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 提案公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395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 2025-05-19
字体:

苏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川渝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395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商务委、市卫生健康委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当前,川渝地区人口发展形势正在加快转变,面临人口总量达峰、少子老龄化、区域流动分化等新形势和新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将产生基础性、全局性影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工作,坚持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部署,紧紧锚定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全面部署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持续健全完善川渝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一、关于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统领,将养老托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持续探索“一老一小”川渝协同发展路径,不断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服务保障体系。

(一)推进川渝政策协同联动。先后签订《成渝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成渝双城经济圈优质幼儿园联动发展共同体共建协议》《川渝妇幼健康交流合作协议》等,逐步建立健全互惠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成功打造“川渝号”助浴快车,惠及两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9500余人次。联动打造川渝养老地图,实现两地养老服务设施“一键可查”。联合举办川渝婴幼儿托育服务技能竞赛、川渝养老服务骨干人才培训班、川渝医养结合联盟学术培训班等人才交流和培训活动,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川渝养老托育领域交流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二)推进“一老”服务提质升级。打造街镇养老服务中心近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超万个,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000余张,提供就近就便的为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基本达到100%,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推进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9万余户。建成老年食堂1695个,年服务人次突破200万,着力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推动养老服务功能延伸到家门口。加快推进“渝悦·养老”应用建设,重点围绕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需求,谋划12项多跨应用场景,年服务超过300万人次。制定出台《重庆市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兜底服务、供给扩容、产业培育三方面确定20项重点任务。

(三)推进“一小”服务提质升级。着力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婴幼儿照护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对2—3岁幼儿开展普惠托育服务。建立普惠托育机构运营补贴制度,按照乳儿班、托小班和托大班分别给予每人每年900元、800元和700元的补助。鼓励开设托育相关专业,中职开设婴幼儿托育等相关专业办学点11个,高职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办学点76个,婴幼儿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达2.5万余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将保育师、育婴员等职业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每年开展相关补贴性培训超2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所提建议,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养老服务普惠共享。推进双城经济圈养老服务一体化,支持引导两地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异地设立养老机构。推进数字养老改革,推动老年人信息异地共享等互联互通工作。联合四川省相关部门开展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调研。二是合力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把发展银发经济融入“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等统筹推动,谋划确定一批重点领域、重点工程。支持发展一批银发特色产业园,联合打造国家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三是协同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持续推进生育支持政策落地见效,加快制定配套实施举措。加快拓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深化多子女家庭教育便利政策实施,完善“一校一案”实施细则,优化入学转学办理流程。

二、关于搭建人口均衡发展体系

近年来,我市持续构建人口均衡发展体系,把握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产业随功能走、人口随产业走、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更加活跃,推动形成畅通有序、合理公正的人口流动和分布格局。

(一)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川渝两地协同出台“促进青年就业35条”,在创业担保贷款补助等方面打破户籍限制。着力提升人才服务的便捷和高效性,“新重庆人才服务卡”和“天府英才卡”累计互认互通1.1万余名高层次人才。持续深化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包客车、包火车(车厢)等出行服务,面向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建筑、制造、家政、餐饮等领域,筹集32.4万个就业岗位,组织劳务经纪人为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岗位推介25.2万次。2025年春节期间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5.1万人,同比增长11.4%。

(二)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优化我市国土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推动主城都市区突出市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作用,渝东北三峡库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突出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农业转移人口空间分布情况持续改善。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配置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引导人口、产业有序布局,构建集疏适度、优势互补、紧凑高效的空间开发格局。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印发《重庆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等政策举措,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优化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渠道。开展中心镇、特大镇研究,梳理识别小城镇的特色资源,加快市域城乡融合发展步伐。2024年,全市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22.1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同比增加0.47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所提建议,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协同提升人口吸纳能力。发挥成渝双核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成渝中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创新资源共享等领域协作,以产业活力和城市活力提升更好带动人口集聚。二是推进“一区两群”产城融合发展。以居民需求为核心优化生产、生活空间。积极推动“一县一策”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见效,优化区县城和中心镇、特色乡镇的空间布局和发展形态。三是深化推进城乡融合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有序进场交易,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

三、关于构建医疗服务协同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协同四川省加快构建区域卫生健康协同治理体系,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效率,让居民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显著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打造“川渝健康圈”。

(一)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三级医院128家、涉外医疗服务机构22家,新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5个,基本实现区县三级医院全覆盖。联合印发《2024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十项行动》,部署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增效行动、公共卫生协同行动等十项行动。加快推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联合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建成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共同成立15个专科联盟。全面推进川渝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互认机构已增加至935家,互认项目增加至161项,实现川渝二级及以上公医疗机构全覆盖。

(二)健全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将24名四川省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人才纳入我市职称评审专家库。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与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牵头成立政府主导、机构参与的川渝医养结合联盟,目前已吸纳160余家成员单位加入。共同构建《成渝地区短缺药品监测信息共享规则》,交换监测信息10期,短缺药品处置时间显著缩短。深化川渝毗邻地区“120”跨界协同,建立“重庆+广安、万州+达州”协同调度指挥机制,完成跨界服务超1000次。围绕从新生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谋划建设数字健康应用场景,目前已有12个应用纳入市级“一本账”。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化优质医疗资源“靠近老百姓”改革全面落地,2024年全市下派“市聘县用”人员115名、“县聘乡用”人员1166人、“乡聘村用”人员1296名。推进家医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全人群、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达到44.2%、82.8%,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近3000万份,建档率达到88.29%。在5个区县启动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在7个区县启动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99元。新增三甲疾控机构3家、二甲疾控机构6家、三级精卫中心2家、二级精卫中心3家。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所提建议,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前瞻性研究“十五五”期间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方向和思路,结合川渝地区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专病诊疗中心的规划,针对性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二是打造数字健康服务模式。持续完善“渝康健”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品牌,完善“一人一码一档”的电子健康档案资源库,形成多维度全生命周期个人健康画像。在“渝快办”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一站式“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医疗服务、医保线上支付和商业健康险“一站式”结算,深化拓展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三是实施基层医疗人才扩容行动。探索开展川渝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开展订单定向培养、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等,壮大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强化在招聘、职称等方面给予基层实用人才倾斜支持。

非常感谢您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的关心、关注!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5月13日

联 系 人:潘明莹

联系电话:675763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