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
五年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已经2001年12月3日市政府第9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
目 录
前 言………………………………………………………………3
一、重庆三大经济区的界定及总体发展思路……………………4
二、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11
三、建设渝西经济走廊……………………………………………26
四、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37
五、建设三大经济区的政策措施…………………………………54
前 言
重庆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央直辖市,重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地域范围广,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状况差异大,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为实现“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必须结合重庆实际,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三大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载体,共同支撑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综合功能,共同促进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任务从根本上讲,就是建设三大经济区,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本规划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编制,规划期限为5年,长远目标展望至未来20年。
一、重庆三大经济区的界定及总体发展思路
(一)重庆三大经济区的界定及经济社会现状
1.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及界定依据。
规划建设的重庆三大经济区,涵盖重庆市所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其中:
都市发达经济圈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等9个行政区。
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内,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12个区县(市)。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部分地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19个区县(自治县)。
三大经济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的自然及经济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遵循劳动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功能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经济区域的界定是一个大体的范畴,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三大经济区的边界范围是可能发生变化的。
2.三大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东部省区比较落后,在西部地区具有相对综合优势。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89亿元,位居西部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57元(约621美元),位居西部第3位;总体城镇化率为33.1%(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同)。重庆是我国幅员最广、管辖行政单元最多的直辖市,规划建设的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差异很大,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都市发达经济圈,总面积547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6%。2000年末总人口538.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3人,是人口高度稠密区。国内生产总值580.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8.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790元,接近我国东部12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城镇化率达79.8%。总体上,都市发达经济圈已初步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
渝西经济走廊,总面积1882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8%。2000年末总人口99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2.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9人。国内生产总值471.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739.8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91.9%。城镇化率26.5%。该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面积58102平方公里,占全市的70.5%。2000年末人口1557.6万,占全市的50.4%。国内生产总值467.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2.1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8.2%。城镇化率为18.0%。该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发展滞后地区相似。
(二)构建三大经济区对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意义
1.三大经济区共同支撑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综合功能。
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发展的希望与要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发挥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在客观上要求重庆具备经济中心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支撑、生产要素配置、物资集散流通、科教文化主导、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发展带动、体制运行创新、可持续发展示范等综合功能。
规划建设的三大经济区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分工。三个经济单元具备形成与发挥经济中心综合功能的基础条件,通过三大经济区的共同作用,构筑起支撑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功能要素系统。都市发达经济圈将形成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支撑、生产要素配置、科教文化主导、市场流通集散等功能,发挥对这一地区的辐射带动与服务调节作用。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渝西经济走廊中小城镇和城郊产业、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资源型特色产业将共同构筑起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实力所在。三大经济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促进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增强重庆科技与体制创新的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将展示的生态经济与秀美山川,具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典型意义,在长江上游地区或更大的范围内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2.三大经济区共同促进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持续发展。
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形成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左右两翼经济腹地。都市发达经济圈作为重庆经济的制高点,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核心区域,通过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聚集、辐射作用,发挥一点带两翼的功能,推动整个重庆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是重庆经济的特定功能区。渝西经济走廊将大力建设产业密集带和中小城市连绵区,通过强化其与四川、贵州经济社会联系的纽带作用,促进重庆经济向西、向南、向北辐射,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是重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支撑重庆长远发展的重要经济腹地,作为重庆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对重庆实现东、中、西联合,共谋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三大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思路
1.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确定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战略。
根据三大经济区各自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特征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
都市发达经济圈,具有加速发展,领先一步,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实施先导带动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体制改革创新领先、社会文明程度领先、财力贡献领先等,加快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逐步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成为这一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以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并努力跟上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争取率先实现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的目标。
渝西经济走廊,是成渝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实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发展壮大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优势工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快速发展商贸流通和城郊旅游及其带动的综合服务业,逐步形成城郊型产业密集带;加速发展卫星城镇,并不断完善其功能,逐步形成成渝两大城市之间的中小城市连绵区;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促使二元经济结构日渐融合,尽快成长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处于水陆交通要道,自然资源富集,拥有独特的移民、扶贫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综合政策优势,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后续支撑力,实施加快发展提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加快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加速构造特色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总体实力;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撑力量,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最具特色的发展区。
"十五”期间,是构建三大经济区,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起步时期。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三大经济区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教文卫等方面将规划建设186项(包括38个产业园区)重大项目(3000万元以上),总投资额2943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21项,总投资额1791亿元;新开工25项,总投资额986亿元;推进前期工作40项,总投资额166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跨三大经济区的重大项目17项,总投资额940亿元;集中在都市发达经济圈62项(包括15个产业园区),总投资额682亿元;集中在渝西经济走廊50项(包括16个产业园区),总投资额418亿元;集中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57项(包括7个产业园区),总投资额903亿元。
2.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展开三大经济区区域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促进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形成,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重庆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主要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展开。总体格局是:以都市发达经济圈为核心点,以沪蓉高速公路、长江为主干轴线,以纵横交错的交通干线为联动轴线,带动东西两翼发展,形成依托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小城镇,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网状开发态势。
都市发达经济圈形成以主城区为内核,外围都市圈为递延拓展的放射状发展格局。渝西经济走廊形成沿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轴线、渝黔高速公路及渝黔铁路轴线、渝合高速公路和遂渝铁路轴线“三线”展开的带状发展格局。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形成沿沪蓉高速公路和三峡库区水道轴线、渝怀铁路和319国道轴线“两线”展开,以万州、长寿、涪陵、黔江“四点”为依托的块状发展格局。
