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在需求旺盛、供给偏紧等因素作用下继续大幅上涨,并屡次刷新历史最高价格;而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在国家的调控下涨幅相对平缓,但油价上涨仍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预计2006年油价仍将高位运行,但与2005年相比再次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一、2005年石油价格变化情况分析
2005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经过“两涨两落”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年初至4月初的上涨阶段。2005年初,纽约WTI原油价格尚处于每桶42美元的全年最低水平,但由于北美以及欧洲气温骤降、取暖用油迅速增加,加之一些主要产油国因油田事故致使出口减少,以及欧佩克在产量政策上摇摆不定,使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纽约WTI原油现货价格于3月18日达到了每桶56.8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与年初相比上涨了35%,刷新了2004年10月25日每桶55.17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4月1日,受高盛集团“高油价”研究报告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再次大幅上涨,其中,纽约WTI原油现货价格达到每桶57.26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第二阶段:2005年4月至5月中旬的回落阶段。面对日益紧张的石油市场气氛和高昂的石油价格,4月初,欧佩克在产量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情况下,表示仍将继续增加产量,以保证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石油需求。而且美国的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呈上升态势,4月末,美国原油库存上升到3年来最高点,比上年同期高9.1%;汽油库存比上年同期高4.6%,从而打消了市场对夏季需求高峰到来之际供应不足的忧虑。这一系列有利消息都对稳定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纽约WTI原油现货价格5月19日回落到每桶47美元,比4月初下降了18%,但仍比年初上涨了12%。
第三阶段:2005年5月下旬至8月的上涨阶段。进入5月下旬后,美国驾车出行旅游人数开始增多,汽油消费增加;同时,美国多家炼油厂由于长期满负荷运转导致发生事故频繁发生,使美国国内成品油产量下降;而且,夏季天气因素对海洋石油生产影响较大,石油供应不确定因素增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也开始逐步上涨,并屡创新高。纽约WTI原油现货价格6月27日首次突破每桶60美元,并开始不断向每桶70美元攀升。8月末,2005年最强烈的大西洋飓风卡特里娜席卷墨西哥湾,中断了墨西哥湾的大部分石油生产,并使美国8家炼油厂暂时关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迅速上涨,WTI原油价格8月30日创纪录地达到了每桶约70美元。这一阶段,纽约WTI原油价格上涨了近50%,与年初相比涨幅更是高达66.7%。
第四阶段:2005年9月至年末回落阶段。由于供应紧张、油价暴涨,国际能源署不得不于9月2日宣布动用6000万桶战略储备来平抑油价。但仅仅增加供应还不足以平抑过高的油价和疯狂的石油投机,9月末,WTI原油现货价格仍维持在每桶66美元以上。直到10月初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石油需求减少的消息才使过高的国际油价逐步降温,到11中旬,WTI原油价格回落到每桶56美元左右。随后一直到年底,国际油价基本趋于稳定,WTI原油价格在每桶57—61美元之间徘徊。
综合全年情况,2005年纽约WTI原油平均价格为56.49美元/桶,与2004年相比上涨36.30%;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为54.41美元/桶,与2004年相比上涨42.33%;新加坡市场汽油平均价格为62.30美元/桶,与2004年相比上涨31.54%;纽约市场柴油平均价格为70.28美元/桶,与2004年相比上涨45.36%。
2005年,国家依照规定加大了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的调控,从严控制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条件,减少国内成品油调价频率;同时,考虑到国内市场消费结构,合理安排国内汽油、柴油价格调整幅度。根据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市场监测,2005年国内93号汽油平均零售价格为5345元/吨,与2004年相比上涨15.18%,涨幅比新加坡市场少16.36个百分点;0号柴油平均零售价格为4449元/吨,与2004年相比上涨15.33%,涨幅比纽约市场少30.03个百分点。
2005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油价变化频繁,而且波动幅度大。2005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但达到20多年来最高水平,而且油价波动幅度也非常大。2004年全年WTI原油期货交易价格日波动幅度在1美元以上的交易日有67天,占所有交易日的26%左右。2005年日波动幅度在1美元以上的交易日达到94天,约占所有交易日的36%,其中9月19日,由于飓风威胁美国墨西哥湾石油生产,国际市场油价出现大幅飚升,WTI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4.39美元,创1983年纽约期货交易所推出原油期货交易22年来的最大涨幅。
二是在高价位基础上持续上涨。自2002年以来,国际市场已经连续四年上涨,各年涨幅分别为0.65%、19.17%、33.17%、36.30%,2005年WTI原油价格已经比2001年上涨了118%。2002—2005年四年间,不但油价水平越来越高,而且油价涨幅也逐年加大。同时,2005年石油价格达到高峰后回落速度也较前两年有所减缓。2003年2月份WTI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5.83美元/桶的当年最高水平,随后两个月回落了21.38%;2004年10月WTI原油平均价格达到53.28美元/桶的当年最高水平,随后两个月回落了19%;2005年9月WTI原油平均价格达到65.59美元/桶最高水平,随后两个月仅回落了10.96%。
