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性格批判

渝商性格批判
周成兵
翻开中国的商帮地图,徽商、晋商、浙商、粤商如雷贯耳。相形之下,渝商只是很小很小甚至少人提及的一个商人部落。
这不全是渝商的错。岁月悠悠,滚滚长江和嘉陵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商业重镇之一的重庆,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商人群体之一的渝商。怎奈近代以降,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重庆很少以独立的地域单元呈现于世,外人只知有川商。直至重庆直辖,渝商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被人发现,被人提起。
但这绝不能成为渝商尚不强大的开脱理由。同样是二级行政单元,温州能够蕴育精明的温商,潮州能够走出强大的潮商,作为强势二级行政单元的重庆,为什么不能在直辖前就产生强势的渝商呢?这正是需要我们进行审视的地方。
知名学者、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主
那么,渝商性格中有哪些因素需要我们去探讨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与其他商帮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我们性格的弱点,然后再寻求克服的办法。
[重庆人耿直,讲义气,这是优点;但在波诡云谲的商海,稍不留神,耿直与头脑简单就会画上等号,义气与不计后果就会相伴而行,本来的优点就会成为失败的导火索]
谈到渝商的性格,自然离不了重庆人的整体性格。重庆人常常引以为豪的是,我们耿直,讲义气!谈起某些地方的斤斤计较,某些地方的虚伪小气,重庆人常常嗤之以鼻。
耿直、讲义气确实是优点,对于商人而言,耿直是诚实,讲义气是守信。但是,在市场交易中,诚实和守信应该是双向的,如果一方失信,则诚实守信的一方肯定要上当吃亏。所以,现代商业社会引入了契约原则,用法律而不是道德的力量去约束双方。渝商的耿直有时恰恰会忽略契约的力量,最容易轻信于人,结果往往上当受骗。
前不久在重庆电视台热播的连续剧《麻辣冤家》有这样一个情节:周志强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很好。但周志强在社会上交了许多所谓的朋友,其中不少人经常到他店里烫火锅,吃了却不给钱,说是赊着,但始终不见结账。这样的赊账累到几十万,周志强碍于朋友的面子又不好开口要。要不是周志强的老婆发现后动用了一切手段把账收回来,周志强的火锅店恐怕迟早要关门。但就是这样,周志强还怪老婆得罪了自己的朋友。显然,周志强是一个讲义气的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商人。
尽管电视剧是虚构的,但在渝商中,像周志强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去调查一下那些失败的渝商,他们有多少不是坏在耿直上呢?耿直、讲义气——乱交朋友——轻信受骗——企业倒闭,这就是许多渝商的失败轨迹。
耿直的另一面是头脑简单,讲义气的另一面则是不计后果。重庆人说的讲义气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不管前边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豁出去了!其结果是,自己被卖了,还在帮着人家数钱。
这方面,渝商的教训更多地体现在上市公司。涪陵板块的担保怪圈,使一些本来效益很好、发展前景很好的企业,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殊为可惜。想当初,他们为什么那么爽快地就答应替人担保,罪魁祸首恐怕就是“义气”两个字。
这样说,并不是要渝商丢掉耿直和义气。耿直和讲义气始终是重庆人的优点,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但是,在保持这一优点的同时,也必须融入现代商业社会的契约原则,诚以待人但又不失原则,相信朋友更要相信法律。此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
[或许是由于盆地和和峡谷的阻隔,重庆人虽能抓机遇,但往往只能抓住眼前的机遇和一次机遇,而对长远的机遇和新出现的机遇缺少敏感,这就是渝商和浙商的最大差距]
作为商人,能抓住机遇是最基本的素质。渝商应该是会抓机遇的,要不,怎么会有上世纪90年代初摩帮的崛起和90年代后期房产群雄的壮大呢?
