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6150N/2004-39003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市发展改革委 | ||
[ 成文日期 ] | 2004-06-23 | [ 发布日期 ] | 2004-06-23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专题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
五年计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专题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专题规划》(以下简称“十五”市政设施规划)已经市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五”市政设施规划是我市“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十五”计划纲要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我市实际出发,按照各自职责,精心组织好“十五”市政设施规划的实施。
二00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专题规划
目 录
前言…………………………………………………………… (4)
一、重庆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5)
二、重庆市“十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 (8)
三、重庆市“十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
和基本原则………………………………………………(14)
四、重庆市“十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
和投资安排………………………………………………(15)
五、重庆市“十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24)
前 言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重庆市主城区座落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被长江和嘉陵江分隔成3个部分,城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90%左右。
自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以人为本、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九五”期间,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提高,服务功能增强,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规划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主要阐述“十五”期间重庆市市域城市规划区域内城市交通体系、环境保护、城镇供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对策措施等,规划年限为5年(2001?005),基准年为2000年。
一、重庆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九五”期间,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附件1),进一步提高了市政设施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使城市容量加大,城市功能增强。
(一)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长
“九五”期间,我市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投入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有力支持。1998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建设国债,在1998年、1999年和2000年3年中,中央共安排我市城建项目国债资金22.1亿元,其中:中央债券4.5亿元,地方债券17.6亿元。在国债资金的强力支撑下,带动了信贷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利用外资的进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迈上了新台阶,1998年比1997年增长了58.2%,市级城建投资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8.4亿元。“九五”期间,全市城建投资超过133亿元;市级城建投资达到117.15亿元,比“八五”期间的29.41亿元增长352%,年均增长28.5%。在市级城建投资中,建设投资62.7亿元,比“八五”期间的20.1亿元增长211.9%,年均增长16.7%。城建投资占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15.31%,成为推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的中坚力量。
(二)建成和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
“九五”期间,我市集中有限资金投入到重点项目,建成和开工了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增强了城市功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
1.城市交通
建成了李家沱长江大桥、黄花园嘉陵江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渝中区嘉陵江和长江滨江路、朝天门隧道、沙坪坝龙泉路、袁家岗立交桥等一大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了高架轻轨交通较新线一期工程、江北区嘉陵江滨江路、沙坪坝区嘉陵江滨江路、南岸区长江滨江路、牛角沱嘉陵江复线桥、陈庹路、九龙坡区玉清寺至九龙坡港大件路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明显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善投资环境。
2.城市供水
建成投用的九龙坡和尚山水厂基本缓解了主城区西部的缺水矛盾;建成投用的江北梁沱水厂,解决了江北区供水水质差和供水量不足的问题,并为北部新区建设提供了用水保障;建成投用的黄桷渡水厂改扩建工程,为南岸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水源。启动实施了西部供水应急工程,有效地缓解了渝西地区长期缺水的矛盾。
3.城市环保
建成了唐家桥污水处理厂、北碚污水处理厂、江北盘溪流域治理工程、渝北区城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了世行贷款主城区排水工程、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和日元贷款主城区天然气系统改扩建工程,标志着我市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大规模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4.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
为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形成绿色屏障,建成了石门公园、珊瑚公园、渝高公园、南山植物园之蔷薇园和兰园;建成了人民广场、朝天门广场、解放碑步行街广场和迎宾大道。各区县(自治县、市)也相继建成了众多城市广场和百花园工程。在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创造较好条件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总体形象。
(三)推行了城建投资体制改革实践