二、2005年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世界经济形势良好,石油需求持续增长。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速度。据世界银行初步估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3.2%,虽然比2004年的3.8%下滑0.6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近年来较快的发展速度。世界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直接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虽然2003年以来的高油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石油需求的过快增长,但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分析,2005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仍增加了126万桶,日需求总量达8339万桶,增幅为1.5%。需求持续增长是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
(二)石油生产能力增长缓慢,供给偏紧。由于石油勘探开发周期长,2004年以来的全球石油供应紧张问题在2005年并没有得到彻底缓解。据有关机构估计,2004年全球剩余原油产能为每天200万桶,2005年则下降到每天100万桶左右,远低于过去十年欧佩克每日300-400万桶的平均剩余产能。而且2005年欧佩克增加的产量几乎全部是重质高含硫原油,与各国需要的低硫轻质原油品质相差很大,原油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油价上,布伦特原油(属轻质油)与迪拜原油(属中重质原油)的价差逐年扩大,由2002年以前的每桶2美元左右扩大到2005年每桶5美元以上。
同时,2005年全球炼油能力紧张也凸现出来。据BP统计,1993-2003年,世界炼油能力增长2.6%,而全球原油消费增长17%,原油消费与炼油能力的增长之间出现了14个百分点的缺口。2004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3.3%,但全球炼油能力只提高0.43%。世界炼厂剩余加工能力由80年代的每天1800万桶,下降到不足每天300万桶。石油供求关系近两年来处于脆弱平衡状态,引发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心,是导致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的根本原因。
(三)大量基金进入石油期货市场,并借各种突发性事件进行炒作是油价大幅波动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和国际游资的不断壮大,为投机基金横跨石油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创造了条件。据统计,2004年以来,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基金数量由4000多家增加到8500多家,估计投资金额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这些投机资金利用各种题材炒作,造成国际石油价格大幅震荡。例如,2005年8月30日国际市场达到每桶70美元就是投机资金利用了短期内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包括美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厄瓜多尔国内政局动荡,出口停止,美国在中东军舰遭到火箭袭击,以及8月末发生的大西洋飓风卡特里娜影响了美国石油生产和供应。有分析人士认为,投机因素将目前国际市场油价推高了15-20美元。
三、油价持续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5年油价继续大幅上涨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了外汇支出。2005年1—11月,我国原油进口为1.158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6%。但由于油价大幅上涨,原油进口金额却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3.97%,由于油价上涨使我国多支付外汇约119亿美元。
二是增加了石油炼制企业和下游相关企业的负担。由于国内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大于成品油价格上涨幅度,2005年我国炼油企业出现严重亏损,全年累计亏损额达到150亿元,而2004年炼油企业盈利274亿元。而且炼油企业为弥补亏损,增加了出口数量,使国内一些地区出现成品油供应短缺问题。另外,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2005年在产量增长14.8%的情况下,利润却下降了20.3%。
三是交通运输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除工业外,我国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据统计,1990、1995、2000、2003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量分别占全部石油消费的比重分别为14.7%、17.83%、24.55%、26.15%,交通运输业的石油消费比重逐年增加。2005年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虽然小于国际市场,但仍给国内交通运输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根据部分地区监测反映,由于汽油价格上涨,使城市出租汽车每月的成本上涨了100—300元不等,一些城市不得不通过给予补贴来弥补出租汽车的损失,个别城市则通过提高运价来减轻出租汽车的负担。
四是油价大幅上涨带动国内相关能源产品价格上涨。根据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市场监测,2005年民用液化石油气平均价格比2004年上涨了16.33%。同时,由于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拉大了与天然气的比价,国家于2005年12月26日起提高了天然气的出厂价格,其中,工业和城市燃气用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150元,化肥用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100元。