通过三大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到“十五”末期,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在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后,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到2010年,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到2020年,建设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二、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
都市发达经济圈在长江上游地区的相对优势突出,基础条件好,发展潜能大。在都市发达经济圈构筑“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现代都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对带动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乃至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都市发达经济圈现状
1.都市发达经济圈发展的基础条件。
都市发达经济圈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目前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790元,比全国7063元的平均水平高3727元,接近东部地区11294元的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和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66元。城镇化率达到79.8%。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综合交通系统和现代化通信系统,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的科技、教育及人才优势,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
都市发达经济圈具有重要的战略带动作用。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的经济、社会、政治中心,经济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渝西经济走廊的2.3倍,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3.6倍。在全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都市发达经济圈具有以点带面、一点带两翼的战略带动作用。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建设中,具有“龙头”和“窗口”作用,将集中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
2.都市发达经济圈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城市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都市发达经济圈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体系,但现代化大都市应该具备的大型航空港、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大型会议展览中心、信息港以及高水平文化场馆等基础设施缺乏,已经严重约束了重庆“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功能的发挥。
产业结构调整乏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经济结构具有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其他经济,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的特点。结构调整受到市场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技术条件、投资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进展较慢,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培育,经济发展面临后续动力不足的局面。
主城建成区建设过度密集,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亟待调整。200平方公里的主城建成区内容纳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和市政设施,经济产出密度很高。该区域过度密集的开发造成了交通拥挤,城市管理难度增加,环保配套设施落后的一般性工业企业大量发展,环境污染严重等。而其它区域特别是北部新区和多数外围区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二)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战略目标
1.实施先导带动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
都市发达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创新领先的必要条件,从其在全市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功能定位出发,实施先导带动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基本内涵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体制改革创新领先、社会文明程度领先、财力贡献领先等。基本特征为都市发达经济圈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争取在西部地区领先,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争创西部地区前位,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争创西部地区一流,率先实现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主城区是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内核,是中心城市主体功能承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诸要素在该区最为集中,要充分发挥其制度和技术创新、资金融通、消费品流通、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等城市核心功能。外围都市圈是城市辅助功能区和主城功能递延拓展区,具有交通疏解、产业配套、物资集散、生态屏障、休闲度假、辐射传递等功能。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的聚集与辐射,形成以主城区为内核、外围都市圈为递延拓展区的放射状发展格局。
2.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核心区。
都市发达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核心区,以建设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三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两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一基地)为重点,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力争在2020年把都市发达经济圈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富有历史传统文化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围绕这一目标,要增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集散功能、服务功能、调节功能、创新功能。
集散功能:通过构筑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高速宽带的通讯信息网络体系,发挥和强化聚集辐射功能,大规模聚集扩散商品和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
服务功能:依托主城区和外围都市圈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和人才,为生产和消费活动及市场运行提供综合服务,进一步强化都市圈交通运输服务、通讯信息服务、市场中介服务、产业服务、科教文化服务等功能。
调节功能:通过区域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对产品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调节城市及区域经济活动,促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
创新功能:通过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高效组合,增强市场主体在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加速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西部地区观念、制度、技术的创新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的发展基地。
"十五”期间,都市发达经济圈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显著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建成“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基本框架,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核心区的作用日渐显现。
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跟上东部地区。“十五”期间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在全市领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争取尽快与东部发达地区持平,并同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都市发达经济圈要加大“退二进三”的力度,把三次产业的比重由高到低的排序从目前的“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
经济开放程度显著提高。都市发达经济圈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处于西部地区前列,“十五”期末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质量标准。居民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在北部新区实现自来水为直接引用水标准。人均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80%。
(三)都市发达经济圈“十五”发展重点
1.建设现代都市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两枢纽”。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速推进航空、公路、铁路、港口、轨道交通网络和枢纽建设,基本构筑起以航空、高速公路和铁路枢纽、城区快速通道为骨干的都市交通体系。
构筑对外四通八达、区内方便快捷的现代都市交通网络。建成江北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积极发展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结合渝怀、遂渝、兰渝线的引入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改扩建重庆铁路枢纽,重点建设江北新客站和集装箱运输网络重庆节点站。进一步加强重庆公路主枢纽的相关干线、站场、仓储及配套设施建设。结合三峡工程水位标准,规划调整重庆港建设布局,建成九龙坡大件码头,尽快开工建设重庆汽车滚装码头和寸滩港区,形成西部地区较为完备的水陆联运枢纽,建设主城区连接三峡库区主要港口的水上快速航线。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内部快速交通体系。加大投资力度疏通堵口,改造拥挤路段,实现主城各区级行政中心以及重要节点在半小时内到达市级行政中心或进入外环高速公路立交桥。加快建成城市轻轨2号线,适时开工3号线,利用重庆铁路枢纽现有铁路与城市片区和外围组团有机连接的优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强化信息通信枢纽建设。重点突出重庆信息港和数字化重庆工程建设,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条件。以建设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信息港为目标,加快宽带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以及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通信网络建设以骨干基础光缆网、综合传输网(光纤、微波、卫星)、市话网和移动网为重点。“十五”期间,采用DWDM等技术对现有长途传输网扩容,新建重庆至怀化、重庆至昆明等城市的第二条光缆线路,建设宽带长途交换设备、宽带全业务综合交换网。继续实施GSM和DCS?800网络的扩容,加快GPRS数据网和宽带移动网以及枢纽楼、局房的建设,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建设,为社会提供宽带移动业务。改造广播电视传输网并与国家骨干网和国际互联网联结,建设宽带信息网,推进户线工程,建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和改造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丰收坝水厂、江北梁沱水厂二期工程、主城区净水工程、唐家沱污水处理厂、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巴南区鱼洞污水处理厂、茶园新区污水处理厂、渝北区两路北区排污工程。建设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建设黑石子垃圾处理场、长生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同兴垃圾处理场,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加快实施桃花溪、清水溪流域、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加快北部新区、高新区二郎科技新城、北部新区经开园和大学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五”末期总体上配套完善。
2.发展现代都市服务业,构筑“三中心”。
提升商贸流通业,建设商贸流通中心。按照建设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的方针,巩固和开拓商贸流通市场,建设以区域性批发中心市场和零售中心市场为支撑的商贸流通网络,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
建设聚散能力较强的生产资料市场和物流网络体系。结合城市规划布局,逐步建成与重庆外环大型立体交通网络相衔接,与航空港、货运码头、火车站、长途汽车货运站等交通枢纽设施相配套,布局合理、联系顺畅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近期重点建设汽车、摩托车、钢材、建材、机电产品生产资料市场群和物资配送中心,建设九龙坡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市场、沙坪坝马家岩建材市场、大渡口陶瓷建材城。建设管理信息化、装备现代化、调运方便高效的物资储备体系。