“九五”期间,我市对城建投资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践,改变了过去由财政性资金单一投资的格局,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城建项目的投融资能力得到增强,重大项目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一是成立了担负政府投资主体责任的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由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对市级城建项目统筹建设,统一负债,统一偿还,将历年城建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划归到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加大公司资产总量,增强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加大了城建债券发行力度,并通过对市级城建资金的统筹安排,确保各类债务的按时偿还。三是转让已建成项目的经营权,收回建设资金并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李家沱长江大桥部分经营权的转让为我市类似项目的资产运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四是通过提高区县(自治县、市)城建资金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分配比例、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等措施,增强了区县(自治县、市)政府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各区县(自治县、市)投资市政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步伐得到加快,面貌焕然一新,其中铜梁县和渝北区被国家授予“山水园林城市”称号。
二、重庆市“十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当前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九五”期间,虽然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仍未能根本缓解市政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作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当前特别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城市供水以及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
1.环保设施建设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1)污水处理能力低,水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以及排水系统不完善、合流制排水管道老化、多数分流制排水系统未真正分流等原因,致使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对我市饮用水水源及土地已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长江、嘉陵江城区段的污染有加剧的趋势。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2.8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8.43亿吨,城市生活污水4.4亿吨),但到2000年底,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仅为13.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7.8%;工业废水处理率约为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0.3%。城市排水管网长度为2660公里,密度为6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区为7.25公里/平方公里),大大低于其他大城市水平,且多为雨污合流。近年来,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虽然有所改善,但城区段岸边污染仍然比较严重,次级河流污染加重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据对68条次级河流的监测,有63%的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2)大气污染虽有缓解,但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繁重。由于重庆工业、民用燃料以燃煤为主(重庆地区86%的煤炭资源属于高硫煤),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严重。经监测,2000年我市大气质量与1995年比较,几个主要污染物指标有所改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酸雨频率和降尘量分别下降57.4%、24.1%、21.8%和3.3吨/平方公里·月),但大气质量仍属较重污染级别,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酸雨频率仍然较高。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亦呈上升趋势,城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逐年递增,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2000年全市排放二氧化硫84万吨,烟尘21万吨;主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日均浓度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59倍;酸雨控制区约占全市面积的1/3,主城区酸雨频率为44.5%,PH均值4.55,属于全国酸雨污染重点地区;二次扬尘污染较严重,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呈上升趋势,主城区降尘量为11.38吨/平方公里·月,超过参考标准的1.48倍;氧化氮浓度上升,石油型污染已显端倪。
(3)垃圾基本未经无害化处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加重。我市城市生活垃圾是按区域分散处理方式进行的,全市大部分县城没有垃圾处理场;垃圾收运设施匮乏,垃圾收运困难,并在收运过程中二次污染严重;由于运行经费等原因,主城区现有的垃圾处理场运行困难。大量垃圾不经处理长期直接裸露堆放在城郊或沿江两岸,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而且对江河水体和垃圾堆放地土地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对三峡库区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2000年全市垃圾总产量为1500多万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为200多万吨,工业垃圾为1300多万吨。全市现有城市生活垃圾倾倒场23座,处理场14座(主城区7座),但没有1座符合无害化处理场的规范要求,92.7%的城市生活垃圾为简易填埋。全市现有垃圾站605座,其中主城区304座;环卫专用车辆508辆,其中主城区359辆,垃圾运输主要靠5吨翻斗车,垃圾平均收运率为84%(其中主城区为95%),垃圾运输密闭率仅为10%。
2.城市道路量少标准低,城市交通紧张局面并未改观