上世纪90年代是渝商成长壮大的一个黄金时期。先是以尹明善、左宗申和涂建华为代表的摩帮的迅速崛起,力帆、宗申、隆鑫和老牌的嘉陵、建设等摩托品牌驰名国内,享誉海外,重庆也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后又以孙甚林、吴亚军和蒋业华为代表,房产巨头成为重庆民营富豪的新贵,南方、龙湖、华宇等品牌就是放在全国楼市,也是相当有分量的。其间还有以何永智、严琦等为代表的餐饮大军的勃兴。至此,渝商队伍形成了摩托、房产和餐饮三大特色鲜明的板块。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重庆商人依然是这三支队伍在打天下,渝商在其他诸多新兴领域少有建树。即使这三支队伍,目前也似乎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或举步维艰,或痛苦转型,有的甚至已经倒下。这凸显了渝商抓第二次机遇的局限。
此外,与精明的浙商、闽商和粤商相比,渝商似乎还少了点全球视野,也就是对远距离的机遇捕捉能力较差。
就以最近的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冲突为例。当战火烧起来,大量的黎巴嫩人逃离家园,在叙利亚边境形成旁大的难民营。难民营物质极度紧缺,一瓶平时只卖1元的矿泉水,在这里卖到了8元甚至10元。而此时大量的商人都躲战火去了,留在这里大赚其钱的只有浙江商人。
更难得的是,当媒体报道美国国务卿赖斯启程前往中东斡旋黎以冲突的消息时,又是浙江商人第一时间闻到了和平的气息,于是诸多电话打到义乌紧急备货,一俟战争停火,立即装船运往黎巴嫩。当难民返回被战火破坏的残败家园时,浙江商人又成为最大的赢家。
难怪说,在地球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浙江商人的影子;难怪说,在西班牙,你不会西班牙语和英语没关系,只要你懂温州话就可以正常生活。
在钦佩浙商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遗憾于重庆人在如此机遇面前的缺席。我们同样也在关注中东的战火,但我们看到的只是战争和血腥,而浙江人看到的却是机遇和钞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思维中跳出盆地和峡谷的阻遏,用纯商人的眼光去看待世事万物,渝商也就成长壮大为强势商帮了。
[当一个温州人在外发现了商机,他会第一时间告诉自己的老乡,有钱大家赚,大家都赚钱;而如果一个重庆人在外遇见了做着同样生意的老乡,他定会想尽办法把对方生意逼死。欠缺合作精神,这是渝商与浙商的又一巨大差距]
温州是浙江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其总人口能有多少?但是,据说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温州商人就有400多万。温州人抱团闯天下,这已是人所共知的秘密。都说温州人“前店后厂”,其实温州人的店是开在世界各地。当一个温州人在外发现了商机,他会第一时间告诉自己的老乡,在家乡组织人力生产、运输,然后拉上一帮老乡强力推销。这时候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站在他背后的是一个团结的群体。他并没有因为把商机提供给了别人而使自己少赚分文,相反,通过集体的力量,他们形成了规模,赚到了更多的钱。他们信奉的是,有钱大家赚,大家都赚钱。
而发生在渝商间的故事就不是那么美妙了。最典型的是摩帮在越南市场的惨烈血拼。越南是一个摩托车的王国,但长期以来一直是日本摩托一统天下。重庆摩帮在国内做大后,凭着价格的优势,一举杀入越南市场,推翻了日本摩托的统治,迅速占据了越南摩托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如果渝商能有温州人的那种合作精神,越南现在肯定仍是重庆摩帮的天下。遗憾的是,内斗开始了。为了击垮对手,摩企之间血拼价格,降到了惨不忍睹的论斤卖的地步。其结果,就是自己的亏空。为减少损失,又纷纷偷工减料,于是质量下降,在越南人心目中信誉扫地。最后,日本摩托收复失地,重庆摩帮兵败越南。
越南市场失利后,重庆摩帮又在中亚、西亚和南美做过努力,但往往是这个企业前脚刚去,那个企业马上跟进,然后新的战斗开始,越南的噩梦重演。
市场经济是竞争,但也是合作。经济学家早就提出了竞合的概念,也就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没有合作精神的商人,是注定没有前途的。渝商目前最需要的是补上合作精神一课,温州人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