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提案公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852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2-04-26

田水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综合施策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建议》(第0852号)收悉。我委会同市财政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国资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联合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作出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委会同相关市级部门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开放平台、公共服务等功能设施布局,推动落实差异化政策,加快形成“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2021年,主城都市区极核能级不断提升、经济规模超2万亿,占全市比重达78%,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态势不断巩固;渝东北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明显加速,GDP、固定资产投资、社零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位居“一区两群”第一;渝东南城镇群文化旅游业加速回暖,带动社零增长35%,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

您提出的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交通网络、进一步健全产业协作、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等4点建议有较强针对性,我委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借鉴和吸纳。

一、关于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

为加快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并分片区制定《主城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区域协调发展“1+3”政策体系全面建立。我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工作方案》和分片区政策举措,先后印发实施《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綦万一体化发展规划》《“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规划》等跨区域合作平台实施方案及规划。市级部门还结合行业特点,从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出台了系列专项规划、实施方案,“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下一步,我委及市级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推动主城都市区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网络型城市、渝东北构建“一心、一廊、五片”带状网络化城镇空间、渝东南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空间。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争取国家尽快印发实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编制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优化“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机制,编制《“十四五”对口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推动结对区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二是强化工作落实。推动分片区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印发实施分片区2022年工作要点,清单化、事项化、项目化推进片区年度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全市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研究出台《万开云同城化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加快《重庆市万开云交通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等编制。

二、关于进一步健全交通网络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一区”建设“一小时通勤圈”。加快形成中心城区“环+射”轨道线网,轨道运营及在建里程达633公里,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快速通道递次推进,南川—两江、渝长复线高速公路通车,中心城区至涪陵、长寿、永川、合川等快速通道加紧建设。加快推进“区群”内外通道建设,郑万高铁即将开通运行,渝湘高铁、渝昆高铁等有序推进,标志性项目成渝中线高铁、渝万高铁、成达万高铁启动建设,渝西高铁、渝宜高铁前期工作加快开展。提速巫云开、秀山至印江、奉节至建始、城口至开州等高速公路建设,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3400公里,基本形成“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武隆仙女山机场建成投用,万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黔江机场改扩建加快推进,石柱、酉阳通用机场选址获得批复。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坚持前瞻布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一区”与“两群”1 小时大通道。一是加快“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全力推进成渝中线、渝万、渝昆、成达万、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等高铁及重庆东站建设,启动渝西、渝宜高铁建设,加快渝贵高铁、兰渝高铁、万黔高铁、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等前期工作,开通运行郑万高铁重庆段、完成渝万城际提质改造,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正线、新田港集疏运铁路等普速铁路。二是提速公路网络建设。开工垫丰武高速等项目,推进渝湘复线高速、巫云开、万州至南雅等项目,建成城开高速城口段、万州环线、黔江环线、巫山至大昌等项目,加快推进成渝高速扩能、渝遂高速扩能二期等项目前期。三是加快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加快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完成黔江机场改扩建,基本建成T2航站楼,力争开工重庆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四是加快长江航运中心建设。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干支流航道建设,完成渠江重庆段航道整治主体工程,抓好嘉陵江、乌江白马、涪江航电枢纽建设,加快果园港重大件码头、万州新田港二期、涪陵龙头港、长寿港建设,力争开工黄磏港一期等项目。

三、关于进一步健全产业协作

推动“一区”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2021年主城都市区数字产业增加值增长38%、占全市比重达95%,启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获批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初步建成。推动“两群”聚焦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渝东北城镇群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达到890亿元,“生态牌”“绿色牌”“三峡牌”加快打响;渝东南城镇群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组建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成立武陵文旅公司,黔江濯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石柱获“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荣誉。协同建立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引导“一区”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到“两群”区县建设配套产业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20余家“一区”企业与“两群”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万州建成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万州园、两江新区先进制造配套产业园、两江新区万州绿色智能赋能中心等多个“飞地”园区。

下一步,我委将协同相关市级部门着力优化“一区两群”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提升全市产业发展能级。一是强化制造业协作。推动主城都市区做大做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医药、材料等主导产业,渝东北打造绿色建材、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渝东南做优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稳步推进“两群”承接“一区”产业转移,探索跨行政区联动创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或以“一区多园”模式共建产业园区。二是强化农业协作。注重突出区域特色、加强区县联动,优化“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布局,推动主城都市区突出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渝东北城镇群打造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示范区、渝东南城镇群建设武陵山区民族特色宜居魅力乡村。三是强化文旅协作。进一步提升大都市文旅品质,高水平规划“两江四岸”文旅产品,合力打造长嘉汇大景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进一步提升大三峡文旅品质,做优“水上巴士”产品,加快推动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巫山巫峡·神女景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提档升级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等节会活动。进一步提升大武陵文旅品质,充分发挥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的作用,共同打造“大武陵”文旅品牌,持续办好中国武陵文旅峰会、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中国重庆(石柱)康养大会等品牌节会。

四、关于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

我委及相关市级部门积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出台“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对“一区”和“两群”地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在万州、大足、荣昌、垫江等地建设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299个,实现区县全覆盖、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参与,16家三甲医院对口支援14个贫困县医院;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比例明显下降。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PPP等投融资模式,指导广阳湾、重庆东站推动以新型城镇化、片区综合开发相衔接的投融资模式创新,同步探索基础设施不动产基金REITS盘活存量资产试点。深化生态价值转化试点,推动33个区县签订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累计清算补偿(受偿)资金4.1亿元,开展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建设工作,2021年“碳惠通”平台CQCER累计交易量190万吨,交易额3993万元。

下一步,我委会同市级部门将坚持破立并举,加快破解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难题。一是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围绕建立完善统一的规划管理、项目审批、产业协作、市场监管、资源整合、成本共担和利益分享机制,持续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优化“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压实“一区两群”对口协同责任,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推动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带动、沿江城市互动、功能板块联动发展格局。二是完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健全“一区两群”对口区县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对口区县围绕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联动申报市级科研项目、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万州、南川、开州、忠县等区县通过“以认促建”创建市级高新区,鼓励“一区多园”模式联合创建市级高新区或纳入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园建设。三是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探索在“一区”和“两群”共建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支持永川、涪陵、万州、黔江等建设区域性公共实训中心,支持主城都市区职业院校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建立产业学院。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渝东北、渝东南区县创建二甲及以上疾控机构。四是加快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建立全市碳达峰碳中和“1+2+6+N”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生态产品横向补偿、生态修复工程参与碳汇交易等改革试点,优先在渝东北开展林票来源受理试点,支持巫溪开展生态价值转化试点,支持城口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五是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合理增长机制,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兜牢渝东北、渝东南区县“三保”底线。落实融资担保降费奖补及风险代偿补偿政策,引导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支持力度,降低渝东北、渝东南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成本。支持组建重庆万开云投资集团公司,探索发行万开云同城化专项债券。六是强化要素保障。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试点,推行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供地方式,增设新型产业用地类型(M0),实施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拓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此复函已呈我委董建国主任审签,衷心感谢您对我委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在今后工作中吸纳改进。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4月22日

联系人:刘玺    联系电话:67575078

邮政编码:40112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