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商业区,加快构建中央商务区。进一步提升渝中区解放碑零售中心商业区,完善西部第一步行商业街功能,优化扩大沙坪坝、观音桥、杨家坪、南坪4个次级零售兼批发中心商业区。加快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货仓式卖场、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建设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在现有商贸中心的基础上增强资金融通、信息交流的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评估、咨询、广告等中介服务业。集中布局北部新区的商业、金融业、中介服务业,逐步形成北部新区中央商务区。
加快发展金融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在重庆进行西部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努力扩大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鼓励和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国内外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渝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各家商业银行总行扩大在渝分支机构业务创新的授权。引导民间资本组建担保公司,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鼓励外资和社会民间资本组建创业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上市融资,扩大股票发行规模,提高上市公司经营质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丰富债券品种,扩大债券流通。
建设科教文化信息中心。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加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高校办学规模,与教育部共建新的重庆大学,提升其综合办学实力,着力抓好一批有行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调整合并科类相近、专业重复、规模偏小、条件互补的院校。统筹规划、合理调整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布局结构,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一批高中名校的品牌,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积极发展网上教育、远程教育,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模式,促进多功能社区学院的建设。
全力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形成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基地。依托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科技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育和发展科技市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为重点的工业高新技术,注重在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冶金、化工、轻工等领域开发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商业进行改造,推进银行信用支付平台、邮政配送系统和在线税务平台的配套建设,建立专业网上商品市场和信息服务系统,培育和扶持新兴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和数据库服务业,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逐步形成长江上游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基地、科技信息中心、科技商品集散地、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增强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袁家岗体育中心体育场、游泳跳水馆、重庆广电大厦、重庆出版大厦、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大力发展传媒业、出版业,鼓励社会投资兴办文化娱乐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积极发展交响乐、歌剧、舞剧等高雅艺术。推广倡导健康向上的城市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结合文物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的建设和三峡文物抢救,大力发展博展业,努力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博展中心。
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和社区服务业。以建成区城市观光旅游和外围都市圈温泉湖泊度假旅游作为都市旅游的主题定位,重点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红岩革命精神、巴渝文化三大旅游主题,大力发展以观光揽胜、史迹寻踪、节庆游乐、都市购物等为主要内容的都市旅游,使主城区成为区域旅游中心、海内外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旅游最佳始发地以及西南地区国际旅游重要出入境口岸。鼓励对社区服务的多元化投入,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培育壮大社区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家政、维修、养老、幼托、看护、保健、文娱等社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筑现代产业基地。
依托北部新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大学科技园区等,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尽快构建规范高效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将其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前沿重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都市发达经济圈要集中发展三大先导产业的12个重大专项、重点抓好7个专业园区和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要抓住中国加入WTO之后,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机遇,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使都市发达经济圈在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中发挥核心作用。
信息工程,按照加快信息制造业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抓好光电产品开发、微电子及集成电路开发、通信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软件产业、重庆信息港及“数字重庆”5个重大专项,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重庆光电产业园和重庆软件产业园两个园区,重点开发生产光电子产品、微电子产品、通讯产品、数字化家电、应用软件等产品系列,加快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生物工程,按照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优势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和生态农业特色资源增值转化的发展方向,重点抓好生物医药及新药、现代中药、新型医疗设备、优势资源增值转化等4个重大专项。积极推进建设重庆生物医药及新药园区、新型医疗器械园区、西南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三大园区,力争建成国家级的生物技术产业专业园区。
环保工程,按照环保产业化、装备生产本地化和工程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重点抓好环保技术开发及装备制造专项、资源综合利用专项和环境工程一体化等3个重大专项。加快建设重庆环保产业园区,建好“国家环保产业重庆基地”的形象工程,建成国家环保技术装备生产基地和西部环保技术开发中心。
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工业。抓住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以国家实施“十五”装备工业发展规划为契机,依托重庆制造业基础,加大重组改制力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启动一批装备制造项目。发展重点是:壮大汽车摩托车工业,建成技术先进的经济型轿车和商用车生产基地,建成我国规模最大、配套能力最强的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开发生产基地;建成仪器仪表工业、环保装备产业两个国家级开发生产基地;保持和发展大型变压器、内燃机、数控机床及复杂刀具、基础机械部件及基础件、通用机械、水轮机组、电子信息产品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优势产品,使其成为增长性行业或产品;培育城市轻轨成套装备和特种工程机械两个新的增长点;扶持农业机械、船舶工业发展。
继续发挥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大领域的产业优势。重点推进汽车电子、发动机、自动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微机电系统、大型铝型材、氧化铝超微粉、镁合金、轻轨快速交通系统、纳米材料等9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大专项,实施一批产业带动性大、产出效果好的项目。
结合“十五”期间全市重点实施的100个技术创新项目和100个结构调整项目以及长安椄L仄党堑慕ㄉ瑁惴翰捎酶呒际鹾拖冉视眉际醵云怠⒛ν谐怠⒎⒍⒅卮笞氨浮⒒ぁ⑶岱摹⒁苯稹⒔ú牡裙ひ盗煊蚪懈脑臁6源撤褚到行畔⒒脑欤杆偬嵘洳蹈叨龋氐闶羌铀偻平缱诱瘛⒌缱由涛瘢绦贫鹑凇⒙糜巍⒁搅莆郎⒔逃⑸缁岜U虾蜕缜畔⒒?
4.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提升现代都市形象。
加大主城区旧城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出发,加快主城区危旧房屋改造,消除主城区危陋房屋,“十五”期间完成35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改造。加快“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注重利用渝西经济走廊闲置的三线建设调整厂房和土地,承接主城区“退二”的企业及产品,合理规划都市旅游、现代金融、商品流通、科技教育、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对旧城区进行配套改造。进一步强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交通、水电气、文体娱乐、防灾、环保、城市景观等基础设施体系,充分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树立现代都市形象,为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创造条件。
加快新区拓展和外围都市圈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集中优势、加快发展”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强力推进北部新区建设,使其成为重庆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依托主城区,依靠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外围都市圈。规划建设城市高速公路二环线、城市环线铁路,加强主城区与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完善外围组团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推动外围组团城区的发展。
加快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食品、服装等都市型制造业和与城市商贸业接轨的第三产业,促进外围组团城市化进程。“十五”期间,重点围绕北碚仪表电子工业基地、西彭铝加工基地、鱼嘴天然气化工基地、西永铁路交通枢纽基地、两路空港区以及界石椧黄放└辈方灰资谐∏鹊慕ㄉ瑁⒄雇馕ё橥懦乔?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外围都市圈有成片的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其农业经济基础好、距离大城市近、对外开放条件相对较好等有利条件,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设施化的路子。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组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十五”期间,重点发展面向城市市场的花卉苗木以及绿色、高档、精细菜的生产,建立禽、兔、蛋、奶和高产优质水果、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搞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和贮运。适应加入WTO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开放度,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发挥外围都市圈连结东西两区的纽带作用。在外围都市圈的重要交通节点规划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批发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巴南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农业园区,促进形成都市发达经济圈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之间的大流通网络。
5.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构造都市良好生态体系。
以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治理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消除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工业污染源。建成“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项目”和世行贷款“重庆城市环境项目”工程,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加强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加大城市绿化和天然林保护力度。按照显山露水,呈现“山城”、“江城”特色的要求,构建四个层次的绿化系统。第一,建设以街头绿地、防护绿地、公共绿地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垂直绿化与平面绿化相结合的主城区绿化系统;第二,建设以中梁山和铜锣山为主体的“东西屏障,南北浅围”的主城绿化外环;第三,建设以外围城镇组团与成片绿野相间的复合生态系统;第四,建设以缙云山和明月山为依托,绿化山岭,构成“东西两山,南北导流”的都市生态屏障。
三、建设渝西经济走廊
渝西经济走廊是成渝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成渝、贯通川黔,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基础较好。渝西经济走廊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仅具备良好条件,而且对于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强大经济腹地,快速培植起重庆经济新的增长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渝西经济走廊现状