四、2006年石油价格走势预测
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节约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节能技术取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石油需求增长幅度不会太大。而且石油供应将稳步增长,全球将不会出现石油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2006年石油价格仍将在每桶50—60美元之间高位运行,同时,由于投机基金的炒作,油价还将会出现阶段性大幅波动。
(一)2006年全球经济形势良好,石油需求继续增长,将使油价维持高位运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约为3%—4%,与2005年基本持平,经济形势仍然良好。同时,一些国际能源研究机构预测2006年全球石油需求继续保持一定幅度增长,石油需求继续增长将对高油价形成有力支撑。
但是,由于高油价已经持续了三年时间,并成为影响各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主要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都加强了节能技术推广利用。例如,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多管齐下,坚决淘汰不合规定的高耗能设备和企业。此外,国家还要求各地方政府在2006年3月底前必须取消对小排量汽车使用的有关限制性规定,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汽车节能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油价已经对全球石油消费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美国2005年下半年以来多次出现石油需求阶段性下降,预计2006年需求增长率在百分之一以下。石油需求增长下降将有利于缓和紧张的国际石油供求局面,从而使国际油价能够从高位有所回落。
(二)石油供应稳步增长,将有利于缓和过高的石油价格。目前欧佩克石油产量基本稳定在每天3000万桶,而非欧佩产油国家产量仍在不断增长。例如,俄罗斯2005年原油产量增长了5%左右,为了满足全球不断上涨的石油需求,其在未来10年中仍将增加石油产量。而且近几年来非洲国家石油投资大幅增加,产量增长迅速。因此,预计2006年全球原油供应将略大于需求,这将有助于缓和油价的上涨趋势。
同时,近两年来世界炼油装置建设数量增多,部分装置已经投产,将有利于缓解油品加工瓶颈问题。在沙特、科威特、巴林等中东国家,正在大规模建设炼油生产装置,一些炼油厂的加工能力超过每年2000万吨。在美国,一些大型炼油企业建设了柴油加氢装置,以增加符合美国油品标准的清洁燃料的产量;一些企业建设了脱硫装置,以加工中东地区增产的高含硫原油。我国近两年也在广东、山东、新疆等地开工建设了多套年加工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炼油装置。随着这些生产装置陆续投产,全球石油加工能力将有较大幅度提高,成品油供应紧张问题也会有所缓解。
当然,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投入周期长,加之一些产油地区政局动荡,2006年石油供应紧张局面还不能完全消除,国际油价也会因此而高位运行。
(三)各种不确定因素仍是投机基金炒作的热点。2005年,伊拉克局势仍没有得到好转,其石油生产和出口经常因破坏活动而中断,预计2006年伊拉克政治局势也难以有大的改观。同在中东地区的产油国伊朗近来因为核问题和宗教问题而卷入国际政治旋涡当中,这都给2006年国际石油市场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飓风、强冷空气等天气因素仍会继续影响国际市场石油供应与需求。因此,2006年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仍是各类投机基金表演的舞台,国际油价也会因投机基金的炒作而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
五、几点建议
面对长期高油价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除继续积极稳妥地建立石油储备,支持国内石油企业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开拓海外石油市场,保障石油供应外,当前还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落实好各项节能降耗措施。2004年以来,国家为加强能源节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从社会媒体反映看,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对这些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必须加强各项节能降耗措施的落实力度,将节能降耗水平做为对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在石油节约方面,要确保各地取消对小排量轿车的限制,制订并落实各类汽车的油耗标准,关停或减少燃油发电机组,实现国内石油消费的低增长或零增长。
二是改革和完善国内石油市场体制。在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同时,要加快石油市场体制改革,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和资源合理开发。适当提高原油资源税税率或征收原油价格基金,将原油开采业的非正常超额利润转移到下游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
三是适当增加油品期货品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6年我国成品油市场将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市场竞争主体增加,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更加灵活,成品油价格变化也将更加频繁,因此,应当择机适当增加国内期货市场的油品交易品种,使国内石油需求方能够规避价格风险,提高其在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