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 建议公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958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 2025-05-12
字体:

阎永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全市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建议》(第0958号)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等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当前全市正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您提出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建议,对谋划和推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吸纳,结合实际工作加以推进。

一、关于优化产业布局

一是先进制造业方面。我们围绕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新星”产业进一步向下打开,形成先进制造业细分产业参考选项,由各区县结合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物流条件等综合因素,按照“最小颗粒度”原则,选择确定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明确各区县“2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4个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编制形成《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

二是现代服务业方面。市政府已印发实施《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正在研究绘制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图,围绕各区域发展基础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引导各区域优势互补、功能错位。同时,还在研究制定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拟对文旅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结合“十五五”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全市文旅产业各细分产业专业功能区、关键园区(基地)空间布局优化方案,防止区县低效同质化竞争。

三是生态特色农业方面。我们紧扣“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要求,以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为抓手,支持区县着力培育“一主两辅”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壮大生态特色产业。聚焦“3+6+X”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巫山脆李、潼南柠檬、荣昌猪等10条百亿级生态特色产业链,目前综合产值达到1847.71亿元。推进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西南预制菜产业园、丰都麻辣鸡产业链等10亿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重庆(綦江)食品园区、潼南区食品加工园等10大园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向园区集中。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一是强化产业布局规划,落实《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加快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地图;结合“十五五”规划纲要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二是强化资源要素配置,将相关产业布局规划作为政府资源配置和引导社会投资的重要依据,坚持资源要素跟着产业布局走,土地、资金、创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优先向产业定位明晰的区域配置,促进各区域分工协作、特色发展。三是强化招商统筹,实行重大项目提级管理、首报首谈,加强项目策划、储备、洽谈、签约、开工、投产、达产等全周期闭环管理,强化区县协同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引进一批链长、链主企业和具有牵引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工作格局。

二、关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416”科技创新布局方面。我们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科创核心承载区。聚焦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和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全力打造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4大重庆实验室。启动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1个,累计布局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平台基地1292家。

二是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方面。我们以“一区一平台”差异化布局科创资源,引导主城都市区聚焦主导产业打造科技平台。支持渝北电子信息、九龙坡轻量化材料、巴南生物医药、璧山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巴南国际生物城、涪长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等科创平台逐渐成型。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组织“科研机构区县行”活动,以“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模式,推动科研机构与铜梁、江津等区县和企业开展技术对接,联合推进技术攻关、平台建设和产业招商。

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着力优化科技专项设置,组织实施人工智能、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重点)科技专项,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牵头承担项目数量、获得财政资金、投入研发资金占比均超过70%,产学研协同创新比例达到75%,产出了超级智能汽车平台SDA、全球首款18MW级集成式中速海上风电机组、赛立奇单抗注射液(1类生物新药)等一批重大技术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聚焦重点产业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构建重庆实验室体系,在人工智能、智慧农业、新材料等新领域新方向布局建设一批市级科创平台基地,形成“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体系。二是支持区县聚焦特色优势培育建设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资金作用,助推各区县围绕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持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质提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组织实施重庆市企业科技攻关联合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此答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5月5日        

联 系 人:周妮

联系电话:67575786

邮政编码:4011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