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粮食价格波动的货币因素分析

日期: 2009-01-04
字体:
    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可谓惊心动魄,史所罕见。以四大粮食品种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的CBOT价格为例。CBOT小麦指数年初以842.5点开盘,3月13日上涨到全年最高点1293.7点,上涨54%,随后一路下跌至最低481.8点,下跌63%。CBOT玉米指数年初以469.0点开盘,6 月27日上涨到全年最高点791.7点,半年多时间上涨69%,然后一路暴跌至311.6,下跌60%。大豆价格波动更加剧烈,用“过山车”来形容一点不为过。CBOT大豆指数以1223.7点开盘,先是上涨27%至1549.2点(2月29日),然后下跌30%至1091.1点(4月1日),再次上涨 50%至1641.1(7月3日),然后一路暴跌62%至782.8点(12月5日)。CBOT糙米价格1-4月上涨63%,随后下跌42%。

  面对粮食价格罕见的剧烈波动,我们自然会追问背后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什么因素导致了粮价短期内的剧烈波动?

  一、供求变化难以解释价格的剧烈波动

  供需法则告诉我们,商品供求的变化会导致价格变化。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趋于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趋于下跌。如果仅从供求角度考虑,粮食价格短期内的剧烈波动意味着短期内的供求出现了剧烈的波动。2008年上半年,在国际粮价上涨最为猛烈的时候,“粮食危机”论甚嚣尘上,也就是说市场将粮价的剧烈上涨归咎于粮食的供不应求。那么现在粮价的大幅下跌,是不是意味着供求关系逆转、“粮食危机”不复存在了呢?粮食供求一年之中真的发生了剧烈的波动吗?

  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美国农业部每月均会发布权威性的世界粮食供求形势报告,我们来看看它在上下半年对世界粮食供求形势的估计有何变化。我们选取上半年6月份和下半年12月份的报告,小麦、大米、玉米三大粮食品种12月份的预测值和6月份相比,小麦的结转库存提高了11.5%,库消比提高2个百分点,大米的结转库存减少0.9%,库消比下降0.3个百分点,玉米的结转库存提高了19.8%,库消比提高2.6个百分点。除大米供求继续趋紧外,小麦、玉米的供求关系开始缓和,但是并不显著。大米库消比仍维持在警戒线水平,玉米库消比远离警戒线之下,小麦库消比稍显正常,但是仍然比较脆弱。由此可见,全球粮食供求形势上下半年虽然有变化,但是没有呈现出剧烈的变化。如果上半年认为存在“粮食危机”,那么根据以上数据,“粮食危机”目前仍没有消退。实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不久前的一份报告依然认为,“粮食危机在许多贫穷国家并未结束。而粮食价格走低、金融危机恶化、以及信贷紧缩将可能造成粮食种植面积下降,救助资金减少,因此明年饥饿人口可能继续增加。”(央视国际12月10日新闻)。实际上前后数据表明,全年大米供需不但没有缓和反而趋紧,如果仅从供求的角度出发,大米价格下半年不但不可能暴跌,反而应该继续上涨,然而大米价格仍然从最高峰回落了40%以上。因此仅以供求的变化不足以解释全年粮价的剧烈波动。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粮价波动的美元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供求关系的变化一定导致价格的变化”的供需法则是假设度量价格的货币价值不变。在金属货币及“金本位”时代,这种假设基本符合实际。但是自从进入信用货币时代,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从而也就有了所谓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这样一来,即使商品的供求没有发生变化,仅仅因为货币价值的波动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的波动。美元在当今世界充当最主要的支付手段,国际贸易50%以上以美元结算,美元可以称之为“世界货币”。由于国际商品价格基本以美元报价,因此美元本身的波动足以导致商品价格的波动。并且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粮食的国际贸易以美元结算的比例更高,因此国际粮食价格受美元波动的影响会更大。比较美元指数和玉米、小麦、大豆指数的变化,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的走势高度相关。我们以小麦为例来进行比较。

  本轮小麦的上涨周期始于2002年4月,终于2008年3月,持续约6年时间,小麦的上涨周期完全对应着美元的贬值周期,本轮美元的贬值亦始于2002年初,终于2008年3月,与小麦的上涨周期高度重合。目前小麦价格经历了大幅下跌,而同期美元则经历了大幅反弹。美麦指数目前已经跌回两年前的水平,而美元指数亦反弹到两年前的水平,二者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将考察时间放宽,我们发现,小麦价格自1996年3月到 2008年3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下跌-上涨周期。1996年3月-2002年4月,小麦经历了持续6年的大熊市,然后便迎来了同样长达6年的牛市。我们同样吃惊地发现,在1996年3月-2002年4月,小麦价格持续6年的低迷期,对应着美元指数不断走高的升值周期。

