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农业专家:中国粮价上涨并非缘于总量短缺

日期: 2003-11-17
字体:

  中国农业问题的权威专家们说,中国最近一阶段出现的粮食涨价绝非因为粮食总量发生短缺性危机。
  长期活跃在田头地尾的专家、安徽省政府参事何开荫对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深信不疑。他说,历史上的中国饱受饥馑之苦,
政府和百姓对粮食问题非常敏感,"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是百价之基"举国共识。眼下的粮价上涨,是粮食挣脱几十年计划
经济"政府定价"的桎梏、顺应市场规律的一种价值回归,是粮食多年供大于求、农民埋怨"种田亏本"后的自然"复位"。在中
国城乡,百姓心态非常稳定,市场上未出现任何抢购、囤积行为。
  中国粮食及大宗农产品价格近段时间出现6年来的首次明显上扬。中部产粮大省安徽,稻谷收购价涨了10%左右。东北粮
区黑龙江省,小麦每吨收购价比上年同期上涨32%。邻近北京的产粮省河北,玉米价格每吨则上涨了50-70元。植物油、饲
料、禽肉等农产品价格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浮。
  与此同时,专家预测,中国今年粮食总产将跌到9000亿斤以下,为10年来最低点,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将跌到700斤以下,
为20年来最低点。这里面包含了产粮区受灾、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减少的因素,但海内外舆论还是猜测中国是否出现了粮食总
量短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中国不可能出现粮食危机。自1995年开始的连续4年大丰收"垫了底",目前社会
累积库存高达1万亿斤,相当于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尽管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但由于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中国粮食综合能
力并没有受到损害,加上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不可能大幅度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并无大虞。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近日也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
一直得以保持。
    何开荫认为,从长远看,即便中国人口发展到16亿,也不会存在海外一些人担心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中国还通过发
展草产业,有效改变了饲料粮相对欠缺的局面,肉类产量也有相应的保障。肉类在中国百姓饭桌比重攀升,减少了他们对原粮
的消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通过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1998年突破5亿吨大关。长年
相对饱和的市场,促使粮食价格、总产量、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农民的积极性也出现滑坡。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启动了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并出台了"保护价"(略高于市场粮价)来收购农民
的余粮。何开荫说,此轮粮价上涨对于农民乃至中国粮食市场来说,首先是个利好消息。
  在基层农村,中国农民的种粮热情正在不断"升温",国有粮站开始收到源源不断的订单。
  当然,中国没有放松对粮食供求关系可能发生转变的高度警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及粮食工作会
上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部提出力争明年粮食产量恢复到9200亿斤,单产每亩提高5公斤。官方权威媒体连篇累牍地发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
生产能力的社论及述评,农业专家也积极献策。中国著名农业专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敬忠提出,要建立粮食安全预
警系统与应急预案,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搞好粮食销区与产区、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衔接。这些都获得了政府的重视。
                                                                                         来源:新华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