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妇种田案例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农业生产

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产出效率低,农民增收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迫使农民纷纷走出农村进城务工。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外出务工农民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农业生产由谁开展、怎样开展、是否受到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河南省外出务工人数最多的信阳市进行了调研。
信阳市乡村人口560万人,乡村劳动力人口410万,平均每个乡村劳动力拥有耕地2.5亩。到2007年,全市已经转移农村劳动力210万人,每个在家的农村劳力实际需要种植5亩农田。
信阳市师河区某乡农妇余某,今年55岁,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2亩稻田全由余某打理。近几年,余某的2亩水稻产量一直维持在2200斤到2700斤之间。那么,余某的地是如何种的呢?
每到耕种的季节,余某就近请人帮忙插秧、收割,加上购买稻种、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需要690元。
算下来,她的两亩水稻一般可收入1900元(按2400斤产量,0.75元一斤),除去成本,她可以挣得1210元。余某说,这几年国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价格高了,请人、请机械种粮合算。要是粮食价格低,就不种了。
这个案例不仅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妇女、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也说明粮食价格是决定农民进行生产的主要因素。还说明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开始向日益市场化的农业生产迈进,余某可以通过农村的劳动市场购买她需要的劳务,帮助她完成水稻生产;尽管单个农户存在劳动力转移后农业生产劳动投入不足问题,但目前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总量仍可以维持目前的农业生产。
调查显示,2000年以来,信阳乡村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外出务工的总量从2000年的105万增加到2007年的195万,增长85.7%,农村实际劳动力总量的大幅减少,同期,一产增加值(可比价)从2000年的90.6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2.54亿元,增长112.3%;粮食总产量从2000年的320.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50.7万吨,增长72.04%。
从信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和农业生产发展对比情况看,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不断增加,信阳无论是一产增加值还是粮食总产量都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因此,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实质性影响。
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是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如罗山县村干部和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目前农村劳动力十分紧缺,导致罗山的部分通村公路、电网改造、蓄水大堰等工程项目不能按要求顺利完工。在施工工地上男性青壮年劳力占的比例很小,大量的施工任务要靠部分老人和女性劳动力来完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阻碍作用。可以说,劳动力缺乏与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快慢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笔者认为,保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政府和有关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劳动力需求总量结构的研究和监测,开展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临界点的研究,依此制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措施。
强化服务意识,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化、片面化,农民外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对此应加强宏观引导,促使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除引导外出打工等外部转移外,还要注意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既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能使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健康持续发展。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素质较高劳动力的不足是农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应从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在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中,不仅进行二、三产业方面的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更要加强“种养”等“一产”方面先进技术的培训,为农业发展服务;今后相当数量的农民仍要靠种养业增加收入,因此,加强种养业技术的培训对他们更现实、更实用。培训要注意有效性,让农民真正看到培训带来的收益。同时制定更加倾斜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保障农业发展的优质劳动力资源。
金融机构及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稳定农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有关数据表明,最近三年,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已经是负值。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保持农业的稳定增长,就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投资农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农业从业的吸引力,留住农业发展所必需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力。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规范农村城镇化进程,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城市就业压力较大,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就地吸收农村劳动力无疑是一个较佳的选择。小城镇具有接受城市辐射、增强农村聚集、承载农村工业和市场化的功能,它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周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小城镇的建设需要有较高的规划能力,我国很多地区在建设新城镇、新农村的过程中,投资效益低下,土地浪费严重。例如,2006年全国村庄人均用地高达218平方米,相当于我国人均耕地的1/4。因此,提高规划能力、规范农村城镇化进程对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困境,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加快土地流转体系建设。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出于缺少未来生活的保障和对流动过程中不可预见性风险的考虑,外出的农民既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又不愿或不能耕种土地。这直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土地使用的效益问题,在这方面,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要分离。要坚持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农民可以以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形式入股,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既增加收入,又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从而有利于农业发展。在市场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趋势,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对此应加强引导,以保证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