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贵州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绿色发展之路

日期:2007-11-12
贵州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绿色发展之路

贵州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绿色发展之路

初冬时节,记者穿行有黔山秀水之称的贵州大地,踏黔南喀斯特山地,访黔西毕节地区,走黔北赤水河畔,登黔东梵净山脉,所到之处,满目青山绿水令人赏心悦目,而经济发展、投资纷来、农民增收的兴旺景象更令人倍觉欣喜。

贵州这一后续发展地区,正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努力避免东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青山绿水与富民产业共存共荣的绿色发展之路,闯一道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人民幸福感强的生态现代化之路。

绿色发展是一个必然选择

远处座座山峰青葱耸峙,眼前龟背山绿树成荫,樟江水清澈见底。参加"东南亚地区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会议"的各国专家们,这些见惯各国喀斯特地貌荒漠无绿景象的学者,被荔波"南方喀斯特"的满目绿色惊呆了。而当他们踏进茂兰保护区的绿色王国时,才明白为什么世界自然遗产的专家把"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美誉,慷慨地给予了茂兰保护区。

其实,何止一个荔波,何止一个茂兰,在贵州大地上,绿色触目可见,随处鲜花清流。当人们惊异于他处烟尘弥漫污水横流之际,神州大地尚有这样一方绿水蓝天的净土时,可曾知道捍卫和创造这方绿洲的是什么?只有3800万贵州人深深懂得:是远见,是勇气,是牺牲,是汗水,是执著的追求。

前不久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环境立省"战略被放在五大发展战略首位,明确要求"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这一战略和理念,既是多年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生态建设、绿化贵州政策和实践的升华,更是全省各级领导班子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郑重承诺。

不久前,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贵阳市两台6.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的烟囱被轰然爆破,尽管地方财政减少一笔收入,但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为了长远绿水青山,不惜眼前金山银山。"在荔波县,为了樟江的水质清澈,县里关闭了樟江上游110口煤井,取缔了沿江30多个砖瓦窑。他们说:"宁可损失千万元税收,也要保护樟江水。"在平坝县,不但关停40家蜡染小企业,还拒绝不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30多个。全省目前已有300多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关闭。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说得好:"我们决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代价谋求一时之快。"

既坚决治污,又遍地植绿,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贵阳市继建成长达70公里的第一环城林带后,又投巨资建设总长304公里的第二环城林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77%。赤水市在赤水河两岸实施退耕还竹,构筑起美不胜收的赤水河三百里绿色画廊。而曾经生态环境恶化的毕节地区,通过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33.92%。近10年里,贵州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39.93%。

财力并不富裕的贵州省,在治污减排上的大决心,在绿化建设上的大手笔,其勇气和魄力,来自于对自身实际的清醒认识,更来自于对科学发展的深入理解。深谋远虑,厚积薄发,全省正显现出日益强大的发展后劲。

绿色发展是一张亮丽名片

在刚结束的贵州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上记者了解到,2006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均增加50%以上。今年1月到9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1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7%和40.13%。与会国家旅游局一位负责人说,贵州省旅游业正呈爆发性增长之势。

交通不便,服务设施不全,并没有影响绿色这张亮丽的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跋山涉水而来,饱享青山绿水清新空气而去。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贵州的良好生态正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稀缺资源,必将显现出越来越高的多种价值。

绿色发展正带给贵州荣誉和尊重。今年6月,荔波以南方喀斯特的独特地貌和良好生态,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此前贵阳市以其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化率等硬指标,被授予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而全省13个国家级和5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0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102个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在日益扩大的绿色之网庇护下,呈现出鸢飞鱼跃、鸟语花香的勃勃生机,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创造了无数发展契机。

事实证明,大力治污绿化,打造绿色名片,不仅没有使贵州各地经济受到制约,反而促使各地痛下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贵阳市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2亿元,同比增长30.7%;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比目标值2.22吨标准煤下降16.67%,呈现出产值、利润增加而能耗下降的良好态势。而赤水市毅然关停了几家高污染企业后,取而代之的是以竹为原料的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其环保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依托它建立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展示出科技含量高、低排放、零排放新型工业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贵州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纷纷前来投资高效农业和养殖业,贵州农产品的绿色品牌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市场声誉。

绿色发展是一条富民之路

依托绿水青山,发展富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得到更多实惠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使贵州省实行环境立省、走绿色发展之路,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赤水市坚持"生态立市",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发动农民漫山遍野种竹,大力培育竹子种植和加工业。如今,上百万亩竹林和数十万亩森林覆盖了全市所有荒山,高达73%的森林覆盖率让全市生态环境大为改观。遍山翠竹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在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村民黄恩贵宽敞的二层小楼里,老黄向记者谈起竹子喜上眉梢。2001年以来,他家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种了100多亩竹子,靠编竹席、卖竹原料和卖竹笋等,全家2006年收入超过5万元。在黄恩贵所在的天桥村,2000多名村民家家种竹,人均竹业年收入1200元,一座座新落成飞檐白墙黔北民居掩映在竹林之中,向人们传达出竹农致富的喜悦。现在,一个竹产业加工链条正在全市形成,全市200多家竹加工企业生产的25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2006年实现产值9.8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贵州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价为贵州旅游的后发优势之所在,并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和财富。农家乐、餐饮业、旅馆业、旅游运输业和围绕旅游发展的观光农业,遍布全省山乡,直接带动了2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

经济进步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发展之路,造福了广大群众,促进了社会和谐。在革命老区遵义市,城区的湘江水清澈可见游鱼,城中的凤凰山满目苍翠,城中空气洁净,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全市44%的森林覆盖率,使人们总在绿色的拥抱之中。而全市开展的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四民社区"创建,让市民享有了较为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有了鸟语花香,有了情感交流,有了安居乐业的祥和。

绿水青山是贵州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之所在,潜力之所在,走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大有希望。

来源:新华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