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 意见征求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求《重庆成都双核联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日期:2024-09-25

为推动重庆成都双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两地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重庆市与成都市共同研究起草了《重庆成都双核联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在公告之日(9月25日)起7日内,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1.电子邮箱:toshgzz@163.com

2.联系电话:023-67576287

附件:重庆成都双核联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9月25日   



重庆成都双核联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推动重庆成都双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两地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增强成渝两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结合两市实际,在川渝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便捷生活行动事项等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协同共进、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安全共保的原则,推动两省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均等化水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繁荣文体事业,共建高水平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到2025年底,重庆成都双核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扩容提质,多样化生活服务加快发展,两地人民群众生活更加便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质效。深化岗位需求信息共享,联合举办专场招聘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本地区就业。开展创业交流活动,协同举办(参加)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共同优化12333服务,推动群众企业诉求两地内互转互通,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分类转办”。(责任部门: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成都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二)推动人才跨区域流动。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互推人才简历。完善两地档案存放点互查、档案接收和转递记载出具相关证明等跨平台通办事项,提供流动人员数字人事档案异地查(借)阅、政审(考察)服务。(责任部门: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成都市人社局)

(三)提高技能培训质效。围绕紧缺型就业方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两地技工院校合作,共训共育师资队伍,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加强创业培训和新业态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共同举办跨区域职业技能大赛。(责任部门: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成都市人力社保局)

(四)加强灵活人员住房保障。实现两地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公积金互认互贷,通过两地缴存资金可无障碍转移、缴存时间可连续计算,提取、贷款权益可接续,支持灵活就业的新市民、青年人解决基本居住问题。拓展通办服务范围,落实无差别受理、无纸化办理和亮码可办。(责任部门: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重庆公积金中心;成都公积金中心)

(五)推动医保缴费年限互认。实现两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互认、累计计算。两市城镇职工在办理医保退休认定时,可根据两地实际缴费情况和累计年限,相对灵活地选择医保退休认定地,并在该地享受退休后职工医保待遇。(责任部门:重庆市医保局;成都市医保局)

(六)增加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病种。简化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程序。扩展门诊慢特病结算范围,力争再行扩大2—3个门诊慢特病病种开通直接结算。(责任部门:重庆市医保局;成都市医保局)

(七)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打造“血液通道”,实施采供血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两地血液资源互为补充、关键设施互为备份,保障两地居民用血安全与充足。(责任部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成都市卫健委)

(八)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异地受理高龄津贴申请和审验,统一老年人能力评估认定标准和照护计划,联合编制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互派专家参与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联合举办养老服务发展论坛、养老产业博览会,加强养老服务供给。(责任部门:重庆市民政局;成都市民政局)

(九)联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大两地长期护理保险评估结论互认的适用人群范围,探索两地长期护理保险异地护理服务互认,更好保障两地异地居住参保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权益。(责任部门:重庆市医保局;成都市医保局)

(十)推动职业教育深化合作。推动重庆西部职教基地与成都国际职教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同搭建就业实习服务平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合作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开展学校结对交流,促进两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共塑“巴蜀工匠”品牌。(责任部门:重庆市教委,永川区;成都市教育局,金堂县)

(十一)携手提升互游便利度。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探索开行两地城区至两地周边旅游景点的直通动车组。共享两地文旅资源,串联两地博物馆、古迹名胜、自然风光、主题展馆等优质景区景点,联合推出文旅一卡通,降低单次景区游玩成本,推动旅游资源共享。(责任部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市交通运输委,重庆旅游集团;成都市文广旅局、市交通运输局,成都文旅集团)

(十二)推动机场免费改签服务。推动东航等更多航司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之间提供“区域通”服务,当有变更川渝区域内机场的需求,可以直接重新购买机票,“旧机票”可申请全额退款。(责任部门: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渝北区;成都市口岸物流办,双流区、东部新区)

(十三)推进出行服务数字化。聚焦“住、业、游、乐、购”多场景,优化“渝快办”“天府通”“蓉易办”等平台服务功能,汇集两地群众关切的高频服务事项和信息指南。(责任部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发展局;成都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办)

(十四)丰富精品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举办美术作品展、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开展文艺精品合作创排和双城巡回展演。扩大两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覆盖面,推动特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责任部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成都市文广旅局)

(十五)协同提升入境游便捷环境。推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川渝联动早日获批实施,用好多国互免签证和单方面试行免签等政策,推出“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入境旅游精品线路。(责任部门:重庆市公安局、市文化旅游委;成都市公安局、市文广旅局)

(十六)共促体育事业联动发展。共办赛事,实施体育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联合开展铁人三项公开赛和足球、轮滑、体育舞蹈、田径,以及水上项目等青少年体育交流赛事。(责任部门:重庆市体育局;成都市体育局)

(十七)推动高铁货运服务提质升级。探索推动高铁和快递双网融合,统筹利用捎带货物和专用车厢等运输方式,深化“高铁急送”服务,共同争取国铁集团常态化开行至重点城市的高铁货运列车。(责任部门: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交通运输委;成都市交通运输局)

(十八)推动“金融+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探索推广四川“银政通”模式,进一步畅通政银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推动两地不动产抵押登记在线办理、公积金银行信息互通,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责任部门:重庆市委金融办、人行重庆市分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成都市委金融办、人行四川省分行营管部、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公积金中心)

(十九)拓展税务服务事项。聚焦“政策同标、征管同频、服务同质”目标,推动重庆成都中心城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农村客运车辆免征车船税等执行口径统一。推进数字化电子发票、新电子税务局等项目的推广运用,开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监测分析。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涉税咨询辅导服务,发放“成渝信用修复提示卡”,用好征纳互动平台,拓展线下通办事项,为两地税费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税费服务。(责任部门:重庆市税务局;成都市税务局)

(二十)探索政务服务线上“虚拟综窗”通办。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探索线下“综合窗口”基础上开设“虚拟综窗”,运用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交互、屏幕共享等技术提供远程帮办服务,实现线上“面对面”通办,推动企业群众异地“跨域通办”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更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责任部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

(二十一)增强跨域联动应急救援协同能力。积极支持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能力建设。适时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交流,联合培训救援骨干,共同提升跨域联动的应急救援实战攻坚能力,增强两地人民群众安全感。(责任部门: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成都市应急管理局)

(二十二)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互认。推动重庆成都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互认,两地企业在成渝地区申请上市、挂牌、再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招标投标、产权交易,申请优惠政策、资金支持、评优评先时,可使用各地出具的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责任部门: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成都市发展改革委)

(二十三)推进居住证信息互通、电子身份证(凭证)互认。推动两地居住证登记信息纳入政务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推进电子身份证(凭证)互认,持续拓展应用场景。责任单位:重庆市公安局,有关区(市)县、管委会;成都市公安局,有关区(市)县、管委会)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两市发展改革部门作为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推进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专班牵头单位要做好分析研判、统筹协调,加强督查指导,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上报,其他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合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强沟通衔接。两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上衔接和横向沟通,主动对接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做好长远谋划,做实项目策划,要畅通协同机制,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提高政策协同性、适应性、通用性。

(三)加强成果宣传。两市相关部门要统筹政务服务与政务公开,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和工作成效,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公众知晓度、参与度,切实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918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