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2002年商品市场形势与2003年展望

日期: 2003-04-15
字体:
  一、消费品市场形势   (一)2002年消费品市场基本特征   1、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发展中仍然存在结构性差异。2002年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0.5亿 元,比上年增长8.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继续高于GDP增长,增速差距为0.8 个百分点,比上年的增速差距回落了2个百分点(上年增速差距为2.8个百分点)。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2002年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比上 年回落约5个百分点。同时,消费品市场发展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差异。   第一,城乡市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城市消费品市场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比上年同期增长6.8%。2002年城乡消费品市场 差距为3.2个百分点。   第二,消费品流通领域各行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2002年批发零售贸易业的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6%;其他行业实现 零售额仅比上年增长3.2%。不同行业发展速度相差超过13个百分点,发展差距比上年又有所扩大。   第三,消费品市场商品类别销售增长差异显著。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28大类商品的监测,2002年1-3季度200家零售企业销售 的商品同比增长的有18类;同比下降的有9类。其中,有10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速度超过20%,不同种类商品销售状况差别显著。   2、消费品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继续扩大。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内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跟踪分析,200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分 别达到86.3%和88%,比2001年上半年分别上升3.3和5个百分点,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比重由2001年下半年的17%下降到目前的12%。   3、消费品市场价格继续低位运行。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使2002年消费品价格继续保持低位运行。从同比指数看,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 累计下降0.8%。从2001年11月开始,特别是进入2002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又表现出新一轮下降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12个月负增长。   从全国各地区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来看,2002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1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降幅在0.1-1.8%之间。全国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面为67.7%,比2001年的42%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4、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快速增长。   第一,假日消费成为带动消费品市场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02年2、5、10月三个节假日集中的月份来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9.1%、 9.3%和9.4%,形成了2002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三个波峰,反映出假日消费的带动作用。   第二,消费结构升级加速,带动多种新型消费品销售快速发展。1-11月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29%,继续下降(上年为37.9%),以住、行为代表的发 展型消费全面启动,带动了住房装修装璜用品、汽车、通信工具、娱乐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种新型消费品销售的快速增长。   第三,信用消费呈快速增长势头。至2002年底,全国各类消费贷款余额达到6990亿元,比年初增加2755亿元。其中,个人住房、汽车贷款都出现了较大幅度 的增长。   (二)2002年影响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1、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因素。   第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较快增长。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00元,比上年增长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10.3%。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470元,比上年增长4.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以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稳步增长,成为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 重要基础。   第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相关市场和产业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2002年1-3季度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4565.9元,比上年增长 15.4%。其中,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娱乐文化教育服务、居住四项支出比重合计为44.2%,比2001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消费重点已从传统温饱型的基本生 活消费品转向了以住、行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领域。   第三,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者信心平稳。2002年以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消费者创造了较好的消费环境。同时,宏观 经济走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坚定了消费者的信心,支持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进而支持了消费品市场在2002年保持稳定发展。   2、影响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减缓的因素。2002年消费品市场增长速度与往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其主要成因:   第一,服务价格的不规范,一定程度抑制了消费需求。在居民新的消费领域支出中,均包含了较多的服务性消费,例如,教育支出、通讯费用、房租、物业 费,以及水电燃料等居住服务开支。这些服务性价格大部分属于垄断性公共事业收费和新型服务领域收费,缺乏竞争和规范,价格不断上升,与持续下降的商品 价格反差很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   第二,就业压力及支出预期增大,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实现。2002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继续调整,就业压力增大,加大了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 期。近年来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力度较大,相应增大了个人或家庭的当前以及未来的支出负担,这就使得城乡居民考虑未来的安全,减少即期消费, 并增大储蓄,强化了储蓄倾向。   3、消费环境和消费政策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需求的扩大。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多项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治理整顿市场秩序的政策措施,但消费环境 依然不尽如人意。2002年上半年全国消费者投诉情况分析,商品及服务质量问题仍然高居首位,占投诉总量的66.2%,其中,商品房、家庭小轿车、通讯产品等 大额消费品的投诉明显攀升。消费者由于担心无法获得令人放心、满意的商品,消费行为和愿望仍然比较谨慎。同时,消费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之间 不协调,使得相关消费政策很难实施并发挥应有的政策效果。   