城市交通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和投资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路车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截止到2000年底,我市城市道路总长已达2693公里,面积253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却只有5.5平方米,与全国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3平方米和国家确定的大中城市人均道路指标7?5平方米相比,我市仍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并且由于主城区被两江分隔,城市布局为沿江呈组团式发展,城市道路陈旧,容量较小,通行能力差,通行速度慢,各组团之间交通难以通畅。
3.城市供水能力不均衡,供水水质亟待改善
九十年代以来,我市加大了城市供水设施建设的投入,江北梁沱水厂一期工程、九龙坡和尚山水厂、黄桷渡水厂改扩建工程的建成运行,城市缺水状况得到了基本缓解。但仍存在着:(1)部分区域缺水严重,如库区部分县城、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的部分地区、永川、潼南、荣昌、铜梁、江津、合川等渝西地区缺水现象依然严重;(2)由于受山城独特的地形影响,供水体系难以形成输配水整体网络,各水厂供水范围相对独立,现有水厂又分布不均,造成供水调配能力差,供水能力不均衡;(3)部分地区公用给水系统不完善,而设施简陋、供水质量不稳定的众多厂矿自备水厂的运行,又使新建成的大型水厂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如江北梁沱水厂日供水量仅为其能力的25%左右;(4)输配水能力不足,管网不配套,大多数供水管网陈旧,造成供水质量下降。
4.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灾害的影响日益严重
我市幅员广大,地处丘陵和山地,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分布较广。虽然“九五”期间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治理,但力度仍然不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已对国家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对人民生命造成不小的危害,有的区县已严重威胁到城市安全。
5.城建资金严重匮乏,城建投融资体制亟待改革
“九五”期间,为了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财政性资金投资的格局,多渠道筹措了建设资金。在市级城建投资117.15亿元中,城建资金21.05亿元,占17.97%;国债及中央补助24.46亿元,占20.88%;银行贷款41.81亿元,占35.68%;利用外资8.35亿元,占7.14%;城建债券12.4亿元,占10.58%;其它资金9.09亿元,占7.76%。但是,银行贷款、外资、债券的投入仍然是以财政信用为担保,由财政性城建资金承担偿还责任,致使城建资金负债额逐年增加。至2000年底,市级城建资金负债余额已达47亿元,年均需还本付息约10亿元,大大超过了目前财政性城建资金的承受能力。市级城建项目的建设举步维艰,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
造成城建资金严重匮乏的主要因素:一是过度依赖以财政信用为基础的借贷和债券资金,负债过大,财务费用大幅增加,加剧了城建资金的供需矛盾;二是投资方式单一,改革步伐缓慢,未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行业垄断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三是盘活存量资产的方法不多,措施不力,效果不佳;四是拟定的市场化融资方案由于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责任不明,未能很好地实施;五是城建管理事权下放不彻底,市级城建资金维护费用支出仍然较大,城建资金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六是未能建立新的、稳定的城建资金来源,土地出让机制改革步伐迟缓,政府未能充分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城建项目资本金筹措困难。
(二)“十五”期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
1.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新设立的直辖市,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峡工程建设中,为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中国加入WTO,开放市场,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吸引外来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
3.我市在“十五”期间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从而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4.目前银行正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市政基础设施因其资金需求量大,收益有保证,投资风险小,已引起银行的极大关注。预计“十五”期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银行信贷投入的重点领域。
5.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将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从而降低投资成本。
三、重庆市“十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着力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紧紧抓住中国加入WTO的契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开放,以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采取措施,依靠科技,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水平,完善和强化城市功能,从而增强重庆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功能,逐步提升直辖市的地位和形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的,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生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创造便利的生活、生产条件,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合理确定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适当超前,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不断深化改革的原则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改革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体制和投融资体制。要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外来资金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4.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我市市政基础设施欠账多,需求大,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不高的条件下,切忌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应集中资金,建成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创新,开发先进适用的建筑施工技术。
四、重庆市“十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投资安排
(一)目标任务
