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新闻报道

观点:三因素令油脂价格大幅波动

日期: 2008-10-13
字体:

    国庆长假结束后,国内商品市场整体遭到重挫。当投资者在为如此罕见的走势而惊叹时,笔者提醒大家的是,有一个品种体系,自08年以来已经三次上演了连续无量跌停,这就是油脂。笔者认为,和近期商品市场受金融形势动荡拖累而大幅调整不同,油脂期货大幅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其本身。

  以豆油为例,在今年3月5日-3月19日的11个交易日里出现7次跌停,7月18日到8月11日的17个交易日曾出现7次触及跌停,其中5次封住跌停板,最近的一次则是10月6日到8日,连续三天封住跌停。相关品种棕榈油和菜籽油也毫不逊色,同时这个品种体系的价格波动性也远远高于市场上其它品种。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油脂价格的频繁大起大落呢?

  首先是油脂价格重心在过去24个月中大幅提高,高价位自然增强波动性。以豆油为例,07年前,现货市场4级豆油的主要价格波动区间处于4500-7500元,而在07年后,在商品大牛市的推动下,豆油价格开始不断推高,并在后期成为市场的领头羊。大豆豆油期货指数在08年春节后一度冲击14500关口,现货价格更是高达15000元/吨。短时间内,价格区间上移速度明显过快。而作为消费刚性、供应增加弹性较大的品种,一旦需求缺口得到填补,价格中的泡沫成分势必得到快速挤压。这也构成08年第一阶段下跌的主要因素,即美国农业部种植面积预期报告中,大幅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市场对供应紧张的情绪缓解。

  其次是油脂品种存在与国外品种的过高相关性。棕榈油在国内食用油使用量上仅次于豆油,而我国每年消费所需520-550万吨棕榈油全部依赖进口,造成价格对国外价格的亦步亦趋。同时,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国内食用油消费也更多依赖进口来满足。有数据表明,从2000/01年度以来,进口豆油在总供应量中所占比例从1.4%提高到26%,总量从6万吨提高到340万吨。进口菜籽油在总供应量中的比重也从1.3%提高到11.1%。如此高的依赖度和相关性决定了国内食用油价格往往缺乏自身主导因素,从而完全暴露在外盘的波动风险中。事实上,08年第2阶段下跌的主要因素即为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交易的棕榈油暴跌,直接拖累国内棕榈油价格下行,在品种比价关系拉动下,整体食用油价格重心再次大幅下移。

  最后,油脂本身是完全市场化定价的商品,但又是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价格波动受到政策指向的调控。在物价上涨浪潮中,食用油一度成为推高CPI指数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价格调控的重点。我们在08年度的前两次暴跌中均能看到国家力量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食用油价格在08年度的三次下跌,对油脂行业整体的冲击异常严重。特别是对季收年榨、国内供应为主体的菜籽油生产、贸易企业的影响尤其严重。生产成本在油菜籽收购完成即确定后,菜籽油价格的暴跌已经大幅跌破生产成本,将全行业带入了亏损。虽然棕榈油因其进口分销循环,能够灵活调整成本,但也早已陷入越进口越亏损的怪圈。只有豆油的年购年榨年销略好,不过利润也早如“刀片一样薄”。

  笔者认为,在不能准确判断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将止于何时、何处时,对于油脂价格的中期走向并不能随意判定。目前可操作的是买入菜籽油、沽空豆油的跨品种套利,毕竟在现货上4级菜籽油价格高于4级豆油1800元/吨,而两者在期货上的价格差异仅为100元/吨,存在机会。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