1.渝西经济走廊发展的基础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较好。渝西经济走廊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同时承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的经济辐射,位于成渝、渝黔高速公路线上,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路口,是连接南贵昆经济带的重要通道,通江达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地形地貌以平坝、浅丘、低山为主,地势相对平缓,降雨、热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农林牧渔业发展,便于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铜梁、荣昌、江津、合川、永川等县(市)是全国重要的粮、猪、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该区距离主城区近,工业基础较好,在发展为大工业配套服务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以及承接主城“退二”企业等方面优势突出。区内人文和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可开发性较强。
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740元,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4685元相当。
产业发展沿成渝、渝黔、渝合交通干线展开,已形成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重要卫星城市,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3%,小城镇发展较快,城镇化率已达26.5%。
2.渝西经济走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渝西经济走廊整体上处于由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化的初始阶段,农业所占比重还较大,第二产业技术含量较低、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小,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实现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压力很大。
经济发展受到水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制约。渝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受到当地水资源不足的严重约束。12个区县(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1/3,加之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日常生产生活受到供水不足的威胁。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投资主要集中于交通设施部分,其它领域投入较少,通信、环保、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道路交通东西向干道较多,南北向通道少,没有形成畅通的区域网络。同时,教育基础薄弱,科学技术人才少,结构也不合理,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渝西经济走廊的战略目标
1.实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渝西经济走廊地形地貌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经济基础较好,具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好条件,基于渝西经济走廊在全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实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依托和服务于都市发达经济圈及成都市的产业发展,加快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加快发展城镇经济和产业园区,加速形成城郊型产业密集带和中小城市连绵区。
加快发展和提升卫星城镇。合理进行规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企业向城镇集中,创造就业岗位,扩大现有城镇规模。依托产业布局建设新的城镇,把规划布局特色产业园区与发展城镇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用就业岗位聚集人口,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兴城、兴镇,尽快形成中小城市连绵区。
加快建设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城郊型产业密集带。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承接成渝两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接我国沿海地区以及跨国企业的产业转移,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为大工业配套的装备制造业,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成为建设重庆装备工业基地的主体力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城郊型绿色、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以满足城乡互动需求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城郊旅游业,提升综合服务业。
强化沿3条交通轴线的发展布局。加快建设以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为轴线的荣昌、大足、双桥、永川、璧山、江津发展带,重点发展机械、五金铸造、生物工程、食品、建材、商贸流通、旅游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以渝黔高速公路和渝黔铁路为轴线的綦江、万盛、南川发展带,突出发展生态农业、一次能源、金属材料、中草药及深加工、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以建设渝合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中的遂渝铁路、遂渝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合川、铜梁、潼南发展带,重点发展丝绸及服装、农副产品加工、锶盐化工、建材、机械、商贸流通等优势产业。同时,加快发展南北西东4端的江津、合川、永川、南川4个具备一定规模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性中心城市。从总体上形成以线串点、以点促带,协调互动的带状发展格局。
2.构建产业密集带和中小城市连绵区。
渝西经济走廊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20年的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二元经济结构日趋融合,成为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与都市发达经济圈产业紧密联系的城郊型产业密集带,成为成渝两大城市之间的中小城市连绵区,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十五”期间,渝西经济走廊基础条件要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三线”发展构架基本形成,城镇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并争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市的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路网基本完善,水利化程度显著提高,水资源制约得到基本缓解,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供电质量明显改善,通信、信息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3条轴线产业带的特色经济有较大发展,优势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批产业园区发展壮大,一大批企业实力增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中小城市和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县城、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配套,城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进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星罗棋布的城镇连绵区显现雏型。
(三)渝西经济走廊“十五”发展重点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与城镇发展。
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按照沟通主骨架、连通断头路、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全面沟通内外经济联系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渝西地区交通网络体系。尽快打通南向通道连通南贵昆经济区,打通北向通道连通四川南充、遂宁、广安等地区乃至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凸现重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3个重点经济区(带)的独特区位优势。“十五”期间要建成重庆至湛江公路重庆段、国道212线重庆段,开工建设遂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遂渝铁路,推进建设兰渝铁路的前期工作。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加快实施西部供水工程、缓解水资源供给不足为重点,加快建成江津四面山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玉滩水库扩建工程,创造条件动工新建铜梁玄天湖水库、永川孙家口水库;推进九龙坡区铜罐驿长江提水工程、铜梁安居琼江提水工程、永川松溉长江提水工程、璧山三江水库等西部供水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作好嘉陵江合川水利枢纽、南川金佛山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十五”期内开工建设嘉陵江合川水利枢纽。
同时,加强重要次级河流和重点水利工程的水资源保护,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特别要保护城乡饮用水源。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加快防洪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建设,建成江津、合川、潼南等城市防洪护岸工程,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的整治和中小河流重点地段的治理,加快机电促灌等抗旱服务设施改造。
加快电力、通讯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继续加强渝西地区城乡供电网络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采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接入方式,提高农村通电话比重。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
2.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加强城镇生态环保建设。
加快发展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合理、城镇功能配套、规模适宜、产业协调的城镇体系。积极发展加工型、加工贸易型、专业批发型、观光旅游型等特色鲜明的城镇。加快江津、合川、永川、南川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抓好青杠、双竹两个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龙水、广顺、白沙3个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以及一批全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建设。积极推进位于交通干线上的合隆、双江、塘坝、四面山、安富等沿边城镇的发展。
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和“青山绿水工程”。沿主要交通干道和长江、嘉陵江、綦河建设绿化带,形成绿色通道。加快实施重庆西部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对孝子河、巴川河、璧南河、濑溪河、小安溪、大溪河(龙岩江)等小河流水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整治河道,修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关闭污染企业。对万盛、荣昌等煤矿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性治理,采取多种措施改善该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加快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步伐,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狠抓小流域片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整体上加强渝西城镇生态环保建设,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
3.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园区。
立足优势条件和现有基础,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壮大机械、建材两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食品、服装、皮鞋、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提高精细化工、能源、冶金铸造等产业。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特色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相互关联配套、集中度较高的规模化的产业密集带。
大力发展城郊型工业。抓住我国加入WTO、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我国沿海地区实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来自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积极策划新的工业项目布局渝西地区,注意盘活三线调整后的闲置厂房和土地。瞄准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壮大为其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重点是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逐步形成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城市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建材、食品、服装、皮鞋等产业。构造优质农副产品検称芬霞庸げ盗矗⒄贡O适称贰⒈=∈称贰⑿菹惺称贰⒙糜问称贰⒙躺称泛鸵希还乖焖俊⒚珬纺织棾梢禄蛑怼⒀颉⑴Q硹制革椘じ镏破凡盗矗⒄顾砍瘛⒎啊⒅菩⑺橇稀⑹抟┑惹峁げ贰?
