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2006云南经济发展综述:发展快运行稳效益好

日期:2007-01-29
2006云南经济发展综述

2006云南经济发展综述:发展快运行稳效益好

  岁末年初,云南省统计局传出捷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济在上年巩固恢复增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呈现出发展快、运行稳、效益好、后劲足的特点。

  省统计局陆浩、王舸两位宏观经济专家在《2006年云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一文中指出,2006年,云南经济发展处于近1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去年省人代会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都得到较好完成,经济运行亮点频现。

  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一举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0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幅创199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1.15亿元,增长6.8%,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10.19亿元,增长16.9%,拉动GDP增长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40.53亿元,增长9.1%,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3:41.2:39.5调整为18.8:42.7:38.5。

  人均GDP达到8961元,按2006年年末汇率折算达人均1148美元,跃上人均1000美元的新台阶,比上年增长11.1%。

  农业增产增效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2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农业增加值完成751.15亿元,增长6.8%,增长速度是近16年来最快的一年。其主要特点是:

  一、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创下了从1990年以来连续16年增产的可喜成就。

  据初步统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3.6万亩,粮食综合平均亩产240.8公斤,比上年增加3.38公斤;全年粮食产量1542.21万吨,比上年增加27.28万吨,同比增长1.8%。

  二、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产值达36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比上年增长7.3%。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的培植和增收成效明显。

  全省优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60万亩,比上年增加407万亩;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到1709万亩,比上年增加267万亩,实现总产值107亿元,同比增长34%;蔬菜、马铃薯、甘蔗、茶叶、橡胶、水果、蚕桑、咖啡、花卉9种优势作物增加近200万亩,普洱茶产量8万吨,增长了54%,呈现出价升量增的良好局面。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起步扎实。

  预计全年共完成农村水利水电建设投资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10%以上,共建成高稳产农田100万亩,基本农田1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20万口;解决10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新增中小水电装机150万千瓦。去冬今春,全省累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3万件,增加蓄水量3767万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灌溉条件,为抗旱夺丰收奠定了基础。

  工业生产增速快效益好

  2006年,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多年来难得的增速快、效益好的良好格局。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40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0%,是支撑和带动云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一、重工业保持快速增长。

  去年以来,重工业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原材料价格上涨,增速一直高于轻工业。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4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增幅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轻工业17.5个百分点。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7.5%上升为51.7%,重工业比重近30年来首次超过轻工业,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

  二、轻工业增势平稳。

  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98.5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也是近几年少有的较高速度。烟草制品业经济效益显著上升,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83.2 亿元,比上年增长9.2%,增幅高于产量增幅6.5个百分点。

  三、非烟工业加快发展。全省扣除烟草后的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完成增加值7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0 %,比重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大大高于烟草工业的比重,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6.9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7%,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省工业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6年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26.2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44.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9%;实现利税总额728.68亿元,增长25.1%,其中利润总额为282.77亿元,增长41.4%。

  五、节能降耗工作顺利推进。

  2006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及节能降耗工作,云南省GDP能耗公报制度初步建立,全省节能降耗工作措施逐步到位。据初步测算,2006年云南能源消费总增幅将比上年有所下降,全省单位GDP能耗将扭转十五期间连续上升的趋势,出现转升为降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200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20亿元,比2005年增加465亿元,同比增长26.5%,投资规模列全国第22位,西部地区第6位;投资增速列全国第12位,西部地区第5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已进入一个规模与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4.06亿元,同比增长27.0%,比全国高约1.5个百分点。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快速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优势行业和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重大项目增多,带动作用突出;房地产业在稳定中健康发展,全省商品房销售额近年来首次超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全省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6年云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8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4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

  一、农村市场出现起色。

  城乡市场增速差距比十五期间缩小1.6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增长速度基本实现了与城市同步。

  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繁荣市场的活跃力量。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83.9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2.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三、批发和零售业继续主导消费市场,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81.8%。

  四、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消费品结构不断升级。

  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的各类消费品的零售额看,金银珠宝类增长55.2 %;书报杂志类增长15.7%;化妆品类增长16.5%;中西药类增长21.1%;家具类增长6.5%;通讯器材类增长3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6.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3%;汽车类增长24.6%。

  市场物价温和上扬

  2006年云南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9%,高于上年涨幅0.5个百分点,低于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1.1个百分点,保持较低水平。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8%。居民消费价格呈以下变动特点:

  一、食品、医疗保健和居住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增大。

  食品价格水平累计上涨2.36%;医疗保健及用品类价格累计上涨5.33%;居住类价格累计上涨7.14%。

  二、政策性需求调价直接拉动消费价格上涨。

  与2005年相比,生活用水价格全省累计上涨32.6%,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27个百分点。

  三、受国际市场影响,云南省进入2006年12月份以来,粮油等主要食品价格也 出现较大幅度的攀升。

  2006年,受有色金属、煤炭涨价影响,云南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6%;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上涨7.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8%,低于上年涨幅3.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2006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70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7%。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80元,比上年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5%。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特点:一是住房消费仍是热点。二是治理整顿药价虚高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00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人均药品费支出大幅下降19%,降至人均307元。三是遏制教育乱收费在城镇初见成效,人均教育费用322元,下降5%。

  2006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5元,比上年增加208.7元,增量首次突破200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实际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增幅快于城市居民0.8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上年增加101.5元,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48.6%;二是工资性收入强劲增长,人均达到441.8元,比上年增加93.5元;三是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四是特色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人均从茶叶、甘蔗、蔬菜、花卉、橡胶、核桃、板栗、园林水果等特色经济得到的收入为69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5.6元,同比增长22.7%。

  财政金融运行良好

  全省财税部门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力度,积极出台增收措施,努力开辟新财源,财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887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从支出项目看,农业支出、教育支出、行政管理费等支出增长较快,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持续增加,农业贷款、工业流动资金贷款、乡镇企业贷款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到去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131.25亿元,比年初增加985.5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066.5亿元,比年初增加297.4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54.86亿元,比年初增加423.6亿元。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803.51亿元,比年初增加814.8亿元,同比增长20.5%。存款增量和贷款增量都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700亿元的任务目标。

  外贸、旅游快速增长

  对外贸易取得显著成绩,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60亿美元。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出口完成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进口完成2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全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2%。

  旅游业二次创业成效显现。全年接待海外入境游客394.4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24.7%;接待国内旅游者772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9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和谐发展初显成效

  科技发展取得新成果。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15亿元,增长13.0%,占GDP的比重达0.58%,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6项高技术产业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批准;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等已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优先布局和重点发展规划。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加快。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6.2%,分别比上年提高1个和1.2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258.18万亩,飞播造林32.08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60.86万亩。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00平方公里;9大高原湖泊污染治理重点建设项目有序开展,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专家建议,2007年全省经济工作值得关注的是:一、强化措施,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二、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以工业节能降耗为突破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五、密切跟踪,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保持云南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力争2007年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来源:云南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