二、生产资料市场形势   (一)2002年生产资料市场基本特征   2002年在国家继续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国民经济持续较高速度增长,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供需两旺,全年形势呈现以下特点:   1、生产资料国内需求旺盛,出口低幅增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11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增速加快3.5个 百分点。其中,1季度增长11.3%,上半年增长11.7%,3季度增长超过13%,市场需求明显趋旺,呈现不断加速态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   进一步分析,1-11月份19种主要生产资料需求增长20.4%,汽车、钢材、成品油、煤炭、橡胶等商品出现热销,其中,汽车和钢材成为2002年生产资料市场 的两大增长点。2002年汽车消费增长高达36.7%(轿车消费增长52.8%),钢材消费增长21.9%。   2002年虽然外贸出口形势大好,但生产资料出口增长幅度较低,比上年仅增长11%,比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低12.4个百分点。基础原材料出口比重降低,说明 我国出口结构逐步升级,更加趋于合理。   2、生产资料生产稳步增长,进口资源增长较快。受生产资料市场需求旺盛的影响,生产资料生产也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1-11月份19种主要生产资料供 给增长18.6%。其中,2002年钢产量已达1.82亿吨,比上年增长20.3%;钢材产量比上年增长18.9%,10种有色金属产量比上年增长14.5%,煤炭比上年增长20%, 其他建材、化工等生产资料的生产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尤其是汽车行业,全年增长达到38.5%,呈持续加快态势。   基础原材料商品进口也大幅增长,1-11月份,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原料等15种物资,进口增长34.8%,进口增幅比出口增幅高出24个百 分点。其中,钢材进口2230万吨,增长42%。11月份进口商品销售额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比重已经由上年同期的27.5%上升为30%。   3、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生产资料价格逐步回升。在生产资料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03%,比上年提高0.31个 百分点;前11个月企业产成品库存占用资金仅比上年同期上升2.8%,远远低于生产增加的幅度。1-11月份19种主要生产资料供需差率仅为0.86%,1季度为-2.6% (供大于求),上半年为0.7%,供需差率逐步缩小,保持了需求增长略高于资源供给增长的均衡增长局面。国际一些生产资料价格的回升,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供 求的变化,遏制了生产资料价格自2000年11月份开始的下降趋势,从统计局统计的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月同比价格走势可以看出,其价格自2002 年2月份止跌起稳,并呈逐步回升的趋势,到11月份,双双恢复到正增长,对于缓解通货紧缩的矛盾起到积极的作用。   4、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稳步回升,价格平稳。2002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呈现稳步回升的态势。化肥销售形势较好,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各农药生产企业为摆 脱困境,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产品结构,而且对农药实行了以销定产,农药供过于求的状况开始好转,农药价格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2002年上半年农膜 市场明显回升,价格上升幅度较大,而下半年是农膜供应淡季,销售保持上年同期水平,市场比较平稳,供求基本持平。   近年来随着农村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民对农资的需求向多品种、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农民选购农资产品开始讲究品牌,注重质量,对化肥和农药重视 高效、低毒和无公害。并希望掌握科学种田方法,要求农资部门不仅负责销售,还希望进行培训,开展售后服务活动。   5、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程度提高,流通企业效益逐渐好转。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生产资料的经营者和生产者,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 放弃摊位式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方式,提高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组织和规范化程度,并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以满足规 模化生产的要求,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此新的变革中,新的生产资料商品批发体系正在形成。与此同时,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在生产资料市场供销两旺的大好形 势下,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1-11月份32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9.7%,增速比上期提高1.7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7倍,增速比上期上升0.3倍。   (二)影响生产资料市场变化的因素分析   1、促进生产资料需求增长的因素。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拉动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2002年在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1-11月, 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累计完成投资26119亿元,同比增长23.4%,增速快于上年同期7.1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3.8%;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5.7%;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2%,增大了对钢材、建材及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需求。   第二,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增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2002年工业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工业全年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23.4%,远远高于2001年9.9%的增幅。 尤其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等以生产资料为基础原材料的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2.7%和21%,刺激国内生产的大幅增长,从而 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第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进和使用外资明显增加,预计全年外商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将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创历年最高记录,为生产资料市场增添 了新的活力。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刺激相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支出的重点逐渐由吃、穿等生活必需品向住、行等 提高生活质量的商品方向转换,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消费快速增长,刺激了对汽车、建筑建材和家居装饰的需求。   2、影响生产资料发展的因素。虽然2002年生产资料市场供需两旺,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制约生产资料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生产增长加速,供求结构性矛盾突现。2002年生产资料市场消费需求强劲,带动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加速,也刺激其生产能力相随提高,新建生产能力、 恢复闲置能力和关停能力重新开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制约了我国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转换,使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技术含量低的 普通钢材、水泥、玻璃供过于求;一方面汽车、家用电器使用的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钢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升。   