抓好县域工业开发园区和特色经济园区的建设。沿成渝交通线,重点建设双桥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荣昌生物工程科技园区、大足小五金工业园区、璧山中国西部鞋城、永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津珞璜建材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沿渝黔交通线,重点建设南川大观生态农业园区、万盛工业园区、綦江经济开发试验区。沿渝合、遂渝交通线,重点建设铜梁渝西科技工业园区、合川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川工业园区、潼南凉风垭经济园区。选择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开发园区和特色经济区进入重庆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一区多园”试点范围。
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荣昌、永川等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带动生物工程、农牧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建设荣昌畜牧科技城、荣昌生物工程科技园区,并以此为依托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4.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利用渝西地区较好的农业基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加快大型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把渝西地区建设成全市的现代农业基地。
积极推进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茶叶、蔬菜、水果、蚕桑、花卉苗木、中药材、名优特新水产品生产,着力发展绿色食品。按照“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的规划,在渝西地区着力建设大型优质蚕茧基地、优质瘦肉型猪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结合渝西地区实际,加快建设依托潼南、铜梁、璧山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带,依托万盛、江津、永川、铜梁、南川、荣昌的中药材和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依托綦江、璧山、江津、永川的优质水果基地。积极推进以牛羊兔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基地、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水产养殖基地、野生蔬菜基地建设。
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应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集约养殖、重要疾病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和引进。实施“种子工程”,加强优质、高产、专用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围绕水稻、玉米、高粱、瓜菜、水果、蚕桑、茶叶、药材等作物,开展杂交优势品种研究、选育和引进工作,建立优质、高产、低耗的新型农产品结构。加强良种快速繁育技术开发,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体系建设,扶持荣昌、合川的生猪种畜基地等的建设。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加速开发和推广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因地制宜开发人工增雨技术、集雨技术、保水技术和保水新材料等高效配套的旱作农业技术。
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多形式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各类农副产品、储藏、保鲜、运销等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积极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培植城郊旅游精品,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
以城郊旅游作为总体定位,充分发挥渝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距主城区近等优势,将渝西地区建设成为面向都市发达经济圈及川、黔、滇等周边省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区。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这一旅游精品的设施建设,进行深度开发。加快开发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永川茶山竹海/野生动物世界、合川钓鱼城/涞滩二佛、万盛石林等特色景区建设。加快培育潼南大佛、铜梁中华龙、龙水湖、青龙湖、巴岳山温泉等旅游新品。
注重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和宣传。着力发展大足石刻棽枭街窈野生动物世界渝西旅游热线。推出四面山椡蚴⑹謼金佛山生态旅游、(缙云山北温泉)椀鲇愠菞涞滩二佛怀古旅游等名品线路。建设重庆椨来大足椾蠗铜梁椇洗(缙云山北温泉)楄瞪綏重庆和重庆椊驐万盛椖洗(武隆)椫厍炝教趼糜位废摺<忧坑胨拇ā⒐笾莺献鳎执蛟旖蛩拿嫔綏赤水椇辖缡∈新糜位废摺?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面向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城镇和乡村、四川和贵州沿边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大力发展商品批发市场,扶持特色专业市场,在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4个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开拓跨省(市)批发和零售市场。“十五”期间,要继续抓好大足龙水小五金市场、璧山皮鞋市场、荣昌饲料兽药市场、合川小商品市场、江津农资市场、铜梁渝西禽蛋交易市场、永川家电电子市场、南川中药材市场等一批专业特色市场的建设,依托成渝沿线的中小城镇新建一批特色产品交易、花卉苗木交易、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条件的城镇要注重从都市发达经济圈引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货仓式卖场、多式联运等新型商业业态。借助其它产业的带动力,努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技术服务、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大力提升渝西经济走廊城镇的现代服务功能。
四、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地处中西部结合部,扼长江黄金水道,自然生态多样,资源优势突出;面积大、人口多,移民、扶贫、少数民族发展任务集中;现实基础条件较差、发展潜力较大;具有西部开发的典型意义。加快该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于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是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工作环节。
(一)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现状
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具有潜在的区位优势。长江黄金水道、国道319线、正在修建的沪蓉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贯穿全境,是重庆向东、中部地区开放的门户,也是长江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进行经济联系的纽带,潜在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立体性、多样性气候特征明显,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淡水及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特色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富集,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当一定的开发条件形成后,资源优势完全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新的台阶,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具有独特的综合政策优势。该区域内各区县(自治县)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中央和市给予的有关移民、扶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优势。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这些政策优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推动这一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2.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协调。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002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8.2%,为西部地区平均水平4685元的64%;城镇化率为18.0%,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6%。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高,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8.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农业为单一的“粮猪型”结构,农产品附加值低。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区内差异很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区为6277元,最低的县为1573元,工业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区县,涪陵、万州、长寿3区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全经济区总量的55.6%。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公路密度严重不足,现有公路等级低,一些区县交通不畅,与主城联系困难,特别是秀山、城口、巫山、巫溪4个边远县至重庆的交通十分不便。市政、环保设施基础差,水利设施欠账多,电网亟待完善和改造,电话普及率不高,广播电视尚未完全覆盖,信息不灵。基础设施状况严重不适应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制约这一地区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该地区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台地和平坝仅占4%,60%以上耕地是坡耕地,人地矛盾突出,移民安置进一步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区内滑坡、泥石流、干旱、暴雨、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发的地质灾害使该地区生产力及城镇布局空间受到极大约束。
科技教育条件差,人才短缺。该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2%,文盲人口占7.9%,大部分青壮年农民未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也较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奇缺。
移民和扶贫任务艰巨。三峡工程重庆地区移民几乎都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范围内,动态移民达103万人,占整个库区移民人口的85%,需要整体搬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也几乎全部分布在该区域内,其中有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11个国定贫困区县,还有一些人口居住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高山上,需要实施易地扶贫。
(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目标
1.实施加快发展提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战略。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要立足于尽快形成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移民、扶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综合政策等有利条件,发挥后发优势。同时,基于该地区自然环境多样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基于该地区在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型经济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定位。这一区域的发展要更加突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独特的山水地理环境、与600公里的三峡水库相融合,体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加快发展提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加快以“8小时重庆”公路交通、渝怀铁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加快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的科技教育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加快以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加速构造特色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总体实力;加快以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重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后发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
依托渝万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渝怀铁路和319国道两条轴线和万州、涪陵、黔江、长寿4个地区性中心城市,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依托渝怀铁路和319国道,发挥黔江区作为地区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促进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发挥乌江沿线旅游资源优势,构建乌江画廊旅游名品。依托渝万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发挥万州区作为地区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万州椏貤云阳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发挥地区性中心城市涪陵区及长寿县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三峡库区重要工业区;发挥小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构建巫山椢紫獥奉节旅游经济“金三角”。从而,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形成以“两线”、“四点”为骨架的块状发展格局。
2.构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家园。
三峡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20年的建设,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家园,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生态经济区。使该区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十五”期间,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有明显提高,“两线”、“四点”的开发构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顺利完成移民攻坚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扶贫任务基本完成并得以巩固,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
交通、通信、水利、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最远区县8小时内到达主城区的目标,形成公路、铁路、机场相配套的综合交通体系,45%以上通乡镇公路实现路面硬(油)化。农业有效灌面大幅度提高,库岸防护及防洪防灾能力有所增强。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00万亩,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33%,库区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Ⅲ类标准。电网主骨架基本形成,通信、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医药、化工、食品、建筑建材、旅游5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生态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初见成效,清洁能源基地形成雏形。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基本形成以万州椏貤云阳城镇密集区、涪陵棾な俪钦蛎芗⑶偈褡宄钦蚯约暗娼瓧梁平椫蚁爻钦蚯?
