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408号提案的复函

王永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行科研飞地模式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建议》(第0408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做好空间安排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建园方式,推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政策叠加、服务体系共建”。为落实纲要要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对成渝两地创新探索“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产业园区合作方式进行了空间安排保障。
二是探索产业园区合作。已经上报国务院待批复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土地激励模式。建设川渝高竹新区等一批跨省市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指导两地加大“增存挂钩”实施力度,积极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强化计划指标统筹,增强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支持遂宁与潼南、资阳与大足等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模式。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建园方式,支持合作各方合理分担园区建设运营成本,共担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费用,共享土地出让和税收收益。
三是深化一体化协同机制。两地政府联合出台《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两地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出台《川渝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行动方案》,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建立成渝地区科技成果对接机制,共同搭建成渝两地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九龙坡区、成都新都区“新龙”创新合作联盟。
四是给予优质项目财政支持。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我委按照《重庆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了首批11个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包含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与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2个大科学装置,智慧检验与数字医疗技术创新中心等9个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支持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占总项目总投资的68.6%。
五是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以会、展、论、赛方式促合作,两省市携手高水平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召开西部科技创新生态大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孵化器管理人大会等,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市科技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永川区人民政府,高水平举办2024年度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助力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科技局,积极探索“科研飞地”模式,借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先进地区经验,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川渝科技合作。打造成渝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协同推进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建设,联合开展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试点,构建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共用、高层次人才互认共享。
二是深化技术协同攻关和科创平台共建。联合争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继续实施川渝联合科研项目,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在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智慧农业等领域新布局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争取创建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三是吸引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强化成渝两地政策协同,共同研究制定成渝双城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建好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依托川渝科技服务业核心承载区,重点引进和培育国家级或国内头部科技服务机构,搭建高水平、综合性、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4月29日
联 系 人:李向宇
联系电话:6757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