40.5∶24.4,二、三产业比重为64.9%。农林牧副比为55.7∶3.6∶36.7∶2.61,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比重下降16.8%,牧业比重增长15.5%。实现了整个农村初级电气化,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      
        ■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37家,拥有固定资产94.7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培育出45家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      
        ■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336万减少到50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4%下降到54.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4.44平方米增加到34.60平方米,增加10.16平方米。      
        ■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国家卫生区县数量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位居全国前列,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