“十五”期间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畅通城市交通,建立城市快速公共交通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环保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大力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地覆盖率,逐步将我市建成山水园林城市;增加城市供水总量,提高供水水质;加大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保障城市安全。
1.实施“青山、碧水、清新”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围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酸雨控制以及城市绿色屏障保护,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一批城市环保骨干工程,使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城区段水环境质量和主城区大气污染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环保管理的现代化,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1)城市污水处理。水污染治理工作将是“十五”期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2003年三峡工程第一台机组蓄水发电后,长江流速减缓,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是我市最大的环境问题,并将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庆主城区排水项目的建设和三峡库区各区县及区域性中心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计划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30座和库区沿江30个重点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污水截流一级干管777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1.8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其中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主城区在2004年建成日处理生活污水30万吨的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生活污水60万吨的鸡冠石污水处理厂,沿长江、嘉陵江建设改造180公里污水截流主干管,使主城区60%以上的污水集中至城区下游处理后达标排放,保护好长江、嘉陵江的水体质量,保证城市饮用水源不受污染。
要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管网优先,污水处理跟进”的原则,逐步完善我市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新建排水系统原则上要采用分流制。对部分地区已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要分别加以改造,使之完善为截流式合流制系统。
要强化城区小流域综合整治,“十五”期间重点整治桃花溪、清水溪、孝子河等10条次级河流,使次级河流能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数达到80%以上。
(2)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消除可吸入颗粒产生源;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民用气化率;要划定城市禁煤区,推进烟气脱硫工程,建设燃煤二氧化硫控制区;要大力开发天然气汽车等新型汽车。
“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中日环境示范城市重庆项目,通过实施主城区天然气系统改造工程、中小锅炉与餐饮炉灶煤改天然气工程、重庆发电厂(西厂)200MW机组烟气脱硫工程、重钢焦炉煤气脱硫工程、重庆市推广应用天然气汽车工程、主城区粉尘治理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着力改善我市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力争在2005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3)城市垃圾处理。要基本控制城市垃圾、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广泛实行城市垃圾袋装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分别建立集中无害化处理场所,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逐步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
“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长生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的建设和三峡库区各区县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计划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26座和库区沿江30个重点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8800吨/日;至200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并完善垃圾收运系统。主城区在2003年前建成利用世行贷款长生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规模为1500吨/日;计划在“十五”期内建设同兴垃圾焚烧场和黑石子垃圾处理场,处理规模均为1000吨/日。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理场4座,日处理规模1480吨。
(4)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全市绿化从大环境概念出发,以市域大绿化为背景,建立生态型的大都市。利用重庆多山多水的特点,结合长江防护林工程和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普遍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市域主要城镇完善各自的城市绿化系统,做好近郊绿化,共同组成市域大绿化体系。主城区实施“山水园林城市”战略工程,重点解决公共绿地少、分布不均和指标过低的突出矛盾。重点建设南山植物园、铁山坪森林公园、鸿恩寺公园、龙头寺公园、江北生态公园、花溪公园等一批骨干公园和大量街头绿地及小游园;吸引社会资本,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到2005年,创建8个山水园林城区(市、镇),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198.7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主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
2.实施“半小时主城”、“公交优先”工程,加快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体系建设
我市主城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总体任务,是以地面路网和交通设施为基础,建设城市快速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客运交通,逐步建立一个以地面公共客、货运输为主体,快速通道和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城市立体公共交通体系。