(三)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十五”发展重点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
建设完善公路网。“十五”期间要以“8小时重庆”为主要目标,打通卡口,完善网络,改建或新建二级以上公路,连接万州、涪陵、黔江,形成区内大三角交通骨架。努力提高公路路网等级和通达深度,实现乡乡通公路和85%的行政村通公路。形成上海棾啥脊分厍於胃叩燃豆吠ǖ溃婊ㄉ枭虾成都公路垫江椓谒吒咚俟罚平蛑輻巫山段(接宜昌)支线高速公路以及重庆棾ど掣咚俟返那捌诠ぷ鳎陆ɑ蚋睦┙ㄖ匾南兀ㄇ┘屎土邮型獾亩豆罚晟颇诓客纾蛲ǘ⒛稀⑽鳌⒈敝鼙叩厍ǖ溃瓿筛⒘陾秀山、开县棾强凇⑼蛑輻巫山等市域重要干线组成的“8小时重庆”公路工程,使最边远县城人民群众8小时能到达重庆主城。
建设铁路大通道和港口综合体系。加快建设经过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铁路干线。“十五”期间建成达万铁路、渝怀铁路;推进万枝(宜)铁路、涪利铁路和南涪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着眼于发挥三峡水库蓄水及航道改善后的黄金水道优势,建设专业化、机械化、多功能相结合的港口综合体系,使三峡水库成为通江达海的水上大通道。重点抓好万州港、涪陵港的复建,确保奉节、巫山、云阳、忠县、石柱、丰都各县2003年完成1个客运和1个货运码头的复建。积极配合国家做好长江干流忠县以下航道治理工作。抓紧完成乌江河口段7公里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建设空中通道和地下运输管道。以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建设为契机,抓紧建设万州五桥和黔江舟白机场,开通这两个机场至国内部分城市特别是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线,逐步使之成为重庆市重要的支线机场。配合国家实施天然气东送计划,建设忠县椢浜禾烊黄渌凸艿馈?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洪能力。尽快建成开县鲤鱼塘大型水库和万州甘宁、涪陵天宝寺、黔江洞塘、城口羊耳坝、武隆中心庙、云阳咸池、奉节青莲溪、巫溪双通和石柱龙池坝等一批中型水库;新开工建设一批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微型水利工程;完成一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抓好万州大灌区、龙溪河大灌区、梅江河大灌区等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结合三峡工程城镇迁建,完成涪陵城区长江防护堤工程和万州城区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加快长江沿岸县城和重点集镇库岸防护工程建设,建成酉阳、黔江、巫溪县城防洪工程。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天然气、水能资源优势,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继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亿立方米/年。积极推进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越的大型水电站和流域综合开发项目,适度建设高参数、高效率、大容量的火电机组,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建成武隆江口水电站、石柱藤子沟水电站等水电工程和开县白鹤火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彭水电站。建设和完善电网主骨架,强化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的连接,逐步实现全市联网,建成万州椚?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渝东南地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2.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结合各区县(自治县)现有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实施旅游带动、移民带动、城镇化带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带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医药、化工、食品、建筑建材、旅游5大特色产业。特别要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第一产业,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实用科技,围绕实施“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项目,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种植业发展,要抓好粮油绿色食品、甘蓝型黄籽油菜、薯类(脱毒马铃薯)产业化、玉米产业化、杂粮产业化、烟叶等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长寿、垫江、梁平的耕地和交通优势,建设龙溪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依托现有基础,建立脐橙、锦橙、夏橙、柚、红桔以及南方早熟梨等水果生产基地,加快推进施格兰·三峡柑桔产业化项目和三峡果业产业化项目。在山区,规模发展薯芋、魔芋、核桃、银杏、板栗、蘑菇,并形成生产基地。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建立早熟蔬菜基地,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在涪陵和万州建立榨菜产业化基地。
畜牧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天然牧草,推广作物秸秆养畜技术,通过建设山地草场,陡坡地退耕还草,果园种植牧草,提供大量优质牧草和饲料,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商品牛养殖基地、山羊养殖基地、长毛兔养殖基地、白鹅养殖基地,逐步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为我国南方大型草食畜牧业基地。
林竹草产业发展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快推进速生丰产造纸林基地、多年生牧草基地建设以及经济及生态林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加大南方草场建设力度,逐步建成我国南方大型林草业基地。同时,利用区内丰富的非耕地资源,建设红豆杉、青蒿素等名贵中药材基地,香桂、白千层生产基地,苎麻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笋材两用竹生产基地,绿色茶叶生产基地等。
水产业要大力发展综合养鱼、稻田养鱼等生态渔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注重引进新品种,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根据现有的基础,重点建设长寿、万州、涪陵3大水产养殖基地。三峡水库要严格限制大量投饵式养殖方式,发展大库放养,培植优良鱼类区系,注重发展游钓渔业。
种植业、畜牧业、林草业、水产业之间要相互结合、配套,形成能量的多级转化链。大力实施沼气建设工程,一方面可以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减少燃烧用木柴消耗,有利于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利实施。
第二产业,重点培育医药、化工、食品和建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注重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等加工业。
医药工业: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应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中药加工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各类成药,实现优势品种及新型中成药产业化,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中成药出口。加快推进涪陵现代中药基地和太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制药企业发展壮大。
化工工业: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天然气和锰、钡、盐资源,提高精加工度,延长产品链。组建天然气化工企业集团,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推进长寿天然气化工园区建设,努力发展天然气深加工。依托万州等地的盐资源,积极发展盐化工。依托涪陵的现有基础,大力发展高浓度复合肥、专用复混肥。依托水电资源优势,走电矿结合的路子,开发锰矿、钡矿及其他有色金属矿等资源,发展锰盐和钡盐化工系列产品。
食品工业:围绕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依托区内丰富的特色水果、榨菜、核桃、板栗、畜禽、薯类、玉米、茶叶、山野菜、烟草等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饮料和优质名烟等食品烟草工业,以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为重点地区,力争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基地。
建筑建材工业:抓住三峡工程建设高峰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建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环保型建材工业、建筑装饰材料业、陶瓷制品业和建筑业、装饰装璜业。依托现有基础,大力发展高档墙地砖、新型装饰材料等产品。
加快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涪陵工业园区、万州工业园区和黔江工业园区的建设,有选择地发展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引进、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园区的产业层次,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注重依托沿边的优势,大力发展边贸,促进商品的跨省市流通。
旅游业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十五”期间,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这一地区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长江三峡黄金旅游,以及(南川)椢渎彭水椨涎魲(张家界)和(西安)椡蛑輻石柱椙瓧(张家界)3条旅游热线,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科学考察、民俗文化、探险揽胜、生态旅游等各种主题旅游,逐步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形成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线路组合化、服务设施配套化、旅游客源多元化的大旅游产业新格局。与此同时,要注重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工艺产品的设计、开发、宣传、销售,拓宽旅游经济领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县(自治县),要围绕旅游发展产业,形成一业带百业,百业促一业的发展态势。
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热线:主要开发建设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万州青龙瀑布、太白岩、天生城,云阳张飞庙和磐石城龙脊岭旅游文化长廊,奉节天坑地缝、白帝城、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巫溪红池坝和大观山,巫山猿人遗址及众多的旧石器、新石器和商周文化及其他文化遗址等景点。统一规划,整合巫山、巫溪、奉节3县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巫山椢紫獥奉节旅游经济“金三角”。在有条件的沿江城市建设具有旅游、水上运动、潜水、游钓、会展等各种项目和功能的游憩型度假休闲中心,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农业公园、森林公园,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涪陵椢渎彭水椨涎魲(张家界)旅游线:主要开发建设仙女山/芙蓉洞、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阿蓬江等景点,注重依托乌江沿线旅游资源,构建乌江画廊旅游名品。
(西安)椡蛑輻石柱椙瓧(张家界)旅游线:主要开发建设万州旅游服务区以及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黔江小南海、官渡峡、大酉洞等景点。在黔江及其周边地区开发具有民俗体验、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3.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要结合易地扶贫、三峡库区移民、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考虑该区域内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化进程,构建以万州、涪陵、长寿、黔江为重要支点的城镇体系。“十五”期末城镇化率要力争有大幅度的提升。
建设万(州)开(县)云(阳)城镇密集区。依托三区县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好的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条件,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结合三峡移民迁建,加快新区建设和功能配套,完善该区域的交通网络系统。力争在“十五”期末,把万州建设成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成为重庆市第二大都市,开县建设成为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云阳建设成为典型的移民新城。加快该区域内小城镇建设,形成万(州)开(县)云(阳)城镇密集区。使该城镇密集区成为辐射渝东北、川东和鄂西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交通通信枢纽、旅游服务基地。垫江椓浩綏忠县地区具有较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也要加快建设城镇区。
加快涪(陵)长(寿)城镇密集区建设。沿长涪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努力推动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医药、化工、建材、食品等产业,培育壮大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十五”期末,涪陵和长寿的非农业人口要力争达到35万和25万,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要的工业区,以及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
