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价格信息>价格服务 > 监测动态

积极财政政策助力中国突破改革瓶颈

日期: 2009-02-24
字体:
    因应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财政政策去年末改弦易辙,由“稳健”重返“积极”。与十年前重在保增长不同,此轮积极财政对促改革更为关注,在化解短期经济下行压力之余,亦有望收到突破改革瓶颈之效。
  改革开放走过而立之年,中国过于倚重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扩大内需,建立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作为改革的方向,已成共识。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非一日之功,经济繁荣时期也缺乏改革的动力。金融危机为中国摆脱严重的“外需依赖症”提供了契机。在外需锐减之际,官方开始将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补贴措施;增加物资储备;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和农民的补贴……抵御危机的应急之举,已令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间表提前。
  多年来,有着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内需市场始终“启而不动”,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这与民众收入过低,基本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保障不足,未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密切相关。由于历史欠账多,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等原因,医改、教改、社保体制改革等进展缓慢。
  官方对此已有筹划,财政还富于民步伐近年有所加快。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则为这些领域的改革突破创造了条件,令达致“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更近一步。
  以房地产为例,过往数年间中国房价大幅飙升,让普通民众只能望楼兴叹。此次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居于首位,未来三年财政将投入九千亿元人民币使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入市,或将使房价逐渐回归理性,促使房地产市场变得更为健康。
  二○○八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超过五千六百亿元,增长二成九,超过同期财政收入增幅。官方还承诺,未来三年将安排八千五百亿元用于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保增长、还欠账、促改革,都需要政府大笔花钱。但经济减速、企业效益下滑、结构性减税等又必然使财政收入增幅下降。增支减收造成的财政缺口,需通过扩大赤字、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予以解决。
  此间分析人士称,今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或达创纪录的六千五百亿元。鉴于当前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世界经济短期内难以走出低迷,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回升尚难判断,当局最终敲定的预算赤字高于上述预测也不会令人意外。地方债发行破冰消息近日已得到证实,这将是中国地方财政首度出现赤字,足见“保八”形势之严峻。至于地方债额度,有媒体报道称为两千亿元。
  可以预见,积极财政在今年甚至未来数年内都将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隐忧。大规模投资会否造成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如何防止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如何防止工程中的贪腐,避免“每修一公里公路倒下一个官员”?
  在下月举行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上,有些疑问将得到解答。可以肯定的是,即便财政预算赤字超过预期,鉴于现时的中国家底殷实,负债不多,财政风险当是可控的。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