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潼南县水稻收割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及时掌握潼南县水稻收割情况,潼南县发改委深入农户及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潼南县水稻机械化收割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机收节本增效作用明显。
一、全县水稻收割情况与成本费用情况
潼南县是种粮大县,水稻种植作为传统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农委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37.718万亩,其中机械化收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70%,比去年略有增加。全县拥有大、中、小型收割机480台,其中本地260台收割机以中小型为主,引进外地收割机220台。潼南县水稻机械化收割推广较好的有县城近郊的大佛坝、中部地区的塘坝镇和柏梓镇、西南部的新胜镇。
据龙形镇经堂村种植大户周南高介绍,他家今年种植了42亩水稻,其中机械化收割面积30余亩,约占总面积的70%。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大约可以收割7亩水稻,机收成本费用约260元/亩。其中包括:机手作业费220元/亩,一般需要2人;运谷子回家的人工费40余元/亩,一般需要3人,每人每天100元。而人工收割一般需要4人,每天只能收割1亩水稻,成本费用高达500元/亩。机收每亩比人工收割要减少200多元的成本支出,机收节本增效作用明显。
二、水稻机械化收割中存在的问题
1.地形地貌属盆地浅丘,田块面积较小,种植作物分散,不利于机收作业。
一是潼南县属于川东浅丘地区,成片平整的稻田少,同时为了平衡田块之间的高低差,田块之间建有田坎,而田坎太窄导致机械无法进入;二是种植作物分散,田块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叉种植,无法连片作业;三是由于农村实行的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全县稻田总面积虽然很大,但地块分布不均匀,农户所承包的稻田较为小块,不利于机收作业。
2.农田水利设施较差,特别是灌排引水渠道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虽然潼南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农业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末端的灌排引水渠道设施较差,自流灌溉面积小,二次灌溉只能靠抽水。由于本县一部分农田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一些农户不愿意放水晒田,造成无法机收。
3.农村人口较多,土地流转率较低,不利于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据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全县2011年末户籍人口为94.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32万人,占总人数的72.57%。近几年来很多农户举家外出打工,几年没回家的大有人在,他们承包的这部分土地都是附近的农户或者亲戚代为耕种。如果要商品流转的话则需要本人亲自认可才行,但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很多人不愿意回来完善相关法律手续,造成土地无法流转,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三、发展水稻机械化收割的建议
1.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合理流转土地,提高利用率,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
建议政府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合理整合土地资源,规划出标准化稻田种植区域,形成统一的机械化作业流程,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土地收益,为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节支发挥积极作用。
2.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对“三农”的扶持政策,中央及省市一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地区的直接投入,以加强农业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对水库、堰塘的保护和损毁治理,加强对提灌站工程设施的建造与维修,确保“水源关得住、流不走”、“渠道能灌能排”,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3.进一步推进“户改”,鼓励农民转户,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一是要加快县城中心城区及镇街建设,增强城镇对农民的吸聚力;二是维护转户农民利益,强化转户社会保障和原有土地收益保障,消除“户改”就是要农民土地的错误认识,调动农民转户进城的积极性。只有切实减少农村人口,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土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公司化方向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