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对热点价格的冷思考

日期:2008-11-14

专家视角

物价涨幅与群众感受不一致

药品不断降价与看病越来越贵

重要商品价格与国际接轨但工资不接轨

垄断行业通过高定价获取高额利润

对热点价格的冷思考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政策法规处处长 朱明龙

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价格热点问题不少,我只就其中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物价涨幅与群众感受不一致——统计方法不同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关键在于弄清物价指数的统计方法。目前,纳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8大类。它们在指数构成中的比重有大有小,大的(食品)占到整个指数比重的1/3,小的(烟酒及用品)只有5%左右。这样,只要权重较大的商品和服务类别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价格总水平就波澜不兴,价格指数就变化不大。这里的关键是统计的品种、范围和权重问题。有的品种如煤电水气等,与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但在指数中所占权重较小,即使上升较多,但通过加权平均之后,反映到价格总指数上就不明显了;还有,有的商品如电器,能够进入统计范围的,主要是老品种,价格不断下降,而新品种则难以很快纳入统计范围,但其价格可能比老品种高出许多。这样,老百姓就会有价格指数不高但价格涨幅不小的感觉。应当说,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是最真实的,但物价指数的计算也是有章可循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和尊重老百姓的感受,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物价指数的统计方法,从而使物价指数的升降与老百姓的感受尽量一致起来。

药品不断降价与看病越来越贵——降价只能治标

近年来,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过15%,对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起到一定作用。据统计,药品零售价格指数自2001年以来,一直是负增长,2001年为-1.5%2002年为-3.5%2003年为-1.6%2004年为-3.3%2005年为-2.4%。但与此同时,医院门诊和住院的人均医药费用仍在大幅上升,据统计,20002004,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均医药费用年均增长8.2%,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年均增长8.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药品监管不力。特别是新药审批把关不严,每当政府降低某种药品价格或者某药品出现滞销时,经营者往往通过简单变换配方或者包装等方式,规避政府价格监管,通过新瓶装老酒的办法,使换装后的药品价格比老药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二是放开的药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些品种由企业自己定价,定价越高,给医院、医生的折扣和回扣空间越大,而折扣、回扣越大,越好销售,从而导致部分实行市场调节的药品价格出现成倍上涨。三是政府定价药品的价格还没有降到位。主要是考虑在药品价格存在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两种体制下,如果将政府定价药品的价格完全降到位,使中间商无利可图,失去了销售药品的积极性,企业可能就不生产,医院和医生就会大量改用其他品种替代,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患者。四是医疗服务乱收费仍然屡禁不止,一些医疗机构不仅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自定项目乱收费,分解项目重复收费,而且明里暗里收受甚至索要“红包”,加重了群众的医药费负担。五是医疗器械和一次性医用耗材漫天要价,中间环节牟取暴利,政府出台的干预措施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六是处方和诊疗行为不合理。开大处方,乱用药、多用药,开高价药,不合理地用高档药等现象十分普遍。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而降价只是治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社保部等十一个部委已经联合组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小组,正在制定一揽子改革方案,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重要商品价格与国际接轨但工资不接轨——国情不同

第一,国内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证国内供应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国内石油、天然气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石油和天然气的供给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约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05年我国石油净进口1.36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2.9%,今年的比例更高,达到了46%左右。就是说,在我国消费的石油中,有近一半(46%)来自国际市场。如果国内石油、天然气价格不与国际市场接轨,高进低出,必将出现巨额亏损,国家将难以负担,企业也没有进口的积极性,这部分资源就进不来,势必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国内石油、天然气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条件。我国新增石油消费量已经占到国际市场新增消费量的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石油、天然气需求,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此,国内石油(天然气)企业必须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石油同业,参与国际竞争。为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必须在价格上保证国内企业享有与国际同行同等的待遇,也就是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

第三,石油、天然气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促进资源节约、合理引导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

据有关方面预测,世界石油资源只够开采40-50年。我国石油资源更加短缺,人均占有的探明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与此相反,资源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利用效率相当低下。据测算,2004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产出消耗的能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美国的4倍多,日、英、德、法等国的近8倍。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但资源性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价格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起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

第四,我国工资水平不能马上同发达国家接轨,这是由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首先,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在全世界的排名在110名左右。国家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资本积累,暂时还不能实行高工资;其次,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低,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资财富作支撑,简单地提高全社会的工资水平,必然需要多发货币,形成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商品的情况,导致通货膨胀,工资虚高,老百姓并不能得到实惠;再次,对国内居民而言,绝大部分消费都在国内,我们在享受低工资的同时也享受了相应的低物价(除少数商品价格外);再次,从保持我国商品和劳务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也不宜盲目提高工资水平。

垄断行业通过高定价获取高额利润——定价机制有误

前段时间人们议论最多的一个例子是:某省某部门普通收费员的月工资收入高达8000多元。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垄断行业哪来那么多钱?这些企业的员工凭什么享受比普通劳动者高出数倍的收入?要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对垄断行业定价机制的分析。

垄断行业为什么能获得高定价呢?首先是定价依据的准确性问题。垄断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难以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只有实行政府定价。而政府定价必须以成本为基础,但在目前条件下,政府很难获得真实的成本依据。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成本规则不健全,如在定价成本中扣除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和社会捐赠、准确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合理确定垄断行业投资回报水平、核定人员工资福利、严格控制管理费用上涨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三是政府监审手段建设滞后,价格监管法律层次较低、监审力量薄弱,难以达到监审的目的。其次是定价机制的科学性问题。目前的政府定价,虽然建立了成本监审制度、价格听证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在一定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但基本上还是你(企业)报我(政府)批的流程。企业报成本往往“头戴三尺帽”,政府再“从中砍一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形成最后向社会公布的价格;即使举行价格听证,消费者仍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供求双方没有真正的博弈,最终形成的价格方案往往更有利于垄断企业。第三,是利益分配的机制问题。我国的垄断行业,大多是资源性行业,如电力、石油、交通、电信、银行、城市公用事业等,它们不仅具有网络性生产经营特点(垄断性),而且占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国有资产。由于资源稀缺性和有效资产增值性,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这些资源和资产的价格都具有上涨的强烈要求。价格上涨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形成经营者的收益。如果政府不适当加以调节,就必然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使少数资源或资产占有企业获得巨额收入,而把负担转嫁给了社会或者消费者。

综合以上情况,要抑制垄断行业通过高定价获得超额利润,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是引入竞争机制。二是加强价格监管三是建立涨价收益调节机制。对资源型垄断行业由于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收入,要以资源税、特别收益金、价格调节基金等形式收归政府支配,统筹用于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对受涨价影响严重的下游行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对低收入群体给予补贴,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改革而降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