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促进消费增长是根本

日期: 2003-08-15
字体:
在党中央、国务院“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指导下,上半年我国经济克服了“非典”的负面影响,保持了快速增长 的态势,GDP增长速度实现8.2%的快速增长,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但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结构 矛盾进一步突出的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今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需求结构不合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不协调 2000-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0.3%、13.0%和16.1%,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分别为9.7%、10.1%和8.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的差距逐渐扩大。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远落后于投资的增长 速度,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31.1%,是1994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8%, 与投资的增长幅度相差 23.1个百分点,差距比去年同期扩大10.2个百分点。上半年经济增长8.2%主要是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的。 投资的高速增长,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拉动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如果没有最终消费的配合增长,投资的高速增长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因为投资 的增长一方面增加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供给能力,如果投资的增长不能带动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加剧全社会供大于求的矛盾,经济 的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也就难以实现。1986-1988年、1992-1995年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这与当时投资需求及最终消费需求 同步协调高速增长是分不开的。而近几年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迟迟不能启动,与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有直接的关系。从上半年投资增长的 结构来看,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行业仍在投资扩大:上半年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中,在建的水泥项目53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68个;在建的 纺织项目121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99个;在建的钢铁项目150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87个;在建的化肥项目39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18个。上 半年累计,第二产业投资增长高达51.8%,比平均增长速度高1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投资则分别增长24.4%和16.7%,比平均增幅低 8.4和16.1个百分点。这种产业投资结构肯定将加重未来供大于求的矛盾。 2、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与第三产业增长不协调,经济结构矛盾加大 2002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当年第三产业增长7.3%,低于GDP增幅0.7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增幅2.6个百分点。今年上 半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长幅度差距进一步扩大: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4.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 (其中第二季度第三产业仅增长0.8%),是9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这个速度低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与GDP的增长差距比去年 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而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是近几年的最高增长幅度。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幅 与第二产业增幅相差7.4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的增长来实现。 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全社会就业人数的增长,在城市经济的两大主力产业中,第三产业单位产值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远远大于第二 产业,2002年第三产业每万元增加值所能容纳的就业人数是第二产业2倍,如果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达到GDP的平均增长速度8.2%,即使在 GDP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按去年第二、三次产业每万元增加值所容纳的就业人数推算,可多增加就业人员约190万人。由于第三产业增长缓慢, 影响了全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进而减少了居民的货币收入,加剧最终消费的不足。另外,由于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实际上主要是工业), 将会加大全社会商品供给过量,进而加大全社会供大于求的矛盾。 3、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不协调,上游产品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变化不协调 上半年累计,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6.5%,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0.6%、零售物价还下降0.4%,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变 化形成巨大的反差。生产资料价格是价格总水平的先行指标,其滞后期约3-6个月。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月同比变化从2002年1月起就呈持续回升的 态势,其中生产资料销售价格自去年11月份出现0.6%的上涨后,增速明显增快,今年1、2、3、4、5、6月同比涨幅分别达到4.8%、6.9%、8%、 7.8%、6.1%和5.4%,上升的幅度相对较大;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月环比变化从2002年3月起就呈上升的态势,且上升的幅度变化十分明显,6月份 与上年末相比,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水平已经上涨了4.1%。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变化去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直至今年初才呈现微弱的上升态势, 今年1、2、3、4、5、6月同比涨幅分别仅为0.4%、0.2%、0.9%、1.0%、0.7%和0.3%。而居民消费价格的环比变化至今仍未出现明显的上升态势, 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末相比则仍然下降0.7%。这种变化态势说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尽管生产 资料价格上涨的滞后期已经超过以往3-6个月的经验值,但居民消费价格并没有因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出现明显的上升。 从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来看,上游产品价格变化与下游产品价格的变化不协调。上半年采掘工业出厂价格上涨幅度高达20.5%、原材料 工业出厂价格上涨8.7%,而上半年加工工业出厂价格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仍然下降0.2%和1.2%。这种情况表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传 导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价格的传导渠道受阻,出现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下游产品价格滞胀的矛盾局面。 上游产品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变化不协调的矛盾局面必将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之一:一种是下游产品价格受上游产品价格上升的成本推动 而上升,但这必须以最终消费需求的协调快速增长为必要条件。从目前的可能性来看,由于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的明显降低及消费品市场明显供 大于求的实际情况,这种变化很难发生;另一种变化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因下游产品价格不能及时跟进而难以为续,最终将选择向下。从目前形势 发展趋势来看,后一种变化实现的可能性较大。从各地价格监测反映的情况看,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已导致一些地 区部分下游产品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和利润的明显减少,个别企业不敢满负荷生产,甚至出现半停产、停产的现象。例如橡胶价格的上涨,使轮 胎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造成一些地方的塑料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使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 态;棉花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纺织行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利润明显减少,一部分企业出现停机停产现象;钢材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导致造船企 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效益滑坡,企业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将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对上游产品 的需求,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上游产品需求下降、价格回落。事实上,六月份部分上游产品价格已经出现了价格涨幅回落的现象。 上述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由于商品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缓慢,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 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形成巨大差距;由于服务性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导致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形成巨 大反差;而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增长缓慢,导致居民消费价格的低迷,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形成巨大反差。解决上述结构问题 的关键,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的快速增长。从目前来看,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不足,是近几年我国消费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近几年我国已经连续出现了居民人均 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增长速度的现象,而90年代后期以来更是出现了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近乎停滞的问题。1995-2001年,我 国GDP年均增长8.1%,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只增长6.2%和4.6%, 明显低于GDP 的增长速度。经过几年的 积累,居民购买力与商品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扩大,形成由于收入增长缓慢而造成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加之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迅速 扩大,使得有效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不对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应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一方面应使国民收入适当向居民倾斜,另 一方面应通过税收调整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其次, 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功能。近几年由于医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的集中出台,使居民承担 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同时,由于旧的保障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形成,或者新的社会体制保障功能较低,使居民未来的支出预期上升,迫使 居民在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不得不加大储蓄的力度以备未来的支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 增长2.5%,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8和3.4个百分点。但上半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高达19.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因 此,尽管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多达10万亿元以上,仍然不能放心消费。为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必须尽快建立起功能良好 的社会保障体制。可通过增加财政拨款、发行专项国债和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的形式筹集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的必要资金。 第三, 实行提高就业弹性的配套经济发展政策,建立稳定的就业保障机制,稳定人们的就业预期。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的下岗失业严重影响了 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居民收入增长的减缓、低收入群体绝对收入的下降、居民收入预期的恶化、居民消费增长的乏力,在很大程度上讲, 是下岗失业持续大幅度增加的必然结果。增加消费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居民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增加就业。为此,我国的经 济发展应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出发,实行提高就业弹性的配套经济发展政策, 主要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 中不但要注意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竞争力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先进技术设备的引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 高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更要充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鉴于目前第三产业滞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速 度,并因此而加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应把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作为目前经济工作的重点。要进一步落实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措施,并把 支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列为重点,丰富服务内容以适应社区居民多样化、便利的需要。重点是简化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企业的开办手续、减 免各种经营管理税费、加强服务和引导。对于下岗职工、就业困难的待业人员从事这类服务业经营应加大优惠力度。对于农村富余人员进城从事社 区服务业经营,应与城里人同等对待,不能在注册、经营管理和税收管理等各方面采取歧视政策。要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样 重要的指标来对待,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 来源: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