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5年后成渝经济区将首列全国四大经济板块

日期: 2006-12-11
字体:
5年后 成渝经济区将首列全国四大经济板块

5年后 成渝经济区将首列全国四大经济板块

 

(面积共20万平方公里 两地合作将拉高居民收入 5年后GDP超1.4万亿元是现在的两倍 )

  5年后,长江上游将崛起由35座城市组成的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内第四大经济板块。专家预测,成渝经济区2010年的GDP是1.4万多亿元,为现在的近两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近日透露,在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跨区域规划的4大重点关照经济区。

  4年来重庆在川投资近百亿

  自2001年以来,重庆在四川的投资额(到位资金)达91.17亿元,各省市在川投资中位居第二,23万四川人在渝务工经商。宜宾、达州等11个城市参加了以重庆为龙头的重庆经济协作区,近3年来,各方成员共实施合作项目3650个,相互引资达260多亿元,商贸流通额达200亿元。2004年,川渝签订“1+6”合作协议,开展广泛合作。

  刚于3个月前结题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近日上报国家发改委,该报告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是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昨日,参与该课题研究的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对相关方案进行了解读。

  重庆仅3地未纳入规划

  据介绍,成渝经济区又名“长江上游经济带”,共由35座城市组成,其中包括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包含142个县级行政单位。

  重庆40个区(市县)中,仅黔江、酉阳、秀山3地未纳入经济区,其余全部入围,原因是这3个地方距离长江较远。

  而四川也只有部分市(县)入围,例如自贡、内江、资阳、乐山、雅安、成都、绵阳、遂宁等。

  长江上游经济带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5.75%,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9960万人。

  规划方案八易其稿

  按设计思路,长江上游经济带定位“5大基地一个屏障”,即能源、重型装备、国防科工、IT、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据悉,“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由成都社科院、重庆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近20名专家共同研究完成,从2002年方案中标,截至今年7月定稿,共八易其稿。

  该研究报告由11个子分析报告组成,有300多页厚。

  合作后将拉高居民收入

  对于为何将成渝地区纳入四大经济区,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的解释是,可加快西部发展,推进城市化,缩小贫富差距。

  据悉,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着力增加穷人收入,而成渝两地农村人口多,正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区域。

  “而且,长江上游经济带具备联合的条件。”廖元和称,近年来川渝经济合作往来紧密,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密度和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在全国最高。

  以城市密度为例,成渝经济区每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而西部只有0.24座,全国为0.7座;此外,成渝经济带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高出227元,比西部高出316元。

  8大优势彰显竞争力

  调查显示,成渝经济带有8大优势,按目前的GDP水平,成渝经济带已是继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珠三角之外,中国经济的第五增长极。

  除了水、电、气丰富,这里还曾是政府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有许多军工基地。

  此外,劳动力成本低、城市化发展潜力大、农业生产条件好等也是成渝经济带的优势。

  环线高速“圈”住成渝经济区

   重庆—泸州—宜宾—成都—绵阳—遂宁交通网带动长江上游经济发展

  改善交通,是成渝经济区未来5年的重头戏。“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指出,成渝之间应当修建环线高速,这条高速路将是同步构建的“蜘蛛网”状交通线的框架,全部建成后可全面打通南北、东西向交通,降低物流成本,而重庆、成都两市是网中的两大枢纽。

  环线高速成6城市快车道

  据介绍,环线高速的走向是重庆—泸州—宜宾—成都—绵阳—遂宁—重庆,目前,泸州到宜宾、绵阳到遂宁尚是断头路,需国家部委出面规划。这条环线高速形成后,绵阳到重庆不用再绕道成都,可直接经过遂宁到重庆,车程由现在的6个多小时缩短到2个多小时。

  未来5年内,长江上游经济带拥有西部最发达的交通网,而目前,成都到重庆主要走的是老成渝路和遂渝高速,没有形成网状。到2010年,川渝两地将有5条高速路连接。

  坐火车重庆至上海朝发夕至

  即将修建的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铁路、西安到北海的高速公路,都将经过重庆;此外,“十一五”期间,重庆还将建重庆到昆明高速公路,加上兰渝铁路等8条新建铁路,包括重庆库区在内的客货运吞吐能力,将得以大大加强。以重庆到上海为例,现在坐火车的时间近2天,而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铁路贯通后,重庆到上海的时间只需10小时,可朝发夕至。

  产业按轴线发展优势互补

  廖元和等专家认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涉及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的整合,必须加强区内兄弟省市、资源富集地区的联系合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互补,大力发展流域经济,由政府、企业界共同加强合作。

  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将是今后5年内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嘉陵江、沱江、岷江等河流的泥沙、废水将得以整治,同步加强退耕还林,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成渝经济区GDP仅为“长三角”1/3

  调查显示,由于行政割据,长江上游经济带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3大经济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2002年,长三角GDP占全国18%,珠三角占9%,京津冀与长江上游经济带相当,都为6%左右。

  长江上游经济带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优势不及沿海,例如目前成都到上海的铁路距离为2351公里,而重庆到广州的铁路距离为2023公里,造成货物运输成本相对较高。此外,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无法与沿海一搏。以2002年为例,长三角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4%,珠三角占28%,两地的总和就占到62%。

  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深圳有深交所、上海设有上交所,资本市场相对发达。但以上不足都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改善。

  “不过,长江上游经济带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将在5年内缩小而不是扩大。”廖元和在谈及入围国家经济区所带来的未来变化时说。

  国家今后将重点支持跨省之间的经济合作,出台财政等优惠政策,以加快各地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域差异。通过在未来5年内改善交通、协调产业布局等一系列措施,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实力将大大增强。

来源:重庆商务之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