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丙烯酸市场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我国丙烯酸工业生产和市场发生很大变化,产量已由1996年9.64万吨猛增到2001年13.97万吨和2002年14.23万吨。
我国丙烯酸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装置均采用丙烯腈水解法,规模小、品种少。1984年,北京东方化工厂引进日本技术和设备,建成投产我国首套大型丙烯酸及酯生产装置。进入90年代,吉联(吉林)化学公司和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先后引进日本三菱化学技术,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建成2套装置。2003年初,高桥石化丙烯酸厂由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收购,成立上海华谊丙烯酸公司。我国主要的3套丙烯酸及酯装置,均采用丙烯二步氧化法。2002年我国丙烯酸生产能力为14.1万吨,装置开工率达到109.2%。其中,高纯丙烯酸装置生产能力3.35万吨,产量1.8万吨,装置开工率53.7%。同年,丙烯酸酯(甲酯、乙酯、丁酯)生产能力23.3万吨,装置开工率达100%。上述3家企业分布在华北、东北及华东,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90年代初,国内丙烯酸及酯供需缺口逐年增大,目前为止,已先后有十几家企业筹建丙烯酸及酯项目。上海高桥丙烯酸厂又于2003年初投运6000吨/年丙烯酸装置,采用兰州石化公司研究院研发的国产化催化剂。现在建的丙烯酸及酯项目有扬巴一体化项目,丙烯酸/酯装置年产能力16/21.5万吨,预计2005年投产。拟建工程主要有台塑计划斥资1.49亿美元,在浙江宁波建设23万吨/年丙烯酸及酯装置。此外,河北沧州、广东惠州和茂名、四川泸州、辽宁沈阳、山东等地正在筹建8万~10万吨/年丙烯酸及酯装置。
近10年来,我国丙烯酸工业发展很快,但仍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1996年供需缺口为2.38万吨,1998年上升至5.37万吨,2001年达17.84万吨。国内自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80%降至2001年的44%,对进口依赖度由20%增加到56%,丙烯酸进口量由1996年2080吨增加到2001年6.71万吨。2002年进口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达到10.88万吨。其中,酯化级丙烯酸进口量达6.8万吨,其余为聚合级丙烯酸。
我国丙烯酸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酯,占丙烯酸总消费量80%左右。丙烯酸酯主要用于胶粘剂、涂料、皮革等领域,其中用量最大的是丙烯酸丁酯,2002年我国丙烯酸丁酯产量15.3万吨,占丙烯酸酯总产量的65.7%,进口量10万吨,表观消费量为25万吨左右。2001年丙烯酸酯产量为15.89万吨,同年丙烯酸酯进口量为15.55万吨,需求量为31.4万吨。
丙烯酸也用来生产聚丙烯酸(盐)。在下游产品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深加工产品为高吸水性树脂(SAP),其95%用于个人卫生用品,而高纯丙烯酸是生产SAP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国SAP生产企业有40余家,年产能力3万吨。其中,年产1000吨装置7套,最大装置年产能力5000吨,共有3套(建于陕西、青海和江苏)。我国高吸水性树脂(SAP)消费量1999年为1.3万~1.4万吨,其中,纸尿片等生理卫生用品消耗量约为5000吨,农林及园艺等消耗量为1.2万~1.3万吨。2000和2001年消耗量约为1.8万吨,2000年我国SAP生产能力达到万吨,但产量不到3000吨。预计2005年消耗量为2.5万~3.0万吨。日本San Dia聚合物公司(三洋化学工业公司和三菱化学公司的合资企业)将在南通建设高吸水性树脂(SAP)项目,定于2005年投产,初期能力为2~3万吨/年,但设计可扩大到5万吨/年。另外,日本催化合成公司将投资4500万美元在张家港建设3万吨/年高吸水性树脂(SAP)厂,可望2004年底投产,丙烯原料来自日本和印度尼西亚。
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季铵盐及其共聚物具有良好的凝聚作用,是油田开采常用絮凝剂,近年来产量在3万吨以上,丙烯酸消费量超过2万吨。上个世纪末,发达国家先后颁布环保法规,限制或禁止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磷酸盐类助洗剂。洗涤剂行业推行无磷化,大大促进了主要替代品聚丙烯酸钠盐的发展。在世界洗涤剂消费领域中,聚丙烯酸钠盐年消费量达20多万吨,目前我国聚丙烯酸钠盐类助洗剂年消费量仅4000~5000吨,如全国洗涤剂实现无磷化,添加量按1%计,年用量可达3万吨,市场潜力很大。
据预测,2005年前我国丙烯酸需求将以10.5%的速度增长,2005年需求量将达44.79万吨。扬巴一体化石化项目投产后,我国丙烯酸供需缺口将大幅度减小。预计2005年~2010年,我国丙烯酸市场将步入平稳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