第二,各国保护国内市场的措施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2002年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引起一些国家 的恐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抵制对钢铁、制鞋等多种商品采用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等贸易壁垒,制约我国出口商品。我国 有效地应诉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使出口需求为此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进口产品对生产资料市场的冲击。2002年虽然世界上钢材、有色、能源等生产资料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总体上仍是供过于求的形势。我国入世以后关 税逐步下降,进口配额逐步放松,生产资料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在扩大,加之跨国公司加工企业向中国转移和国内生产资料市场需求旺盛,使生产资料进口大幅度 增长,对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产生了一定压力。   三、2003年商品市场发展展望   (一)2003年生产资料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年的发展势头   2002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为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启动作好铺垫。200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 增长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增长8%。与此同时,投资、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生产资料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2003年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工 业品市场将稳步回暖,工业品价格总水平也将逐步回升,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将有所减缓,外贸出口将继续稳步增长,进口产品在价格上将受到 国内产品的挑战,对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将产生积极影响。   2003年生产资料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将比上年增长10%左右,生产资料价格月同比继续保持回升态势,全年生产资料 价格将由负转正,约在2%左右。但应关注国际上不确定因素对我国经济及生产资料市场的影响。   (二)2003年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2003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体实施将推动居民消费加速增长。2003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 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得到稳步提高,将稳定和增强消费者信心。   预计2003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形势将好于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5万亿元,增长速度约为9%,其中,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约为11%,农村 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将略有加回升。   四、2003年商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在继续提高机关事业单 位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确保低收入基层的收入水平稳定,以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将扩大就业作为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消费信心的重点。要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同时,采取税费减免、发放小额贷款、统筹帮助安排经营场所等措施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 业和自主创业”。   2、采取有针对性的消费政策,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政府要在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稳定的基础上,针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释放和扩张采取积 极措施:一是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步伐,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简化累进税率,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二是对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住房的居民或家庭给 予所得税抵扣等税收优惠措施;三是清理针对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税费措施;四是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市场要求的消费信贷品 种,促进信贷消费规模的扩大。政府应当通过减负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切实解决供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有利条件。   3、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003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要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同时要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 的指导思想,针对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建章立制,加强制度和规章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   (二)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政策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要在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低水平低生产能力,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的能力。一 是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可以抵扣增值税,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投资能力和技术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二是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 策,并增加贴息资金投入,扩大贴息范围,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   2、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贸易壁垒。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贸易壁垒成为西方国家制约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手段,我国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地 位,必须减少和消除这一障碍。应该建立有效的应诉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商会协会、行业自律组织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应对贸易壁垒。政府的有关部门, 要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包括制定政策、出面对不公平行为进行交涉、规范外贸出口秩序等;要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牵头和组织有关企业直接进行应诉; 作为应诉主体的各个企业,要敢于应诉,并为行业利益和自身利益团结一致,积极配合。   3、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生产资料供需平衡。注意避免一些行业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由原来对产量的控制转为对产能的控制,加强行业 指导,控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促进生产结构调整,以利于市场供需平衡发展。同时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调控,根据我国的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情况,科学使用 保障条款和进口配额,利用进口商品,调节我国生产资料生产供求。 来源:中国物价2003年第3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