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提案公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251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5-07-03

王彭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251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2024年以来,我市成立市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专项工作机制,出台《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系列支持政策。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已形成科技服务等10个类别90个集聚区培育建设名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给予市级专项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我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态势逐步形成,支撑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8%【18367亿元、占GDP比重57.1%】,增速位列全国前列。今年一季度,商务和租赁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在去年快速增长基础上持续增长16.1%、10.8%。

一是租赁和商务服务较快增长。汽车租赁服务发展势头良好,连续两年承办“全国汽车租赁行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先后引进“神州租车”“首汽租车”等10余家全国头部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快速增长,创建“重庆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直播电商基地30余个。开展“直播+”消费赋能行动,策划组织“爱尚重庆 播动四季”“数字人主播嘉年华”等年度直播系列活动,“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快速推广。会展业影响力提升,全年全市专业场馆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10个,展览面积370.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2.8%和4.5%。新增UFI和IAEE认证3个,国博中心荣获2024年UFI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奖,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奖单位。

二是工业领域服务实力不断增强。软件信息方面,评选发布2024年重庆市软件企业50强名单,推动中冶赛迪信息、中联信息、中科创达3家企业获评2024国家重点软件企业,累计培育国家级优质软件企业31家,获批工信部试点示范项目106个。工业设计方面,设计驱动型企业累计入库482家,培育市级、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37家、11家,基本建成设计主体三级梯度培育体系。制造业中试方面,出台《重庆市中试平台认定管理办法》,推荐154个中试平台进入工信部中试平台培育库。服务型制造方面,梯次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一未来工厂”,累计推动实施69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建设数字化车间138个、智能工厂39个(累计分别达1096个、183个),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8.5%。

三是科技服务发展增量提质。夯实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三个重庆实验室,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布局建设市级以上科创平台1292家,构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全链条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推广“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明月湖科创园模式,以“一校一产业一园区”形式新建特色园区2个。提升科技服务业合作水平,获批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塞尔维亚、泰国等国家政府部门、创新主体新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0个,中匈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唯一地方成果入选习近平总书记对匈国事访问成果清单。

四是检验检测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印发《重庆市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十条措施》,起草《重庆市检验检测条例(草案)》,印发《重庆市市级质检中心授权管理办法》,制定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指引等5张清单,发布《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启动全市检验检测统计调查工作。全市2024年获得CNAS认可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为264家,同比增长54家。两江新区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现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93家,国家质检中心13家,业务涵盖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智能装备等“33618” 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重庆高新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现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6个,检验检测机构60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相关市级部门将认真吸纳提案关于“营造适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商业环境,构建清晰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激励政策,开辟助力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强健的有效实施路径 ”等意见建议,立足职责、配合协同,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导向、人才导向,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不断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良好的商业环境是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将发挥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机制作用,持续贯彻落实系列支持政策,做好政策迭代,增强政策精准度和企业获得感。针对招投标中的问题,综合评估法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都是国家法定的评标方法,各有优劣。我市现行政策规定,依法必须招标的施工类项目,其评标方法应当采用综合评估法,未对货物和服务采购作类似要求。目前,我市正在修订《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修订后的条例将规定,由招标人自行确定评标方法,政府部门不再作强制要求。《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修订版)目前已通过市人大一审,预计年内印发实施。开展质量标准品牌赋值行动,培育优质服务品牌等高端供给,提升“重庆服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营造发展声势,依托西洽会、智博会、国才会等举办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峰会、论坛、推介等主题活动,积极邀请生产性服务业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来渝召开年会,搭建更多合作交流平台。

二是加强人才激励。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是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根据《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将人才分为A、B、C、D、E、F六类,对各类人才的范畴及认定部门有明确规定。如有认定需求但并未纳入新重庆人才分类目录的,生产性服务业用人单位或人才个人可向相应行业主管部门(会计、审计行业主管部门为市财政局,法律行业主管部门为市司法局,工程咨询行业主管部门为市住房城乡建委等)提出人才认定需求。行业主管部门征询市委组织部或市人力社保局意见后,将通过发函的形式向市高层次人才评估委员会(简称市高评委会,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牵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作为成员)提出人才认定申请,市高评委会召开会议对相应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A、B、C、D类人才给予认定(E、F类人才由区县自行认定),并将其纳入新重庆人才分类目录中。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人社、组织、财政、司法等市级部门,统筹梳理人才需求,做好人才保障,积极推进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各类人才纳入新重庆人才分类目录。同时,我们将在创业服务、居留签证、落户、配偶子女就业、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具针对性、更贴心的便利措施与优惠政策,让人才在重庆安心创业、舒心生活,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 

三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我们将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及规模(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梳理重点招引企业清单,着力引育国内外优质企业。市财政局将大力支持执业质量良好、治理机制科学、发展势头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规模及实力,同时梳理和筛选全国百强所后备机构,开展一对一辅导和帮扶,积极对接市内重大项目,实现企业吹哨,上门服务;市发展改革委鼓励区县培育规模(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每年规模(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新增数量、净增数量和营业收入增速等指标综合评价前10名的区县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引培“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企联发布)等,每新增1家首次入选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给予相应区县一次性奖励,用于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市住房城乡建委将充分发挥协会平台作用,积极对接央企总部资源,开展优秀企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培育,今年拟吸引2家大型央企落户重庆,定向支持2家企业申报综合甲级资质,新培育全过程咨询骨干企业20家、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60家。除此之外,市发展改革委将用好市级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建设“三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等重点项目,做好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给予重点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社会各界给予总部设在我市的优质生产性服务企业更多发展机会,助力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精做专。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27日        

联 系 人:马守霞

联系电话:6757582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