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347号提案的复函

九三学社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完善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人才体系 助力绿色低碳科创高地建设的建议》(第0347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能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新能源与新型储能是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416”科技创新布局中绿色低碳人才的主要聚集区。我市大力推动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有序发展,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一)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推进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组绿色航空能源动力、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等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支持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吸引培育基础研究科技人才,认定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与控制、海上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系统等3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依托单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共同构筑新能源和新型储能领域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新能源重点专项,围绕非常规能源高效开发、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氢能制备存储与安全高效利用、碳中和与过程节能、新能源消纳/电池储能管理与调控等主攻方向,聚焦页岩气与深部煤层气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氢能制储运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过程节能关键技术与装备、新能源电力系统智能调控等28个重点项目,财政资助经费3600万元,支持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创新,为新能源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大力引进高端紧缺人才。紧密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能源转型前沿技术需求,推动重庆市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新综合体建设,支持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牵头,联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20余家单位,共同构筑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地,吸引汇聚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人才。2024年共引进新能源和储能产业人才3777人,同比增长4.1%。支持47名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相关领域人才入选“鸿雁计划”。升级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举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对接交流会,先后吸引4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落地,引进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相关领域人才共计3502人。为储能产业人才发放新重庆人才卡563张,提供线上服务1959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高标准做好人才引育服务。一是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和驻外机构等市场化引才主体的积极作用,精准对接我市新能源和新型储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举办青年学子体验月活动,聚焦新能源和新型储能行业用人单位需求,组织一批在校毕业生暑期来渝实习,通过实习实践进一步了解重庆人才政策、生态环境、行业发展等情况,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是支持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相关领域的企业开展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行业技能人才供给,支持新能源和新型储能领域用人单位参与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及“巴蜀工匠”系列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人才技能水平。三是加快打造“渝才荟”平台,推动人才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人才发展赋能,分层分类为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相关领域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切实提升人才对服务的获得感。
(二)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一是立足我市能源资源禀赋,围绕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工业、交通、农业农村等领域融合替代,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实施新能源重点专项,应用先进的能源生产、传输、存储和消费技术成果,加强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先进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提高能源网络互联互通、耦合互动水平。二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鼓励开展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储能关键技术研发,以“揭榜挂帅”方式调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推动储能理论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中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建设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我市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科技创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支持建设国家级储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等。鼓励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技术机构等联合组建新型储能发展基金和创新联盟,优化创新资源分配,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此复函已经我委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4月30日
联 系 人:李向宇
联系电话:67575793
邮政编码: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