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336号提案答复的函
农工党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的建议》(第0336号)收悉。经与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等协办单位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全力争取国家提级赋能
全市上下坚持“一盘棋”思想、一体化发展理念,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迭代实施“十项行动”,在推动国家对双城经济圈建设提级赋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化“十四五”规划体系建设方面,已初步形成“1+7+13+N”纲要落实体系,其中“7”里面已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等6个配合国家部委编制规划(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也已于2024年12月上报国务院,待正式批复后实施。推进“十五五”规划研究方面,两省市发展改革委已联合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思路研究有关工作,已实地调研有关市区和毗邻平台,组织有关部门和市区座谈,相关考虑将尽快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参考。争取国家授权赋能方面,已推动中央财办两次莅临党政联席会议现场指导,积极配合中央财办开展双城经济圈专题调研,有关恳请事项纳入调研报告,推动形成5方面成效、5方面经验以及25条前瞻性政策建议上报党中央。推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7次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重点任务和恳请支持事项,累计支持川渝恳请支持事项21项。今年初,市领导亲自带队前往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接工作,积极争取将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范畴。有效争取国家专项产业引导资金,成功引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成渝地区共同设立2只子基金(基金规模50亿元、19.61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谋划争取更多支持政策,加快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获得批复,配合完成双城经济圈“十五五”实施方案编制。持续依托国家层面工作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涉及国家事权、尚未完成事项顺利收官,争取在“十五五”时期更多川渝关切的重大事项纳入国家“大盘子”,获得更多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的发展支持,特别是推动因国家政策原因暂缓重大事项尽快落地落实。
二、关于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共同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川渝两地坚持综合施策、多向发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等四大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打造川渝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全球最大OLED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建成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和超17万个5G基站,“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营收突破万亿元。制定出台《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启动重庆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天箭惯性等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云从科技等3家企业入选国家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单位。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方面,推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挂牌成立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双城增信公司等合作机构落地运行,成渝金融法院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金融法院。推动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建设,联合推出“长江黄金水道”等10条主题游线路,川渝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携手四川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4大万亿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协同跨越行动,加快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建设,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联合布局未来产业。共同争取国家相关领域重点央企总部、重要生产基地、重大科技装备和战略性科技力量优先在成渝地区布局,高质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携手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支撑。
三、关于协同共振区域创新能力
川渝两地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立川渝协同创新工作组,不断完善“1+6”协同创新工作体系。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方面,推动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布局,推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联合成都高新区举办“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西部“中试+”生态大会,并与天府新区共签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服务共同体。推动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标志性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聚焦两地优势产业发展,联合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57项,突破碳基集成电路工艺器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成纳米时栅精密测量等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及大型低速风洞、超瞬态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打造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11家。增强协同创新联系方面,组建川渝技术转移等创新联盟50余个,积聚科创资源,整合公用大型仪器设备1.4万台(套),集聚两院院士90人、“双一流”高校10所。探索建设“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明月湖生态模式,累计建成环大学创新生态圈10个。
下一步,将深化“1+6+N”川渝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成渝创新联合体,打造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支持西部科学城在外资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复制推广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等地区先行先试政策(税收政策除外)。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组建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强化大型仪器设备、科创平台、科研人才等优质科创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着力打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积极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加强与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交流合作。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4月30日
联 系 人:叶莹
联系电话:1772366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