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326号提案的复函

黄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建议》(第0326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是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小切口”,也是推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将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纳入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项目统筹推动,并连续两年将其纳入全市“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项目,推动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迭代升级、不断深化。渝中区石油路社区作为全市三个示范样板之一,相关经验做法已作为重庆典型经验推送中央改革办。
一、关于“聚焦系统集成,统筹实现‘一圈多能’”
(一)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围绕服务“吃、住、行、游、购、娱”等人的“生活圈”需求,已制定出台“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方案以及《重庆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重庆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服务目录(1.0版)》《重庆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指南(1.0版)》3个配套文件,并陆续印发一批专项改革文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1+3+N”政策支持网络。
(二)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市、区县分别组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工作专班,形成市级统筹、区县主责、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工作体系。以《重庆市中心城区15分钟生活圈专项规划》为基础,按照“多圈合一、一圈多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典型引路、有序推进”的原则,在3个典型样板的基础上,“一圈一策”扩面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
(三)做好边角空间复合利用。深化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改革,用好城市“金角银边”,推动各类服务功能集成、业态融合,已启动30个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建设。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础,拓展学习、交流、休闲、服务等便民功能,首批启动建设10个“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因地制宜集约“社区食堂+便民站点+健康驿站+微型消防站”等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坚持“一圈多能”,充分发挥区县、镇街、社区主战场作用,指导各区县结合辖区生活圈生活现状条件和区域发展目标,分年度梯次开展生活圈建设工作,采用“留、改、增、拆”的多元模式,系统盘活存量资源,补足基础保障服务设施短板。
二、关于“聚焦全龄友好,提升精细化供给水平”
(一)聚焦“儿童友好”。制定出台儿童友好街区、社区、道路等公共空间建设指引和标准体系,陆续细化儿童友好医院、学校、公园等规划建设标准,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为儿童创造良好环境。优化儿童阅读环境及空间,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分馆、梦地美创服务点等专为儿童服务的新型阅读空间。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夯实儿童友好“第一平方米”。渝中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红岩公园适儿化改造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二)聚焦“品质养老”。按照“区县、街镇、村社三级均有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思路,已建设养老机构1766家,打造街镇养老服务中心963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农村养老互助点8000个,全市养老床位达到23.7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接近60%,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印发《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方案》,因地制宜建成老年助餐设施1695个,达到收支平衡和盈利的占比超过85%,年服务老年人240余万人次。
(三)聚焦“青年就业”。围绕“即时快招”一站式灵活就业,构建多层次、网格化运行的用工服务体系,分类培育打造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08个,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38个。畅通线上线下就业公共服务渠道,推动就业服务小区办、上门办,累计为劳动者提供精准就业服务近30万人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2.46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发展理念,聚焦各年龄段居民、特别是“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围绕群众的身边事、高频事,采取设施补缺、服务提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关于“聚焦通达顺畅,构建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一)打通便捷出行舒心路。采取堵乱点小切口治理、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施2025年中心城区缓堵促畅攻坚行动。以现有慢行系统为依托,采取绿道化改造等方式,建设便民友好、安全舒适、可参与度高的绿道慢行网络,已建成山城步道107条797公里。运用小型化公交车辆高效串联居民小区、商超、学校、公园、景区、医院等公共设施,接驳轨道站点、公交快干线和慢行交通,推动社区“15分钟”生活圈交通便捷畅达。截至2024年,中心城区已开行小巷公交63条;公轨接驳线路611条,占比达82%以上。
(二)创新现代公交智能化。指导公交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市民出行需求,打破传统公交运营模式,于2023年首次在北碚向家岗、曹家湾区域探索开行固定区域不固定线路的“响应公交”,有效解决了城市新兴区域“少、散、远”的出行需求,并入选2024年度交通创新十佳典型案例。目前中心城区已开行4条响应公交,累计服务近65万人次市民出行。同时已启动社区停车综合治理项目31个,上线“渝畅停”,归集发布5.3万个错时共享泊位,为群众提供停车诱导、车位预约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征集社区居民的出行需求,动态调整公交线路和运营时间,继续推广社区微循环公交,持续优化公交、轨道、步道、天桥等交通网络的接驳方案,全力打造山城绿道慢行网络,着力解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提升出行效率。
四、关于“聚焦多跨协同,聚焦各方力量共享共治”
(一)推动民意反馈多样化。构建事前征询意见、事中沟通协调、事后满意评估的协商议事机制,通过街道社区级城市体检、“五议工作法”居民调查问卷、座谈会、院坝会、“民呼我为”平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体系、“141”基层智治平台等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民意收集和需求反馈。
(二)推进基层自治常态化。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政府搭台”“社区牵头、组织代理”“居民自治、社会共建”的生活圈基层多元共治模式,规范完善居民公约、小区公约、生活圈邻里公约等,完善居民、社区商户、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主动参与机制,打造“渝里乡商”基层协商工作品牌,定期开展“渝邻有爱”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居民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生活服务圈。
(三)推进多元共治新发展。深化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进社区工作机制,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服务社区、街道参与生活圈建设。截至目前,已超过2500名“三师”注册入库。构建“公益+市场+低偿”多元服务模式,支持商圈夜间闲置车位、医院假日车位错时共享,节假日联动中小学体育场馆、图书馆“校社共享”。以“免租+契约共建”的微利可持续模式招募“社区达人”、引入市场主体,探索将企业利润的10%定向反哺社区公共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党建统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改革,实施“同心聚力”“群暖社区”“服务同行”“商业便民”“志愿暖心”“渝会有为”“进网入格”“阳光物业”八项行动,引导凝聚各类社会力量主动服务社区,助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相关工作的关心、关注,我们将认真吸纳建议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努力将建议意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5月8日
联 系 人:邢振林
联系电话:6757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