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11月CPI数据,11月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创2007年1月以来新低。市场人士认为,CPI涨幅持续回落传递出通缩信号,预计政府将出台更多保增长、防通缩的举措,加上此前已经实施的宏观政策效应将逐步释放,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态势或能得以缓和。
非食品价格涨幅回落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祁京梅指出,1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较上月低2.6个百分点。重要的是,非食品价格涨幅出现了快速回落,11月仅上涨0.6%,较上月下降了1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快速下滑拉动了CPI的整体回落。价格涨幅下降最明显的两大消费品是肉禽及其制品和油脂。11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较上月跌了4.7个百分点,油脂价格下跌0.1%,较上月大跌11个百分点。另外,猪肉价格继续维持10月的跌势,11月下降9.3%,而10月跌幅为1.2%。猪肉供应的增加是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而居民收入预期的下降也可能降低需求,对食品价格构成压力。
非食品类消费品中,居住类价格下跌幅度最大。11月,由于房地产市场疲软,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1.1%,较10月增幅慢了3.5个百分点。居住类消费品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下降明显,11月为1.7%,较10月下跌5.1个百分点。
今年1-11月CPI较上年同期增长6.3%,增速低于1-10月的6.7%,不过仍显著高于政府设定的4.8%这一2008年全年增速目标。
年内可能不会再降息
面对PPI与CPI大幅双降的情况,市场猜测年内或会继续降息。华宝信托宏观经济分析师聂文预计,CPI的回落使得中国的实际利率开始回到正区间,政府使用利率政策会更加果断,本月利率可能还会下调27个基点。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则认为,目前存在降息预期,但是年内不太可能再降。
孙立坚告诉记者,就目前金融动荡格局而言,任何机构都不会轻易去贷款、去投资,因此,债务不减轻,市场就没有流动性,大众的恐慌心理和由此造成的挤兑行为就无法消除,惜贷也就不会缓解,从而利率对企业的刺激作用也就只能停留在学理的解释上。他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在资产泡沫破灭后曾持续减息以期提振经济,名义利率在1999年下降至零,但物价进入通货紧缩状态,日本央行此时已无法通过减息降低实际利率,经济陷入十余年的长期低迷,失业率持续上行,成为首个进入流动性陷阱的工业化国家。
孙立坚建议,货币政策不应太着急,政府应从一个相对长期和一个比较复杂的态势去考量前景,要允许与市场有一个磨合期。
通缩风险或大于通胀
PPI与CPI连续数月的持续下跌,已经引发国内对通货紧缩的忧虑,市场认为即将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回落也有可能打破历史纪录。目前,据记者了解,多家机构预计CPI处于下行趋势,明年初很有可能出现通缩。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经济放慢中内外需同步走弱,国内市场供求发生变化,价格上涨的压力逐渐减弱,中国明年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惠勇判断,新数据说明通胀压力大幅减缓,通胀不再成为压力,市场转而担心经济过快下滑。预计明年CPI会在1%左右,明年6月前后将出现零增长。2008年全年CPI涨幅在6%左右。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不能忽视新一轮通胀的可能。有专家提出,这一轮价格的回落属于特殊政策带来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应该是通胀,至少从外部角度看,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对此,孙立坚表示,明年通缩可能性大于通胀,因为扩大内需和外需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任务。政府在决策时的判断不应左顾右盼,必须抓住时机抓住重点,以防通缩为主。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