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416号提案的复函

王济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0416号)收悉。经与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宣传引导,完善机制体制建设”方面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新质生产力宣传。我委积极协助央视总台高质量举办“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重庆站”,聚焦“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方位推介重庆促进“四侧”融通,加快“四链”融合的发展成效。高质量举办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全面推介我市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特色优势、场景开放、服务配套。二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市科技局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推进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试行“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改革试点,首批立项支持4个项目、投入700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一是通过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持续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营造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良好氛围。二是会同市商务委,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达沃斯论坛、投洽会、西洽会等重点展会平台,争取更多国际合作机会,以优质新项目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配合市科技局,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意见》,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工作。
二、关于“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布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是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我委推动巴南区成功创建巴南区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认定两江新区新型显示、长寿区先进结构材料、涪陵区高性能复合材料等8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市经济信息委结合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编制形成《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明确了各区县“2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4个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布局。二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委积极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转型,积极谋划新材料化工项目,严把工业重点领域新建项目能效准入关,鼓励企业谋划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市经济信息委启动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天工焕新”行动,全市“两化融合”指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均列西部第1。三是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2024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形成“6+3”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市经济信息委启动建设了两江新区(空天信息)、高新区(人工智能)2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巴南区(生物制造)、江津区(前沿新材料)、璧山区(沉浸技术)3个先导区筹建区。我委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庆市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两江新区为主阵地体系化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以巴南区为主阵地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一是落实落细《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中心城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支持“两群”区县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各区县以园区为单元培育产业集群、推进降本增效、实施技改扩能、优化要素配置。二是推动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创新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产业方向明确、体制机制创新的区域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关于“做大做强科技产业,建立更多研发平台”方面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是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我委按照《重庆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了首批11个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包含2个大科学装置和9个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力争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二是持续创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累计创建5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和116家市级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06个,加快推动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实验室建设。三是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72家、科技型企业11296家,分别增长15.98%、19.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1.82%,创历史新高;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24.5%,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37.9%,居全国第3。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一是实施“双倍增”持续促进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和75万家。二是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推动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三是支持企业建强研发机构,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全流程攻关,迭代“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矩阵体系,布局建设开放共享的中试验证平台。
四、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方面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是提升企业服务质效。迭代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机制,出台制造业稳增长稳预期“22条”等系列惠企政策措施,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23个方向实行“免申即享”,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暨“四链融合”巡回对接活动。二是优化人才引育环境。2024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开展提升创新环境专项行动,健全高素质人才梯次引育体系。深化科技人才引育机制,引进全球顶尖人才27名、海外领军人才209名,新增国家级科技人才70人。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配合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等单位,一是实施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行动,创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入实施“一行动一计划”,争取新引进全球顶尖人才20名以上、海外领军人才200名以上。二是优化“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功能,完善“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高质高效开展“三服务”。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4月29日
联系人:李向宇
联系电话:6757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