加快黔江城市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食品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十五”期末,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发挥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中心作用,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促进形成少数民族城镇区。
加快小城镇建设。三峡库区的县城要结合移民迁建,严格按规划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提高新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特色产品和产业,强化县城中心城镇的功能,把靠近三峡水库的县城发展成为10?0万人的小城市。山区要结合易地扶贫工程的实施,结合交通骨干线路建设,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把县城发展成为10万人左右的具有一定辐射周边乡镇能力的小城市。围绕大、中、小城市,沿交通干线加快一批建制镇的发展。
4.抓好移民与扶贫工程,全面带动地区发展。
切实抓好移民攻坚和扶贫开发。“十五”期要完成建房安置移民41.6万人和静态移民补偿投资131亿元,是移民任务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坚决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落实好中央关于“坚持农村移民由以就地后靠安置移民为主调整为就地安置与外迁安置相结合,坚持企业迁建由技改后搬迁调整为救活一批与关闭一批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加强移民资金和移民工程质量管理,加快二期移民,确保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发电。按计划努力推进三期移民工作,实现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和长治久安。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扶贫任务长期而艰巨,“十五”及以后一段时期,要以易地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着力抓好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等区域,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开发工作,尽快使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巩固已解决温饱人口的越温成果,对返贫地区和人口继续给予支持。
以三峡库区移民工程为契机,全面加快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结合三峡库区移民工程的推进,加快交通、通信、水利、电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结合城镇迁建,建设一批市镇基础设施完善的移民示范新城。在迁入城镇移民的同时,在自谋职业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村移民和周边的农村居民进城,促进城镇化发展。抓住三峡库区企业迁建契机,加大企业重组力度,抓好企业技术改造,瞄准优势资源,积极策划项目,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到库区落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农村移民调整承包土地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经济家园的建设。结合三峡工程建设,积极抢救和保护库区文物,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扶贫开发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投入和政策,加快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重点改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人畜饮水、基本农田、生态环境条件。合理开发这些地区的矿产、旅游、特色动植物等资源。加快少数民族旅游、民族工艺品、民族文化艺术、民族食品餐饮等产业的发展。特别要通过实施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义务教育工程、普九危房整治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住宅广厦工程等智力扶贫项目,夯实教育基础,结合对口支援,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形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5.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长江两岸重点实施“长防工程”、“长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自然保护区。沿长江、乌江、大宁河和沪蓉国道主干线、318国道、319国道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实施三峡库区绿色产业带建设工程,在长寿至奉节沿江区县实施库岸消落区保护与景观林草复合带、低海拔高效农牧区和高海拔及瘠薄断片陡坡非耕作区的景观生态林草牧复合带建设,完成万州、涪陵、巫山等9个区县的库岸林、水土保持林、优质伏季水果、草业及草食牧业等示范建设任务。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办法,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实施三峡库区污水垃圾处理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工程、船舶污染治理工程。“十五”期间建成14 个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共58万吨,建成66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共13.2万吨;建成14个垃圾处理项目,日处理垃圾共3600吨,建成187个建制镇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垃圾共1320吨,使库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垃圾处理率达到95%。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研究推广适合于库区的节肥、保肥技术,减少土地农田的面源污染。实行严格的准入政策,严禁污染型企业进入库区。
防治地质灾害,大力进行库岸整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与避让相结合,护岸与防灾相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全面进行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对危岩、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重点防治。对沿江的万州、涪陵、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城镇,结合城市库岸防护及防洪,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治理。“十五”期间,重点对500处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对50公里库岸进行综合整治,对400处地质灾害实施避让搬迁。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三峡库区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重点任务,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网络系统,建立万州、涪陵、黔江、巫山4个重点监测网络和其它11个基层监测站,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水质、人群健康、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
五、建设三大经济区的政策措施
建设三大经济区是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加快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形成一套从战略到战术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政策体系。
(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构建三大经济区是一项全新的战略任务,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是非曲直,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硬道理,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集中精力,务实苦干,切实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把建设三大经济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快实施五大总体战略
在建设三大经济区中要认真实施好五大总体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西部大开发统揽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落实好我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够国家的有关政策,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三大经济区,有效促进我市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合作,加强同毗邻地区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大开放中促进大开发。
实施科教兴渝战略。要优先发展教育,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对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市民整体素质;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加快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队伍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全面打造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
实施信息化战略。要以信息网络为核心,加快重庆信息港建设;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发展信息产业;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实施城镇化战略。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中小城镇构建产业基础;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商品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等市场体系,优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城乡流通渠道,建立城市对农村、农村对城市的双向服务平台,促进城乡互动,推动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同步推进的方针,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按照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要求进行各方面的建设。
(三)实行区域产业导向政策
加大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以及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力度,根据三大经济区各自定位和发展目标,实行区域产业导向政策。
都市发达经济圈重点鼓励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渝中区原则上不再布点新的工业企业,主城区原则上不再发展高耗能、大运量的一般性工业企业。推进建成区“退二进三”工作,鼓励现有工业企业向外围都市圈和渝西经济走廊转移。运用好级差地租规律,普遍实施土地置换政策,置换土地的收益主要用作企业搬迁费用。
渝西经济走廊重点鼓励发展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土地、工商、税务方面实行相应的鼓励政策,承接从主城区转移出来的企业,加速实现工业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简化手续,允许发展除国家明令禁止、关闭和限制产业以外的各种产业。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向城镇集中,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点鼓励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政策,引导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严禁开办大量破坏植被、造成污染的采掘企业和大量产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企业,严禁发展大量投饵的水产养殖业。鼓励生态农业、绿色加工工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发展。
(四)实行税收与财政激励政策
对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关闭和限制的外,都可实行定期的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同时,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我市非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到我市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一定时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对重要公路建设,免征其建设用地的耕地占用税。符合国家有关条件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五)实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
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其所发生的费用据实列支,可按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税所得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必须购置的专用、关键的试制设备和测试仪器,可摊入成本。市财政继续安排一定额度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资金和风险担保资金,支持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
在北部新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大学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所占比例较大的,可实行进一步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投资额较大的,可在税前提取一定的风险补偿金。设立北部新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设立在北部新区的软件产业、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及新药、农林畜优势资源增值转化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大发展。
