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我国近十年价格波动分析及未来价格趋势预测

日期: 2002-11-12
字体:
一、近十多年来市场价格波动的阶段性描述 纵观1990年以来我国价格变动的基本走势,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价格平稳期、高涨 期、回落期、以价格负增长为主的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期。 (一)价格平稳期(1990—1992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涨幅达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发生过两次:首先是1988-1989年,全 国零售物价涨幅分别是18.5%和17.8%。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家治理整顿措施的实施,1989年下 半年开始,全国零售物价涨幅逐月回落,至1990年,零售物价总水平降至2.1%,涨幅为1982年以 来最低水平。之后,国家在“既要稳定物价,又要振兴经济”的指导思想下,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 施,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市场物价,使得我国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分别保持在1991年2.9% 和1992年5.4%的较低价位上,又连续24个月平稳运行。 (二)价格高涨期(1993—1995年) 利用治理整顿后出现的物价稳定时期,国家加快了价格改革的步伐,大面积下放价格管理权限 或放开价格,并先后调整了煤炭、原油、电力等工业品价格,提高了粮食、棉花等农产品收购价格, 以市场为主体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但由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调控尚缺少经验,新旧体 制转轨时期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加之市场价格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导致了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爆发。 从1993年3月物价涨幅爬升至两位数起,一直到1995年10月,物价涨幅在两位数的月份长达32个月。 其间,1994年和1995年的零售物价和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21.7%、14.8%和24.1%、17.1%。 (三)价格回落期(1996—1998年) 新一轮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对人民生活与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了稳定市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采取的适度从 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见效,经济形势不断向好的方向 发展,投资增长基本适度,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市场大多数消费品供求基本平衡或供略大于求。这 种形势反映在价格上,1996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从1994年的21.7%回落到6.1%,居民消费价格 涨幅从1994年的24.1%回落到8.3%;而1997年这两项的涨幅只有0.8%和2.8%,大大低于计划调控目 标。 (四)以价格负增长为主的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期(1998—2002年) 这个时期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前期价格负增长阶段,其次是2000年中期开 始的价格反复不定轻微波动阶段。 针对1993年至1995年的通货膨胀,我国对宏观经济强调并实行了适度从紧的政策。1996年软着 陆成功,适度从紧的惯性仍在。1997年中期,我国经济的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问题开始出现。特别 是1997年下半年以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使这个问题变得十分明显。1997年10月,零售物 价指数再现负增长;1998年3月,消费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到1999年11月底,消费价格指数持续 20个月负增长,商品零售物件旨数持续26个月负增长。从199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宏观经济开始逐 步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总体上趋向好转,居民消费价格也止住了下跌的趋势。但是, 价格指数上涨的趋势没有持续多久,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反反复复,波动不定,不过价格即使下 降或者上升,其波动的幅度已不像前些年那么大。应该说,这一时期价格的主要表现应为以价格负 增长为主的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二、我国近十年来价格变化原因分析 从近十年的价格走势看,我国的价格指数总的看是呈现一个先升后降抛物线型走势,其中有两 个主要变化阶段:一个是1993—1996年的通货膨胀阶段,另一个就是1997年开始的价格指数持续走 低阶段。它们在时间上紧密联在一起,又分别有各自的内在原因。 (一)形成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从1993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是前期经济过热,投资需求旺盛的必然反映。随着投资决策权的下 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从1992年起,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一股强劲的投资风潮,开发区热、房地产热、 股票热遍及大江南北,投资需求盲目膨胀。投资需求的膨胀同时带动了我国货币需求的膨胀,1991 —1994年我国年货币增长速度平均增长28.9%,超过了年经济增长速度达16个百分点以上,超过了 15%的警戒线,从而将整个宏观经济推上了过热的轨道。 引发通货膨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减少,农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农业 “短腿”矛盾加剧,使得80年代一度缩小的工农业产业价格剪刀差又有扩大,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受 到挫伤,致使农产品供给逐渐偏紧。同时,国家出台了一些价格改革措施,特别是农产品调价,也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二)形成价格下跌、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 从1997年末开始,我国的价格在达到最高点时候就开始了长达几十个月的价格负增长,可以说 这次价格的下跌是我国价格总水平持续低位运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集中表现。 1、前期价格下跌是由超高价格向正常价格回落的一个转折,也是供求规律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 一种强制性矫正。 我国价格的下跌,特别是商品零售价格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多数工业品和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 而深层次的矛盾则是源于数十年大规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由此而引起的结构性生产过剩。各地盲 目地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面积的结构趋同,导致了恶性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促成了大批一 般性的、低水平的产品严重生产过剩。当生产过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卖方市场就转变为带有浓厚 结构失衡色彩的买方市场,迫使大批过剩产品价格下跌。很明显,这是供求规律的客观调节力对我 国几十年来大规模重复建设的一次强制性矫正。1992—1996年合计,全国物价共上涨了92%,几乎 翻了一番。1997年将通胀率降到2.8%。接着,在1998—1999年出现了物价负增长,1998年为-0.8% ,1999年为-1.4%,均属于物价微跌。两年合计,全国物价大约下降了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在 经历了长达5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和超高物价的折磨之后,才出现了向正常价格回落的转折,而这种 回落又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矫枉过正的色彩。 2、后期价格下跌既是前期价格下跌的延续,同时又受到居民即期消费缩减,社会消费需求不 足,生产消费结构失衡的影响,是我国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具体体现。 (1)2000年4月止住了从97年末开始持续了二十多个月的价格负增长势头,价格有了少量的正 增长,但持续时间不长,很快又进入了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价格下跌可以看作是前期价格下跌 的惯性延续,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遇到新矛盾的再现。在前、后期价格总指数中,食品 类指数不断下跌,服务项目类却始终保持上升的态势,应该说是客观地反映了前、后期价格变动的 延续性。在前期价格下跌期间,一些商品已经不能适应居民的需要,而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新的消费 热点难以形成,则又构成了后期价格下跌的突出矛盾。因此,从总体上看,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不 仅是由于社会消费需求总量不足所致,也与消费结构失衡有关,单就居民储蓄余额不断增长,特别 是总量已达到8万左右亿元的事实而言,结构性矛盾应该说是更深层次的矛盾。 (2)目前,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以追求数量和速度为特征的粗 放的增长方式却没有彻底消除,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尚有产生和形成“生产过剩”的动力机制及条 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逆向调节,在讲究质量与效益机制的作用下,又会对社会需求扩张产生遏制。 这样,总需求的遏制与“生产过剩”的动力机制便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使之成为导致通货紧缩现象 的一个重要的体制层面的原因。 (3)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全球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也是促成我国价格持续低 位运行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和因素。亚洲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收缩的负面影响通过我国 汇率、出口等传导机制波及到国内,人民币受到自身不贬值的空前压力,我国出口增长一度明显放 慢,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加剧了国内的通货紧缩现象。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减少了消费 需求。如就业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医疗、教育制度改革等带来的预期支出,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拉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使得消费者预期支出更为增加,从而为形成有效的国内需求增加了 难度。 三、我国未来价格基本走势分析 未来在影响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的因素中,既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居民收入增加 等支持价格上升因素,又有市场供需不平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价格下降因素的存在。从总 体上看,正反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使得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价格总水 平基本稳定成为可能。 未来促使价格上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拉动价格上升的基本因素。在多年扩大内需等政策的引导下,我国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自主性增长因素不断增强。同时,为了解决前几年重复建设带来的问题, 国家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协调。可以说, 我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从加快工业化为特征,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的经济增 长周期,将为价格总水平摆脱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 农业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是价格总水平止跌回升的重要因素。近几年 来,我国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和 饲料作物面积相对增加。同时,大力淘汰劣质产品,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水 平不断提高,使得农产品价格将不会再像前几年那样大幅度下跌,将会保持稳定甚至可能会小幅上 涨。 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加之社会综合保障措施的逐步完善,将促使消费需求的增 加,缓解供求矛盾,为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创造有利条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几年得到 很大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付收入达到2366元。 200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5%和5.9%,城镇居 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965元,同比增长16.5%,各项增幅都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增幅,也大于储蓄 的增长速度,需求增长出现了可喜的迹象。 在消费需求结构中,服务类项目价格指数虽然不会像前几年大幅度的上涨,但由于劳动力价格 继续增长的态势决定,它仍会保持小幅度上升的态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支出结构 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食品、一般工业消费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会继续降低。居民住房、汽车、 旅游、通讯、教育等消费热点支出比重加大,未来对这些服务类产品消费需求预计会更加旺盛,这 类价格的上升将成为支持价格上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国际市场价格特别是油价将可能有所上涨,从而带动国内能源价格 的上涨。石油终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总量有限,替代产品难以替代它的位置。从国内的形势看, 经济发展,特别是私车的发展,对石油需求会不断增加,外界与内部因素使得国内的石油价格将会 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上。 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的因素主要有国内供需矛盾和入世影响两个方面: 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不能短时间内彻底消除,需求不足仍是影响未来价格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 素。从供给方面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需求水平增长虽然加快,但供给方面增长更快,总供给 超过总需求,多年积累起来的生产过剩矛盾不会很快就会得到消除,对普通农产品和一般加工品的 需求而言,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的生产过剩情况还难以在短期内有效压缩。从需求方面看,需求不 足的结构性矛盾也制约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首先,我国金融资产分布不均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拉大,收入增长所带动的边际消费效应逐步减弱。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环境 差,制约了农村产品市场的发展。另外,我国在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得居民个人远 期消费支出的预期增加,改变即期消费倾向下降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投资需求而言,随着银行的 商业化运作,银行已开始重视自己的资产质量,不敢贸然放货,这种慎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 金融市场人气不旺,内需拉动困难。同时,利率对企业投资影响也有弱化的趋势。受经济回落和结 构调整力度加大的影响,企业对投资预期收益估计普遍不高,不仅没因利率下调、资金使用成本降 低扩大贷款需求,反而更加谨慎。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下降,外部环境总体上对下阶段国内市场价格起向下 的打压作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减少了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虽然目前国际环境有 所改善,但前景仍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增长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处 于通货紧缩的环境下,国外市场需求的扩张有很大障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短时间内国际产品将 从数量上和价格上能者多劳国产品价格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减让义务,我国 下调了50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同时取消了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这样伴随着进口关税的下降, 进口产品销售价格也将可能相应下降,加剧与国内产品的竞争,迫使国内市场价格偏高的商品相应 降价。虽然加入世贸组织也有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但总的看,降价因素占主导地位,对价格总水 平的上升有阻碍作用。 另外,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也是影响价格下降的因素。家庭设备用品及通信等部分服务 价格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可以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没有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导致消费需求不 足的原因难以迅速消失。但是由于国家继续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等 一系列措施,刺激价格上升的各种因素将会逐渐释放。因此,中短期内,市场价格总水平下跌势头 有望制止而缓慢爬升,即使出现下降,波动的幅度也是有限的,价格总体水平将保持基本稳定。通 货偏紧状态将可能会成为我国经济的一种常态。但也要注意到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存在,对可能因 突发性因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