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彝药是我国第三大少数民族药业

日期:2004-11-03
彝药是我国第三大少数民族药业

彝药是我国第三大少数民族药业

 

    彝族医药有着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实践,被认为是我国第三大少数民族药业,产业化开发程度仅次于藏药和苗药。

    与其它民族医药一样,彝族医药是人们在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成果。彝族群众大多生活在金沙江南北两侧的热带河谷地区,受当地特有的居住环境、地理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实践影响,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热证、毒证、箭证、蛊证等,在诊断方面同中药一样也有望、闻、问、切四诊,在治疗方面既擅长用也擅长外治,特别是在排毒、通脉,治疗骨折、风湿、蛇伤、感冒等方面有独道之处。

    早在明清时期,彝族药业就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药学理论,并在清朝雍正年间推出“拨云锭”等知名品牌。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就源于清代云南著名彝医曲焕章的祖传秘方,并在20世纪初被认定为彝药。改革开放后,彝药的研究开发有了很大进步,有关学者先后收集整理发掘出彝医学手抄本古籍28部,其中最早的为明代嘉靖年间的《双柏彝医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并编纂了《彝药志》、《彝族医药史》、《楚雄彝州本草》等书籍。

    目前,正在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彝药近千种。其中,云南彝药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药批准品种20个,“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灵丹草颗粒”等12个新产品获得准字号生产许可证并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国内一批知名制药企业如“盘龙云海”、“老拨云堂”、“万裕药业”、“万鹤鸣药业”等先后在楚雄落户,开始进入民族药的研究开发领域,其中“排毒养颜胶囊”、“咽舒胶囊”等投放市场后疗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