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我国经济运行整体没有过热

日期: 2003-10-29
字体:
2003年上半年,虽然受到“非典”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GDP)仍实现了8.2%的较快增长,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1%、 外贸出口增长34%,外贸进口增长42.9%,均出现了近几年的最高增长速度。此外,在房地产投资与住房消费连续4年高速增长的同时,去年开始我国的汽车生产 与消费也连续出现了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受此影响,一些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效果来看,有些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接近了经 济过热的一九九二年下半年至一九九四年的水平。为此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有通货膨胀的危险。但从如下几方面分析,我国 经济运行整体并没有过热。 1、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低于潜在增长能力 目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在9-10%之间,这是社会各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国内的专家普遍认为,GDP增幅低于8%易引起通货紧缩,而超过9%即会产生 通货膨胀,增长10%则意味着经济过热。按这个经验值衡量,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不存在过热的问题。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9%;而1998- 2002年的5年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7-8%之间徘徊,从未高于8%。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2%,也仅仅是经济由低谷向高峰运行的起步阶段,经济 增长态势刚刚抬头,远远未达到9-10%的潜在增长能力。即使是一季度9.9%的增长速度,也未超过9-10%的潜在增长能力,更何况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因为“非 典”的影响,出现明显的下降,经济恢复到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尚需时间。因此,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来看,经济运行没有过热。 2、价格总水平低迷,不存在经济运行过热的问题 1998年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目前仍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今年1-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虽然同比上涨0.6%,但居民消费价格 的上涨,主要是鲜菜价格上涨引起的。前7个月鲜菜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4.7%,拉动居民消费价格0.7个百分点。如果剔除鲜菜价格上涨因素,1-7月份居民消费 价格仍将下降0.1%。同时,从居民消费价格的环比变化来看,今年前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分别出现1.1%和0.9%的上升,但3-7 月环比价格则连续出现下降, 下降幅度分别为0.6%、0.2%、0.7%、1.2%和0.5%。7月末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与去年年末价格水平相比下降了1.2%。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指数连续5个月下降以及价 格绝对水平的下降,表明今年下半年价格走势不容乐观。此外,作为价格总水平的另一个价格指标---零售物价1-7月份仍然下降0.5%。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经济 运行仍未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上看,目前经济运行并没有过热。 3、短期内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一定幅度的上涨不能说明经济过热 今年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幅度虽然较大,但这是在去年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的低基数基础上的上涨。去年1-7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下降4.4%,今年 1-7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6.7%,两年的平均上涨幅度不到1.0%,生产资料销售价格这一平均上涨幅度相对来讲是非常温和的,如果考虑到前几年生产资料 价格指数一直下降,目前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一定幅度的上涨只是恢复性上涨,难以据此说明经济过热。而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主要是石油价格上涨(由于美伊 战争引起)和钢材价格上升(主要是由于美国实施201特别保障条款后,其他国家实施相应的关税报复措施,以及我国对部分钢材实施临时保护措施)引起的。 4、最终消费增长乏力,居民消费倾向较弱,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过热的条件不存在 1998年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需求一直处于增长乏力状态,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998-2002年,最终消费年均增长7.3%,居民消费年均增长6.7%, 均低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即使是消费中最活跃、增长最快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也只有8.4%,仅仅略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而在改革开 放的两次经济过热时期,既1994-1998年和1992-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每年的增长幅度均在15%以上,平均增长高达22.3% 最高的增长幅度高达30.5%;居 民消费每年的增长幅度基本在13%以上,平均增长22.3% 最高的增长幅度高达32.7%;最终消费每年的增长幅度均在13%以上,平均增长21.6% ,最高的增长幅度 高达36.6%。而目前最终消费的增长幅度仅仅是经济高潮时期增长幅度的1/3左右。比较可知,由于最终消费的制约,不存在经济运行过热的基本条件。 5、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在短期内高速增长,但并没有引起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明显上涨 近几年不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也不足,1998-2002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一直处在低迷状态,五年中最高的涨幅只有1.1%。1998-2002年累计,固 定资产投资价格仅上涨1.1%,这也正是国家连续数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因。近两年投资的恢复性增长也正是国家连续数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累积效果的显 现。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出现31.1%的高速增长,但投资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引起投资物资的供应紧张,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相 比仅上涨1%,说明目前投资的快速增长既有充分的需求基础,又有坚实的供给基础,目前的投资不能说是过热,否则就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上述几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过热。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结构不平衡,表现为第二产业与第三 产业增速差距扩大,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增速差距扩大: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4.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第三产业仅 增长0.8%),是9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而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是近几年的最高增长幅度。上半年第三产业 增幅与第二产业增幅相差7.4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3个百分点;1-7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两者相差4.2个 百分点,而去年轻重工业是同步增长。同时,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盲目投资问题仍然存在,我国钢铁生产虽然与需求基本同步高速增长,但产品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新增钢产量中有不少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质量低劣的产品;一些已经关闭、淘汰的落后小高炉、小钢铁又恢复了生产,而冷轧板、镀锌板、硅钢片等仍需大量 进口;在水泥产品中,落后的立窑水泥产量占到60%,新上项目中有不少仍在采用这种技术;电解铝行业已出现供大于求,在建能力还有近400万吨,一些地方仍 在盲目新上项目;汽车行业规模小、布局散、自主开发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二十三个省、区、市建有轿车整车生产线,全国123家整车厂中,产量在五 万辆以上的仅有十八家,绝大多数产量在一万辆以下,有的仅有百十辆。此外,目前又出现开发区过多过滥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乡乡建园、镇镇办区” 的情况,助长了一些行业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尽管这些问题客观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但这些问题仅仅是结构问题、局部问题,并不是经济运行过热,这 些问题可以通过市场及灵活的宏观调控措施,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不必采取像对付经济过热那样比较严厉的政策措施,以免人为地干扰经济的正常 运行。 来源:中价网分析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