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三地黄连开打原产地保护大战
“原产地域产品”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所生产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经审核批准后,可以以原产地域产品标记予以命名,由政府对其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管理和保护。原产地产品的含金量更高,一般情况下,其产品市场售价至少可比同类商品高出20%。其次,由于原产地保护制度受WTO-TRIPS协议保护,各缔约国有义务和责任对其实行保护,同时在各国间还有互认和免检功能,这对进一步扩大石柱黄连在国际市场销路的作用显而易见。
9月下旬,刚刚采收了黄连,并在市场上卖了个好价钱的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农民杨秀峰心里却并不安稳,因为他听说,邻近的黄连生产大县重庆市石柱县已经抢先提出原产地保护申请,利川市政府随即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利川才具有黄连原产地的特征。
文化不高的杨秀峰不太清楚原产地保护的含义,他只是担心:失去了原产地保护,自己种植的黄连今后还能卖个好价钱吗?
就在启程前往利川石柱两地采访的前一天,记者还获悉,四川大邑也提出了黄连原产地申请。同一种产品先后冒出3个原产地申请,这种事情尚是头遭,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为此暂时搁置了对石柱黄连的原产地批复,并表示短期之内不会有最后结果。
石柱黄连抢注原产地保护
黄连是我国最常用的中药之一,目前以黄连为原料的中成药有108种,重庆石柱和湖北利川则是最主要的两大产区,两者均有“黄连之乡”之称,合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2002年11月,重庆石柱黄连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交了“关于申请对石柱黄连实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报告”,报告中写道:重庆石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连生产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8%,世界总产量的40%,拥有全国最大的黄连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过2亿元。
“原产地域产品”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所生产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经审核批准后,可以以原产地域产品标记予以命名,由政府对其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管理和保护。
负责起草申请报告的重庆石柱黄连GAP办公室主任马培轩告诉记者,重庆石柱独特的土壤、气候、植被和地形条件,最适宜黄连生长,全县产连区总面积达到287万亩,占总面积的64%,全县32个乡镇,有26个适宜种植黄连。目前,全县有19个乡镇,140个村,6个专业公司共3万多农户,10万人口种植黄连。
据了解,黄连生产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年产1400吨,其产品80%出口海外市场,在香港市场一公斤卖到350港币,韩国卖到150美元/公斤。有统计显示,2001年,石柱黄连总产值1.2亿元,占全县GDP的12%。
对于申请原产地保护的意义,马培轩表示,获得原产地保护能够给石柱黄连带来“多层面的受益”:首先,原产地产品的含金量更高,一般情况下,其产品市场售价至少可比同类商品高出20%。据称,法国种植葡萄的农民就因为拥有原产地保护产品而收入颇丰,以至于法国人开玩笑说,种植葡萄的农民最富和最穷的差别仅仅在于,最富的开奔驰,最穷的开宝马;其次,由于原产地保护制度受WTO-TRIPS协议保护,各缔约国有义务和责任对其实行保护,同时在各国间还有互认和免检功能,这对进一步扩大石柱黄连在国际市场销路的作用显而易见;再者,近几年随着石柱黄连名声在外,不少地方都打出石柱黄连的牌子,石柱黄连却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一旦通过了原产地保护,石柱黄连就等于拥有了打假的尚方宝剑,非石柱黄连也就不敢轻易沾石柱黄连的光了。
湖北利川:我要搭个顺风车
在接到重庆石柱方面的申请报告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12月9日发布了第128号公告,称“根据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提议,石柱黄连原产地域范围拟划定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2003年5月,湖北利川横刀杀出,以该市市政府的名义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致函,认为“利川黄连无论是栽培技术、规范管理、种植面积、产量与品质、培育历史均为全国之首,利川黄连宜产地域覆盖利川各乡镇和石柱黄水镇(石柱黄连最集中地区),受利川栽培黄连的影响,该县(石柱)也有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因此,“石柱应为利川黄连的辐射栽培区域,冠石柱黄连之名,不能代表利川和石柱相连地域黄连的地道性,利川黄连才能代表两地黄连的特色品质,才真正具有原产地域产品的特性。”
在该函最后,利川方面针锋相对地称:“为此,我们对石柱黄连申请原产地保护提出异议,并申请利川黄连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一时间,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不得不暂时搁置了对石柱黄连原产地的批准。
随后,湖北利川于9月初举办了首届中国黄连论坛,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给利川黄连造势,证明利川黄连才是“正宗”,才应享有原产地保护。
然而,对于湖北利川的种种“小动作”,重庆石柱黄连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主任成从友一语道破:“他们其实就是想搭一个顺风车,把利川黄连也纳入石柱黄连原产地保护的范畴”。
对此,湖北利川市政协主席、黄连协会会长覃太智9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希望双方能共享原产地保护。覃太智告诉记者,利川与石柱同处武陵山脉,种植的黄连也同属一个品种,两地虽归属不同省市,直线距离却不足100公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都十分相似,同时在历史上,利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归四川管辖,其所产黄连与石柱黄连统称川黄连。因此,“利川石柱过去本来就是一家,现在也应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否则,利川将不惜通过诉讼程序,也不能放弃获得原产地保护的权利”。
黄连的“钱”景
从重庆经石柱再到湖北利川的路上,记者不时能看到“种植黄连收获黄金”之类的标语,在石柱县黄水镇,重庆石柱黄连GAP办公室主任马培轩还领着记者参观了当地连农的别墅区,他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黄连价格的回升,连农们都发了财,“现在他们打麻将至少都是50元起价”。
利川市黄连协会会长覃太智则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农民种植一亩玉米,年纯收入仅300元,烟叶也才800元左右,而种植黄连年纯收入却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而且不愁销路。
可观的收益不仅使当地农民纷纷“放干水田,种起了黄连”,也引得一些资本先后介入黄连的生产和加工。去年,重庆东田药业与台湾青伦股份公司合作,投资近两亿元推进石柱黄连的规范化种植(GAP)和规范化生产(GMP)。据了解,在石柱,“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都已经运用在黄连加工上,“这种技术可以把黄连加工成微粉,擦在皮肤上直接吸收,甚至可以让黄连的味道不再苦。”旗下拥有白云山制药的广东医药集团则于今年5月收购了原利川民族药业有限公司,重新组建了利川香连药业有限公司。民族药业以经营黄连系列产品为主导,其中香连片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全国独家生产,“广药集团正是看中了它的这一优势。”
另悉,曾以“百年润发”闻名一时的日化巨头重庆奥妮最近也打起石柱黄连的主意,开发出了以黄连为原料的“黄连除菌”系列用品(洗发水、洗手液、香皂等),并意欲借此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