(六)实行灵活多样的信贷融资政策
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债项目信贷支持力度。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协作,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介入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时进行项目评估,积极向总行推荐贷款。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积极推行以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进行融资的担保抵押制度。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方式,推行仓单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保付代理业务、联保协议贷款等新金融服务品种,加大信贷投入。
规范建立股份制投资基金,鼓励其投资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组建资产优良和实力雄厚的公司法人,作为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统贷统还的主体。规范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七)实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
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逐步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
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及时提供并保障建设用地。对于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铁路和主骨架公路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影响工期的单体控制性工程,建设单位可申请先行用地。外商投资项目用地,经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可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作价出资的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在北部新区内,对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工业用地实行特别优惠地价。同时,也要加强管理,节约用地,积极向国家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
(八)实行合理开发资源政策
鼓励利用国有以及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等造林种草,在林草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其转让、出租、抵押、继承以及相应的税费等方面制定灵活优惠的法规制度,建立荒山、荒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相结合的机制。
鼓励外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独资方式或与中方合资、合作的方式在我市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在探矿权、采矿权取得、购买和转让方面采取较为灵活便利的办法,并在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场地使用费、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配套实施优惠政策,逐步完善矿产资源的投入和开发机制,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九)实行宽松的对外开放政策
凡不属国家明令禁止投资的领域,均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以各种方式投资,并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外商投资BOT、TOT项目享受鼓励类外商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商投资商业项目,经营年限和注册资金可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我市基础设施和鼓励发展产业项目,国内银行可提供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贷款,并允许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具备条件且不需要政府提供担保的“三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可以申请使用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鼓励境内外投资者投资供排水、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属于经营性收费的项目,合理确定收费价格。除使用各级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及国家有明文规定的投资项目外的其它全额自筹资金项目,实行业主自主决策原则,均实行登记备案制。放宽重庆企业对外经营权和对外劳务承包经营权的标准。
(十)实行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
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办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来渝工作、投资、创业。改善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的居住、工作、实验和办公条件。各级政府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原则上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各类人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单位,按照“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的原则,自主设置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允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能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兼职兴办科技企业和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对离岗兴办或进入科技企业和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工作,可保留其在本单位的人事和社保关系。加大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以职务成果进行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可根据不同的转化方式,获得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或奖励。
(十一)实行扶贫开发与城市助贫政策
继续增加对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信贷扶贫力度。重点支持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以及与扶贫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贫贷款执行统一优惠利率。配套出台相关的税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创办或领办扶贫项目,吸引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到贫困地区开发扶贫产业项目、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紧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十二)增强区县(自治县、市)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
进一步简政放权,尽量让权于区县(自治县、市),使区县(自治县、市)职责与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有足够的管理经济和进行城市建设的权限。对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明确规定上收区县(自治县、市)干部管理权限的,市级部门一律不得上收;对党中央、国务院或中央有关部门只规定对省市一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干部双重管理的,而未对省市以下干部管理权限作出明确规定的,市级部门一律不得延伸到区县(自治县、市)。加快完成区县(自治县、市)和乡镇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切实转变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职能,鼓励对国有土地及其他国有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增强区县(自治县、市)财力,全面增强区县(自治县、市)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统一管理能力。加强对区县(自治县、市)领导和公务员的培训、交流工作,提高其统揽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十三)强化规划的组织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市委、市政府将通过组织实施每年度西部开发10件大事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加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将形成具体的文件规定予以推进。市级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给予各区县(自治县、市)具体的指导和服务。鼓励市级各部门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帮助各区县(自治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各区县(自治县、市)在本规划的指导下,从年度计划入手,从产业政策入手,从重大项目入手,发展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防止产业雷同和区域经济趋同现象。市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制定三大经济区的统计、评估、组织协调、考核督促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
附件:1.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和全国东、中、西部经济社会
发展状况(2000年)
2.都市发达经济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0年)
3.渝西经济走廊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0年)
4.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0年)
5.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点轴开发模式示意图
附件1:
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和全国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00年)
指标 |
面积 |
人口 |
国内生产总值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城镇化率 | |||
地区 |
万平方公里 |
比重 % |
万人 |
比重% |
亿元 |
比重 % |
元/美元 |
% |
全市 |
8.2 |
100 |
3091.1 |
100 |
1589.3 |
100 |
5157.0/621 |
33.1 |
都市发达经济圈 |
0.5 |
6.6 |
538.1 |
17.4 |
580.6 |
38.2 |
10790.0/1300 |
79.8 |
渝西经济走廊 |
1.9 |
22.8 |
995.4 |
32.2 |
471.8 |
31.0 |
4739.8/570 |
26.5 |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
5.8 |
70.5 |
1557.6 |
50.4 |
467.6 |
30.8 |
3002.1/361 |
18.0 |
全国 |
960 |
100 |
126583 |
100 |
89404 |
100 |
7062.9/851 |
36.1 |
东部 |
106.4 |
11.1 |
49133 |
38.9 |
55491.6 |
57.2 |
11294.2/1360 |
46.1 |
中部 |
166.9 |
17.4 |
41564 |
32.9 |
24846.3 |
25.6 |
5977.8/720 |
32.7 |
西部 |
686.7 |
71.5 |
35531 |
28.1 |
16647.8 |
17.2 |
4685.4/564 |
26.3 |
注:
1.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重庆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汇编》。由于《重庆统计年鉴2001》中涉及人口及人均量的数据都依据户籍人口计算,而《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的人口数据都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本表中涉及重庆市(包括三大经济区)的有关数据除城镇化率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外,其余均按户籍人口计算;涉及全国(包括东、中、西部)的数据都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2.按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9429元/1136美元、4988元/601美元、3140元/378美元。
3.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按8.3计算。
4.表中数据由于四舍五入,比重加总可能不为100%。
附件2: 都市发达经济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0年)
<
|
单位 |
合计或平均 |
渝中区 |
大渡口区 |
江北区 |
沙坪坝区 |
九龙坡区 |
南岸区 |
北碚区 |
渝北区 |
巴南区 |
年末总人口 |
万人 |
538.05 |
58.23 |
20.28 |
46.04 |
66.45 |
71.21 |
46.29 |
63.17 |
80.26 |
86.12 |
总人口 |
万人 |
615.76 |
66.52 |
24.68 |
61.02 |
78.82 |
87.83 |
59.29 |
64.54 |
84.39 |
88.67 |
城镇人口 |
万人 |
491.19 |
66.52 |
24.68 |
61.02 |
78.82 |
87.83 |
59.29 |
34.24 |
34.71 |
44.08 |
城镇化率 |
% |
79.8 |
100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