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成都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日期:2012-12-26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开展8年以来,一些试点区域因地制宜进行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现将全国部分试点区域在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进行摘编,供工作参考。

成都市启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建立以支持农村发展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系。同时,以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载体,深化和完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形成充满活力、有序自治的良好局面。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分类供给机制。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划分为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社会管理等7大类59项。按照“公益性服务政府承担、福利性服务适度补贴、经营性服务推向市场”的思路,明确了政府、村(涉农社区)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供给责任。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从2009年开始,成都市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并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根据区位、人口、面积等因素制定专项资金标准,每个村(涉农社区)每年至少20万元用于村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并建立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增加到每个村(涉农社区)最低30万元。这一制度安排,实现了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
(三)建立设施统筹建设机制。按需编制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统筹建设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制定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1+11(农村新型社区),1+13(村、涉农社区),1+17(重点镇)指导标准。
(四)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程序。每年年初,村组干部和议事会成员入户或者邀请户代表开会征求当年专项资金使用的意见;对征集的意见进行梳理排序后交由村民议事会议决;议事会和群众对项目实施过程全程参与和监督;项目实施完毕后在群众中开展民主评议,对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
(五)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通过整合村两委职能职责、实行一岗多责、乡镇统筹调配镇干部下村、市县下派干部到村挂职锻炼、增加大学生志愿者和面向社会招聘等方式,初步建立起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二、改革取得的突破
(一)切实保障了农村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显著提高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实现改革3年来,累计22亿多元专项资金投入到村里,群众提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建议20多万项,经村民民主决策,实施了近6万项,主要解决了基础设施、治安巡逻、环境治理、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等方面的问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创新了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改变了政府从定项目到项目验收全程包办的传统路径。随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制度的广泛建立,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群众急需的公共服务事项得到及时办理。
(三)改革成为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运行完善的有效载体,农村基层自治能力显著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形成的民主议定项目、民主监督项目、民主评议项目的议事规则,使村民自治得到有效实现,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热情。
(四)构建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专项资金项目的决议、实现和监督,增强了村级事务决策、执行的透明度和村级事务监督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党组织从直接指挥转变为引导、支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改善了党群关系。村民议事会成员固定联系群众,畅通了村民利益诉求表达和实现的渠道,农村矛盾隐患得到了及时排解,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自主决策的风气逐步形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