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接受“年考”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培育等获国家评估组点赞
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批复:重庆环都市区纳入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近日,国家有关部委组建的评估组来到永川区、涪陵区,调研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
“年考”情况如何?4月4日,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评估新闻通气会召开。评估组对示范区的建设成效予以肯定:通过不断实践,重庆探索了一些推动示范区建设的有效做法,包括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专项政策落地见效。
培育新兴产业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包括涪陵、沙坪坝、长寿、江津、合川、永川、铜梁、荣昌等8个区,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7.4%。
近年来,示范区瞄准转型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行业龙头,通过改造提升“老”字号,促进传统动能焕发新活力。
如长寿区通过大数据运用、智能化改造推动重化工产业转型,“百年老厂”川维化工在监控、信息等智能系统加大投入,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
荣昌区“做强一片陶”,推动生产泡菜坛子、白酒瓶子等日用陶产业转型升级,走文创之路,重点发展建筑卫生陶瓷和特种陶,引进马可波罗、惠达卫浴等70余家陶瓷企业落户该区,建成重庆市陶瓷特色产业园。
加速壮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式集群式发展,做强主导优势产业。
如永川区重点引进德国高端数控机床企业,吸引一批国内数控机床联盟优质企业落户,形成了从铸件到光机再到数控系统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体系,2018年共生产数控机床1080台,占全市数控机床总产量的1/3。
沙坪坝区则引进高端集成电路项目,打造全国“最强大脑”,与华润微电子合作建设全国最大功率半导体基地,与SK海力士共建全球规模最大的芯片封装基地。2018年,沙坪坝区集成电路实现产值139亿元、增长21.4%,占全市集成电路产业80%以上。
打造创新平台
产学研融合添创新动力
此次调研中,重庆一系列创新平台的打造,让国家评估组印象深刻。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永川区通过产学教研结合,学校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这一数据着实让人惊喜。”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原司长、国家评估专家组组长周建平说。
据悉,按照“产业带动、政策促动、政校企联动”的总体思路,永川区坚持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产教融合,发挥15所院校13万学生的职业教育优势,建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5个、订单班200多个,每年输送“永川工匠”3万多人。
涪陵区同样依托大企业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其中,“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区还建成了中国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国因此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完全掌握页岩气开发成套技术的国家。
重视绿色转型发展也是重庆示范区建设的一大亮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文忠对永川茶山竹海从矿山到森林公园的转变印象深刻:茶山竹海万亩茶园位于箕山山脉,该地区矿山企业最多时达了14座,矿山企业关闭转型升级后,遗留了大量的损毁土地。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永川整合了国土、农业、旅游等部门优势,用好重庆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平台,引导企业共同参与,对原有茶园进行修复和提档升级,形成了以2万亩茶、5万亩竹为特色的茶山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成为永川一张亮丽的名片。
探索多元协作
挖掘开放合作潜力
在国家评估组专家看来,重庆示范区的另一大成效,便是发挥了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探索了良好合作机制和共同发展模式。
如在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方面,永川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与德国共同规划建设中德(重庆)智能产业园,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导产业。同时,园区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中德西门子国际学院,为园区培养智能装备专业人才。
涪陵区则积极开展东西部产业互动合作。该区与重庆对外经贸(集团)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和合作备忘录,同时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中国电商协会等专业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并深化浙江对口支援工作,成功推动杭州娃哈哈集团、华峰集团、万丰轮毂等企业落户涪陵,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
“此外,重庆示范区还积极探索中心城区产业协作、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志强介绍,如铜梁区与两江新区共建产业协作园,通过产业互补,打造区域合作样板;荣昌区与四川隆昌市地理位置毗邻、产业关联度高,两城市在荣昌区荣隆镇合作共建“荣隆工业园”,发展机械加工、食品工业、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该园区目前已经入驻100多家川渝两地企业,年产值突破40亿元。
(重庆日报2019年4月5日3版 记者 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