(1)加快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实现“半小时主城”。“十五”期间,主城区道路系统建设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的原则,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以实现“半小时主城”为主要目标,完善主城区环路,增加纵横道路,特别是南北横向联系干道,打通卡口,增加、改进出口,组织复线分流,同时加快北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路网建设。
“半小时主城”是指:主城区外环高速公路内的各组团中心及重要节点到人民广场和外环高速公路,以及外环高速公路外3个组团和重要节点、北部新区到外环高速公路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通达。"十五”期间的重点是通过系列工程的建设打通十条通道、五大卡口。
十条通道是:
人和立交→红旗河沟→观音桥→上清寺→人民广场通道。包括牛角沱上清寺单循环路改建工程、嘉陵江牛角沱复线桥工程、华新街分流路工程、建新南路改建工程、华唐路改建工程以及辅线经开大道工程。
三角碑→石桥铺→大坪→两路口→人民广场通道。包括石桥铺立交工程、长江路改建工程、大坪立交工程以及辅线高九路工程。
九宫庙→杨家坪→袁家岗→菜园坝→人民广场通道。包括杨家坪转盘改建工程和辅线大件路工程。
李家沱→四公里→南坪→黄花园→人民广场通道。包括李家沱至八公里道路改造工程、学府大道工程、四公里立交工程、南坪北路改造工程、南坪转盘改造工程以及辅线渝中区南干道改造工程。
大石坝→松树桥→红旗河沟→观音桥→人民广场通道。包括红石路改建工程和辅线松(树桥)石(马河)路工程。
石门大桥→红岩村→牛角沱→人民广场通道。包括嘉陵路改造一期工程和嘉陵路改造二期工程。
童家院子→五里店→黄花园→人民广场通道。包括五童路工程和五童路连接段工程。
上桥立交→陈家坪→袁家岗→大坪通道。包括长江二路改建工程以及辅线陈庹路工程。
唐家沱→虾子蝙立交通道。包括五桂路改建工程及辅线新溉路工程、新西路延伸工程。
双碑→杨公桥立交通道。包括渝碚路杨双段改造工程。
五大卡口是:临江门改造工程、一号桥改建工程、石坪桥立交工程、公交停车港改扩建工程、水碾交叉口改造工程。
另外,菜园坝长江大桥工程视城市发展需要再决定是否在“十五”期内开工建设。
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等远郊区和永川、合川、江津、南川4市,“十五”期间主要建设新老城区之间和到高速公路或国道接口的快速连接干道,其余各县城主要建设与高速公路或国道接口的快速连接干道。
到“十五”期末,全市城市道路长度达到4059公里,道路密度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增加到5.84平方米。
(2)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重点建成较场口至新山村高架轻轨交通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南岸二塘至江北机场轻轨交通一期工程,并在2010年前全线建成,投入使用,构造我市轨道交通“十字”骨架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来资金,争取开工建设朝天门至沙坪坝地下轨道交通工程。
(3)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是整个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整体功能的必然要求。“十五”期间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着力发展大运量的公交车,在主城区内逐步淘汰中巴客运车,适度发展出租车。要逐步改变车辆沿街停放现象,实现车辆归场管理,改善城市景观,使站场设施建设与车辆发展规模相协调。
“十五”期间,要通过客运线路的优化组合,以定站定线定量的方式引导公交客运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要积极探索公交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标出让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建设。要通过招商引资、以地开发等方式,改变财政单一投入的模式,建成牛角沱多层车站站务设施、北碚歇马枢纽站等项目,开工新建杨家坪、南岸白鹤、外和平、毛线沟、大渡口松青路、沙坪坝梨树湾、渝北两路、人和、龙头寺、大竹林、盘溪等枢纽站(场),修建联芳花园、唐家沱、红土地等保养场(点)。
3.实施“洁净供水工程”,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和建设需求为目的,以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设施效能及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为原则,建立一个统分结合、点面结合、城镇结合,质优、量足、面广的社会化、现代化的综合供水体系。大力推进供水体制改革,盘活供水资产,实现供水设施建设、经营、投资回收的良性循环。要根据重庆的地理状况,实行跨区供水、片区供水和部分组团、区县(自治县、市)城镇独立供水相结合的城市供水体系,采取措施全面提高供水水质。要着重解决好北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供水问题。鼓励并支持市水务集团公司通过政策扶持、市场竞争和收购兼并,逐步发展壮大。要逐步淘汰、关闭老旧劣质水厂。厂矿企业自办水厂要逐步划转给市自来水公司统一经营。
“十五”期间,建成丰收坝水厂一期日供水20万吨工程和北碚水厂扩建日供水5万吨工程及输配水系统;重点实施主城区净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新建北部新区、江北区、南岸区、渝中区、沙坪坝区供水主干管68公里(其中北部新区21公里),改造主城区供水主干管497公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打枪坝、高家花园、江北大新村、黄桷坪、红工、北部等6个老水厂,改造供水能力32.5万吨/日,全面提高供水水质;同时,建设万州、涪陵、黔江等城市供水工程和三峡库区移民新区日供水15万吨供水工程及输配水系统。到2005年,新增城市供水能力40万吨/日,彻底解决主城区吃水难、用水难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直饮水试点,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饮用水的需要。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1%。
4.实施“护岸防滑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我市90%的建成区的地貌为丘陵或山地,地质条件极不稳定,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沿岸的边坡稳定问题日益突出。为保证城市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通过搬迁避让、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防治措施,对影响库岸稳定和城市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体实施综合治理。同时,完成相应的治前勘查工作。
“十五”期间,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全面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库岸整治为龙头,结合港口、码头复建工程和排污截流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等综合治理地质灾害,确保城市安全。主城区完成长江及嘉陵江库岸整治46.72公里,沿江15个区县城区库岸综合整治工程完成55.79公里。
(二)投资安排
“十五”期间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按310亿元安排,其中:市级投资240亿元,比“九五”增长103.9%,区县(自治县、市)投资70亿元。市级投资240亿元中用于城市维护17.5亿元,平均每年3.5亿元;用于建设投资167.5亿元,平均每年33.5亿元,用于偿还债务55亿元,平均每年11亿元。资金结构为:中央补助(含国债资金)60亿元,市城建资金30亿元,银行贷款45亿元,利用外资和吸引社会投资70亿元(已落实外资44亿元),证券融资35亿元。区县(自治县、市)70亿元投资的资金结构为:区县(自治县、市)城建资金30亿元,利用外资5亿元,银行贷款15亿元,社会融资20亿元。
