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外资机构专家解读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数据

日期: 2008-08-13
字体:

    8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主要因食品供给增加导致食品价格涨幅下降,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连续3个月回落,同比增幅从6月份的7.1%进一步回落至6.3%,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6.6%,为10个月来最低增幅。其中,食品价格增幅从6月份的17.3%大幅降至14.4%。当天与记者连线的多家外资机构经济学家均认为,未来几个月CPI的下行趋势还将持续,这将为政府放松价格管制提供更大空间。

  数据还显示,非食品CPI涨幅从上月的同比1.9%升至2.1%,主要原因是受燃料和电力的规定价格在6月底、7月初上调的影响。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的幅度更加温和也证实了这一点:7月份同比-0.3%,而6月份为-1.1%。CPI篮子中其他类别的价格涨幅仍相对稳定。

  穆迪经济网经济学家陈颖嘉表示,7月份CPI通胀的放缓主要应归功于1年前高的基数,当时占CPI篮子组成三分之一的食品价格出现飙升。鉴于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一直在加速增长且未显示出在未来几个月放缓的迹象,目前通胀上行的风险依然很大。

  此前一天公布的7月份PPI同比上涨10%,为1996年10月开始公布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很多人认为上扬的PPI是CPI的先行指标,当天股市投资者仓皇出逃,导致沪深指数均大跌5%以上。

  对此,花旗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和雷曼兄弟中国高级经济学家孙明春均不以为然,认为PPI加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燃料价格上调,从历史经验来看,PPI并非中国CPI的可靠先行指标,上扬的PPI更多的是对企业的利润率而不是对CPI造成压力。

  孙明春告诉记者,只要中国消费品相关制造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企业就很难将上涨的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将PPI分解为两大构成部分后,这一点显而易见:虽然PPI中的投入价格即生产物资价格涨幅在过去10年里经历了明显的周期,但产出价格即消费品价格涨幅仍然相对平稳。鉴于PPI产出和投入价格涨幅之前的缺口扩大,孙明春认为,"在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的当前环境下,中国的PPI涨幅无法很好地预示CPI涨幅。"实际上,PPI涨幅在过去几年里都滞后于CPI涨幅。

  另一方面,因近期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孙明春和摩根大通经济学家吴向红认为,这应该会很快开始缓解PPI面临的压力,但短期内PPI增幅可能仍会保持在高位,以反映此前能源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孙明春表示,"这表明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PPI或已在7月份见顶。不过,鉴于PPI涨幅将在一段时间里继续高于CPI涨幅,预计企业的利润率将在未来几个月里继续被挤压。"

  由于7月份数据显示燃料价格调整对CPI的溢出效应很弱,黄益平预计,奥运会之后中国将进一步调整能源价格,时机很可能会选在9月份。在食品价格稳定和经济活动放缓的背景下,黄益平预计,中国今年下半年CPI增幅将放缓,这将为政府进一步出台支持增长的微调政策提供空间。

  孙明春和摩根大通中国区经济学家王黔的看法与之类似,他们所依据的一个事实是,农业部和发改委公布的每周食品价格数据显示8月份头一周食品价格继续下降。孙明春预计,随着食品价格上涨因供给增加而趋缓,在没有发生更多大规模自然灾害的前提下,CPI通胀应该会在今年剩余时间里继续回落,8月份应该会跌破6.0%。虽然年底之前可能会再有一轮能源价格上调,但受高基数效应的影响,第四季度的CPI涨幅应该会维持在不到6.0%的水平,而且到2009年第一季度可能会进一步回落至低于4.0%。

  "因此,我们现在将2008年的CPI涨幅预期从原来的7.2%下调至6.8%,但保持4.0%的2009年涨幅预期不变。这应该会为政府放松价格管制措施提供更多的空间,并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更注重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胀。"他如是说。

  王黔预计,随着食品价格上涨的正常化,很多"临时性的"价格干预措施将取消,政府将进一步放松对各种基本进口原材料的定价机制,由此引起的价格上涨将推高非食品CPI涨幅并减缓眼下CPI指标的放缓程度,但整体CPI涨幅下行的趋势将保持。更重要的是,随着通胀显示"软着陆"趋势,通胀预期将开始缓和,降低更广泛基础上的通胀风险。

  陈颖嘉表示,现在是中国微调其政策的时候。"持续的高通胀将使政府难以利用扩张性政策实现其目前优先考虑的保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目标。例如,尽管最近人民币汇率的走低可能有助于恢复出口,但也很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的上升。当然,人民币汇率并非中国政府惟一的政策选择,当局可以考虑改善基础设施并推动科技发展,这将在不增加通胀压力的同时提高生产率。事实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并减缓通胀。"她据此认为,中国是存在着"一石二鸟"的政策选择的

来源:人民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