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高PPI对CPI影响几何

日期: 2008-09-17
字体:
    自今年5月份起,全国CPI同比逐月回落,7月份降至6.3%,与此同时,全国PPI却持续攀升,至7月份已高达10%,创下12年来月度新高。PPI即工业品价格指数,包括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和企业作为中间投入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被视为反映通胀压力最全面的先行指数。近期国内市场一些居民生活消费品因成本上升而悄然涨价,也似乎从某种角度映证了PPI走高的态势。人们由此担心,PPI持续走高,会不会很快向CPI传导,成为CPI上涨的新动力?据理论测算,当月PPI每上涨1%,滞后第6个月的CPI将上涨0.677%。但在实际运行中,PPI上涨向CPI传导往往不是即时的、完全的,而要受各种条件限制。目前我国总需求增长保持稳定,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不可能完全通过涨价,而会主要通过内部挖潜、甚至牺牲利润等方式来消化成本上升压力。譬如,2004年由于国内煤电油运结构性供求缺口引发的PPI上涨最终也并没有传导至CPI。事实上,若分析我国近10余年来PPI和CPI的走势,就不难发现,尽管二者运行大体上吻合,但PPI的走势却往往滞后于CPI。其二,影响PPI与CPI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不同。在PPI的构成权重中,生产资料约占75%,消费品约占25%,PPI的走势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CPI涵盖八大类生活资料,其中食品所占权重最大(约为34%),CPI近来逐月回落也主要得益于食品价格持续回落。推动本轮PPI走高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从短期看PPI可能已近强弩之末。目前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紧缩,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受此影响,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钢材价格连续7周下滑,国内煤炭价格也有所回落,四季度PPI回落的可能性增大。此外,目前我国一些重要商品,如成品油、电等,仍实行政府定价管理,这也会制约PPI向CPI的传导。因此,预计本轮PPI走高不会推动CPI的新一轮攀升。但从长期看,受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以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市场化趋势、节能减排和生态承载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成本上升可能是企业今后要面对的趋势性问题。正是基于这点,目前国家治理通胀的重点也由此前的增加农产品供给转向提高企业对成本增加因素的消化能力,推动企业加快技改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奠定坚实基础。(南川区物价局:张韬摘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