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中国通胀之辩:未来物价将“涨”向何方?

日期: 2008-08-14
字体:

    肇始于2006年底的本轮物价上涨已经走过一年半之久,但围绕它的种种争议从未停息。

    当前的物价上涨究竟是结构性通胀还是全面通胀?未来物价将“涨”向何方?如何治理这种通胀?最近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已从高位逐步回落,学界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似乎有所降温。但考虑到通胀的反复性和治理通胀的复杂性,深入探讨上述问题不仅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首先,当前物价上涨已逐步蔓延为全面通胀,而不再是简单的结构性上涨。本轮物价上涨最初主要表现为2006年底的粮食价格上涨,继而是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的肉蛋禽价格上涨,此后则是2007年底以来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反映出物价上涨从食品领域向非食品领域蔓延的趋势。     

    尽管月度CPI涨幅已连续两个月环比回落,但更为全面的通胀指标GDP平减指数涨幅却屡创新高:从去年全年的5.2%上升到一季度的8.3%,再进一步上升到二季度的8.9%。这意味着通胀已不仅仅局限于CPI中的猪肉等食品领域,而是逐渐向非食品领域蔓延。

    其次,下半年CPI涨幅总体将呈回落趋势,但月度CPI涨幅仍将反弹。自去年5月份开始,CPI涨幅不断走高。受这一基数因素影响,今年下半年月度CPI涨幅的翘尾因素将逐渐减弱,从而拉动7月份和8月份CPI涨幅不断回落。而在基数变化不大的9月份和10月份,CPI涨幅可能再度走高。

    未来通胀的走势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粮价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变化。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速维持在目前水平、今年底粮价不出现大涨、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再调整,CPI涨幅将保持下行趋势,年底可能下降至5%左右的水平。如果上述三者难以实现,今年CPI涨幅将突破7%,明年通胀水平仍可能居高不下(5%以上)。

    最后,治理通胀仍要依赖于“货币”疗法,但治理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我们对货币紧缩的忍受能力。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们先后听到“货币政策无效论”、“输入型通胀论”、“猪肉供给论”、“雪灾论”等疗法,大意无非是强调此轮通胀的特殊性(或者是国际输入的,或者是猪肉惹的祸,或者是自然灾害捣的乱),因而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扛”一段时间自然就过去了。

    这些论点并不新鲜,上世纪70年代时一度也在美国广泛流传,货币当局因此屡次错失治理通胀的良机,在通胀几近失控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靠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用强硬的货币紧缩方式终结这一局面。

    当然,世上没有无痛的紧缩。从紧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甚至放倒一批企业。因此,治理通胀需要看调控当局对紧缩之痛的忍耐能力:如果急于“保增长”,“控物价”必然会有反复,甚至最终失控;如果急于“控物价”,“保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难以实现。由此可见,治理通胀是长是短,还要看政府把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平衡的能力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