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现行体系锁死医药产业

一方面是药价虚高,一方面是药品生产商喊利润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医院现行体系锁死医药产业
程维
去年底第54届药交会在重庆召开的时候,我到现场去溜达了两天,目的之一是想进一步实地探询药价虚高的问题。
但出人意料的是,药商们无一例外地在药交上的论坛中称,生产商利润微薄。
一方面是药价虚高,一方面是药品生产商喊利润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论坛后,我抓住时机向发布2005中国医药时常信息发布会的医药协会的王秘书长提问。王很诧异,迟疑了一下,而与会的行业人士则纷纷带着嘲讽的笑容回头向我,不过王还是很有修为地说,众所周知,利润被销售渠道或销售环节吃掉了。
他们的诧异、纳闷、嘲讽很正常,因为他们没有料到大名鼎鼎的全国财经大报也会有连行业基本情况都不了解的记者,还勇敢得敢于当众提出这个问题。
实际上我是知道一些简要情况的,但是我需要对方这一权威身份以及在正式、公开场合的一个表态和确认而已,需要她在这一场合确认目前医药行业的利润被销售环节或渠道吸纳,并提供相关情况。
遗憾的是,王不愿意解释医药行业的利润究竟被销售环节或渠道吃掉了多少。也许在她看来,这个信息实在太过简单了。
但这对公众及愿意探讨药价形成机制及解决方案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目前国内80%的药品通过医院渠道销售,2005年全国药品销售上升13%。但毛利率大幅度下降,且自1980年后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其中2005年行业利润率为7.68%,但销售利润率为0.55%。“目前中国医药商业面临严峻形势有三,一是体制改革,二是零售业的冲击,三是上下游产业的挤压。”
2005年的国内医药行业已经出现“竞争焦点终端化”的势头,在该年度,中国药品生产企业都把使用客户当作是首要战场,一是医院、门诊药房,二是社会药房,“谁掌握了终端,谁就控制了货源。”
但是终端却并不这么容易就范。
首先是进入医院药品采购体系,其次是刺激药品“销售”(实际是让医生开自己药厂的药品而不是竞争企业的药品)。由于医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运营系统,而且目前较少有或基本没有医院对其采购的药品进行公开招标,导致药品在进入医院系统后,价格及使用都基本处于非透明状态。
医院为什么要刻意保守药价秘密,有意利用使用信息的不对称下药?
因为医院目前的赢利模式还主要依靠药品的进销差价维持,因此其默许并实际支持药厂及医生在药品提供及使用上利用一些规则漏洞。如目前市场上同一成份、功效的某化学药名,药厂给的该药的品牌不一,价格不一,剂型剂量不等,价格差异很大,由于药品消费的特殊性,患者实际上难以判断商品属性及价格,且基本无决定权,导致医院及医生谋取不合理利益。
医院及医疗体系的改革似乎迫在眉睫,但却为何迟迟不动或难见成效?
一些人认为这是利益集团与主管、监管机构在客观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但却忽略了我国医疗体系市场依旧处于非市场化状态有关。
目前还无法查询到国有资本或公有资本在医疗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国有资本或公有资本在医疗体系中依旧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我国目前将国有大型生产型企业划入国资委管辖、监管或经营,但是更多的国有资本控制的非行政性机构的资本却依旧无实质性“当家人,”如医院、学校等,尽管其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但是其实际却更多地在按市场化在我行我素地运行——现在有多少人能说清楚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在收费标准上有什么实质性区别吗?如果没有多大区别,这一分类体系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医院目前的财务运行系统是不公开的,地方政府或地方财政机构(所谓事业性收费的监管机构之一)也不会公开医院的一些基本经营信息,因此现在还无法确认行政机构对医院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监管模式,如果是沿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操作习惯,为什么不改一改呢?
前一段时间一位亲戚病了,在交费时医院问,有医保卡吗?有,那就划一下,毙——一笔钱出去了。
在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为什么很失败的重要原因可能就在这里了。当医院收费体系成为一个黑洞的时候,建立1000个绝对完美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白搭,所有的方案到了医院现行的体系面前,都化做愉快而痛苦的一声:
“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