五、重庆市“十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国家政策和投资上的支持,特别是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市政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制度,开辟广泛的资金来源。投资和经营向社会开放,对投资商给予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庆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建设资金
环境保护专项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为:(1)城建资金一定比例的拨款;(2)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3)从现有超标排污费资金中集中10%;(4)发行环境保护建设债券和环保彩票;(5)开征环境保护税;(6)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
(三)改革价格体制,建立和完善收费机制
逐步调整不合理的公用事业价格,逐步做到保本经营、合理利润、良性循环。污水、垃圾按照“谁排污,谁出钱”的原则,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完善和加强排污收费的征管,到“十五”期末污水处理收费标准逐步提高到1元/吨,生活垃圾收费标准逐步提高到每户10元/月,研究适合重庆实际的二氧化硫排放收费标准。自来水价格实行“多用水多付费”制度,收费标准逐步提高到2元/吨。
(四)改革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城建项目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总量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垄断性,市场需求和投资稳定,而且资产折旧期长,因此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及中长期建设债券是一种高效率、低风险的融资方式。积极发挥好渝开发、重庆路桥等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作用,同时再选择一、两家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荐其股票上市。对有一定收益、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建成或在建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如桥梁、水厂、公交客运线路等,采取出让经营权或以未来的现金流(如收费权、使用权等)抵押等形式,盘活资产存量,加快资本运作,实现和尚山水厂、梁沱水厂、鹅公岩大桥、黄花园大桥、李家沱大桥的转让。加快城建投资体制的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人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首先在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上有所突破。
(五)创新机制,开拓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实现建设资金的平衡
充分发挥和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带动作用,在强化其服务功能的同时,变福利性服务为消费性服务。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土地管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招标拍卖的比例,以土地开发带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规费收入的管理,征收有力,支出规范,壮大城建资金总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包括采取“存一贷二”的融资方式,实现城建资金的即期平衡。
(六)更新观念,打破垄断,提倡竞争,盘活资产,全方位放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市场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国内企业、个人和外商参与,通过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给予投资补偿,保证市政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保证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内收回投资,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要逐步实行企业化,按照市场经济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运作,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市政基础设施规模经营、集团经营,打破行业垄断、区域限制。
(七)严格执法,依法防治,保护城市环境、三峡库区和城市饮用水源
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重庆地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全面推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对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依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三峡库区城市污水的综合整治,保护好三峡库区水资源。在新污染控制、老污染治理、排水系统调整、取水点的变动、次级河流整治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保护饮用水源。水源区及其上游严格控制新布设排污口,严格控制对水源影响较大的开发活动。对现有污染源,按其对水源影响程度,分期分批进行治理。
(八)依靠科技进步,应用高新技术,增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加强城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咨询论证和技术指导,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消化、吸收、推广和运用,同时开发创新适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城建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运行可靠性。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我市环保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国产化进程,培育新兴的支柱产业。
(九)深化改革,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控制投资
市政基础设施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公用设施,是政府管理的重点领域。城建项目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和合同制,推行总承包制,实行“交钥匙工程”,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的管理体系和技术监督体系,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对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合理划分事权、财权,尽可能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下放到区县(自治县、市),进一步增强区县(自治县、市)政府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