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信贷总量破万亿 房地产仍遭冷遇

尽管央行尚未公布1月信贷投放的具体数据,但1月信贷总量突破1万亿元已成市场各方共识。这也意味着1月贷款单月增幅将再次刷新去年12月创下的18.76%的纪录,成为2004年4月以来的新高。
信贷狂飙
2月5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率先披露1月新增贷款达2521亿元,其中票据融资新增1350亿元,其余各项贷款新增1171亿元。
与此同时,建行1月新增贷款规模也已突破2500亿元,农行、中行1月新增贷款分别在1000亿元左右。据了解,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信贷投放基本完成全年目标的20%。多家银行表示,今年一季度将完成全年信贷增长目标的40%~45%。
“上半年历来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高峰期,加之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实施,出现这种状况尚属正常,但这种趋势未必能够持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1月新增贷款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去年的项目,在元旦前就做完了审批,等到今年直接放款。”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审批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新上的项目还是有限的,同时他强调银行对信贷审批的政策并没发生大的改变。
事实上,自去年11月央行放开信贷规模限制以来,银行信贷已经连续3个月保持高位运行。去年11月份银行新增贷款达到4769亿元,12月份迅速攀升至7718亿元,1月超万亿元的放贷力度则延续了这一势头。
“1月信贷井喷并不意味着银行投放思路逆转,而是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公司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去年上半年各商业银行一直都执行从紧货币政策控制下的信贷规模按季投放,至三季度末,已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信贷需求累积,信贷规模的急剧放大是这部分需求集中释放使然。”郭田勇说。
而银行信贷集中在上半年投放的惯例也使得1月份信贷过快增长有其合理性。据上述银行信贷审批人士介绍,银行的信贷投放历来呈现出季节性特点,上半年比下半年投放得多,在比例上可能是“上六下四”或者“上七下三”。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持相同观点。据其统计,2003年~2008年,1月银行贷款投放占全年贷款总投放量的比重约为12.0%~18.0%。按2009年新增银行贷款目标为5万亿元计算,可比口径下1月份贷款增速大致在18.6%~20.8%之间。
商业银行在盈利压力下的市场份额之战也使信贷投放热情急剧攀升。上述银行公司部人士表示,现在银行面临局部流动性过剩,手头资金十分宽裕,加之准备金率下调,存款利率下降,利差收窄,银行只有加大投放,大幅扩张,才能保证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某国有银行负责人介绍,今年银行业经营环境异常严峻,在信贷政策上,各家银行已制定了详细措施,只有早投放,才能早回报,减轻以后的经营压力,一季度将是各银行信贷竞争的焦点。
但也有评论认为自去年央行接连降息以来,银行连续3个月新增贷款走高,难以用“以量补价”来解读银行放贷动因。该评论认为,除了决策层鼓励银行放贷因素,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支持经济企稳,也是为了避免银行存量业务因经济不断下滑而暴露更多风险。
难以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3个月信贷总量持续放大的情况下,票据融资一直占据很大的比重。
央行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票据融资一项在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激增。上半年全国票据融资增量仅有50亿元,三季度急增1600亿元,至央行放开信贷规模控制后,10月、11月、12月票据融资规模分别猛增至608亿元、2105亿元和2147亿元。其中,11月、12月票据融资一项占到当月信贷投放的比重分别高达46.15%和29.99%。而市场普遍认为,1月份票据融资的比重或在40%以上。
而部分票据的利率已经出现倒挂,也被认为是造成信贷激增虚高的一个因素,更被看作信贷激增趋势很难持续的一个证据。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信贷扩张的势头在2009年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贷款扩张很大一部分反映了被压抑的短期运营资金的需求,这其实是2008年上半年信贷紧缩政策造成的。此外,贷款扩张还反映了大企业进入商业票据市场套息交易的需求,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到了新增贷款很大的比例,这些都表明实体经济的活跃度依然不高。
鲁政委更是认为在中央支持项目被瓜分完毕之后,银行惜贷情绪将重新显现,下半年信贷可能再度陷入停滞。
在信贷资金的投向上,几家大银行都不约而同集中在铁路、电网、高速公路、地方基建等行业和项目上,房地产依然处于信贷收紧的行业之内。
工行1月份1171亿元各项新增贷款也主要是流向各种类型的基建项目。其中项目贷款增加693亿元,主要支持了电网、铁路、核电、公路等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占比高达59.18%。
上述银行公司部人士表示,在信贷投放的标准上,仍然沿袭去年下半年的信贷政策,甚至在具体操作上对房地产还更加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以及工业型生产性企业会进一步收紧信贷,在此前谨慎支持的态度上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