  小麦价格和美元指数之间这种高度的相关性,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它直观地向我们揭示了小麦价格波动和货币价值的波动之间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这种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不但体现在小麦身上,也同样体现在玉米、大米等农产品身上。种种迹象表明,货币因素是导致国际粮价波动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在分析粮食价格的长期走势时,仅仅关注粮食自身的供求关系是不够的,在长期内我们更应关注美元的变化趋势,美元是超越供求关系决定粮食价格长期趋势的关键性力量。

  三、国内粮价波动分析

  前面探讨了国际粮价波动的货币因素,那么我们现在探讨一下国内粮价波动的货币因素。在此之前,我们首先探讨一下国内粮价和国际粮价之间的关系,一般人似乎有这样的一个认识错觉,即中国的粮价受国际影响很少,有自己独立的运行趋势。理由便是中国粮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进出口贸易占国内消费的比例很少,并且中国粮价长期受到政府调控。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国内粮价的基本运行趋势还是和国际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和国际市场一样,都是上半年上涨下半年下跌,国际上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分别在3月、6月、7月见顶,国内相应品种的期货价格亦在同月见顶。也就是说,国内粮食价格涨跌步调基本上和国际上保持了一致,唯一的差别是波动的幅度比国际上要小而已。

  我们看一下小麦价格的国内外对比图。国内小麦是所有粮食品种之中供给最为充裕同时也是政府调控能力最强的品种,但是国内外小麦价格走势仍然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下图是2008年的国内外小麦期价对比图,上半部分是国内的强麦,下面是美麦。

  由图可见,国内外小麦都是在3月份前后见到年内最高点,6月份都经历了一波反弹,全年整体上呈震荡下行趋势。

  实际上,在更大的时间跨度,国内粮食价格基本走势也是和国外保持一致的。国内粮价也是在1995年至2002年经历一波大熊市之后,迎来一轮长达6年的持续上涨时期。很多人误认为,此轮粮价上涨始于2003年底,实际上粮价在2002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已经见底,然后处于缓慢爬升阶段,只不过2003年底上涨突然加速,令人印象深刻而已。

  一个疑问就是,有如此严密的“防火墙”,为什么国内粮价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答案是货币因素加全球因素。虽然粮食通过自给自足,不和国际市场发生关系,避免了直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的整体却是深深融于世界之中,中国虽然不需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出口粮食,但是中国却需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铁矿、铜矿、钾肥、天然胶等资源,这些资源基本上都以美元结算。美元价值的波动导致资源价格的波动,而进口资源价格的波动最终影响到国内粮食价格。举个例子,中国的钾肥60%依赖进口,国际钾肥价格因美元贬值而上涨,将导致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提升,从而最终导致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美元对国内粮食粮食价格的影响是通过间接渠道实现的。因此除非完全闭关锁国,一国的商品价格总会或多或少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其次,一国粮价同样会受到该国货币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我们认为粮价是最好的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当粮价上涨时,我们首先应该警觉:是不是出现通胀了(即货币贬值)?其次才应该考虑是不是供给出了问题。1995年粮价暴涨是供给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当年粮食增产4.8%,并且之前几年粮食生产也是很稳定的。当年粮价暴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民币的对内贬值,不值钱了。当年不但是粮食,几乎所有的重要原料物资价格都大幅上涨,显然是代表价格的货币贬值造成的。此次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是基于同样的原因。粮食连年增产,然而价格在不断上涨,伴随粮食价格上涨的是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这是典型的通胀现象。如果仅是粮价上涨,而其他商品没有出现普遍性的价格上涨,并不能称之为通胀。但是历次粮食价格上涨表明,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往往伴随着其他商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此可见,粮价上涨具有很强货币因素。粮价上涨往往是货币贬值的信号。

  四、结语

  既然粮食价格的涨跌和货币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在预测未来的粮食价格走势时,就要高度关注货币的因素。

  我们知道下半年国际粮价的大幅回落与美元的突然走强不无关系。考察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的走势,有人发现美元基本上是以6-7年为一个上涨或下跌周期。1995年初到2001年底,美元经历了持续近7年的上涨,而2002年初到2008年中,本轮美元贬值亦持续6年多。按此推算,此次美元的走强有可能是美元结束贬值周期进入升值周期的信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持续7、8年之久的国际粮食牛市也许真得暂告一段落了。由于国内粮价整体走势和国际的一致性,那么国内粮价欲重拾升势,恐怕也困难重重。

  当然,现在各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均大规模降低利率,通过发行国债甚至直接印刷钞票来释放流动性挽救经济,过多的货币充斥于经济之中,有可能引发新的一轮通胀。因此粮价的未来走势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