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单位分布看重庆经济结构现状
基本单位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形成的基础和载体,其分布反映了资源的配置状况。数据表明,我市基本单位的地区与行业分布同经济结构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培育壮大基本单位数量,调整基本单位的分布结构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基本单位总量增长快、分布不均衡
直辖以来,重庆致力于“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全市经济发展条件与环境不断优化改善,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也不断增长,全市基本单位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市法人单位达到11.24万个,比2006年末增加4197个,增长3.9%;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2004年末)增加2.65万个,增长30.9%。产业活动单位16.09万个,比2006年末增加4720个,增长3.0%;
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3.10万个,增长23.9%。
(一)基本单位的地区分布
从基本单位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在5000家以上的区县有11个,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其周边中心城区;基本单位数量在2000-5000家的区县有19个,主要集中于渝西走廊和部分库区县;基本单位数在2000家以下的区县有10个,主要集中于渝东南翼地区,以及双桥、万盛、奉节、巫山和城口县。产业单位最多的区县(九龙坡区)与最少的区县(双桥区)之间相比,相差达26倍之多。
(二)基本单位的行业分布
从基本单位的行业分布看,全市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在10000家以上的行业主要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和教育等4个行业;数量分布在5000-10000的行业主要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4个行业;数量分布在2000-5000家的产业活动单位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采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8个行业;数量不足2000家行业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个行业。
二、基本单位分布结构与全市经济结构具有相似性
基本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重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1187.47亿元扩大到2006年的3491.57亿元,同期人均GDP由4130元增加到12457元。与此同时,基本单位的地区、行业分布对全市经济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与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静态地反映在基本单位分布结构与经济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一)地区经济结构
全市经济的地区分布按经济规模分组看,与基本单位的地区分布结构具有一定的同构性。经济总量在100亿元以上的区县有13个,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周边中心城区;50~100亿元的区县有14个,主要分布于渝西走廊和个别库区县;50亿元以下的区县有13个,则集中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地区。其中总量最大的是九龙坡区(315亿元),最小的是双桥区(10亿元),二者悬殊达30倍之多。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2000美元以上的区县有8个,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双桥区则因人口少且产值高而跻身于该行列;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之间的区县有18个,则基本覆盖了一小时经济圈中的绝大多数区县;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的区县有14个,仍主要集中在两翼地区。其中最高的是渝中区,达到4352美元/人;最低的是巫溪县,人均GDP仅为451美元,二者差距达10倍有余。
(二)增加值的行业结构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制造业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在全市行业门类中独占鳌头,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各行业中居首。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达1024.7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9.4%,接近三分之一。增加值在100亿元以上的行业有9个,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教育、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采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其余行业增加值规模均较小,年增加值在50-100亿元和年增加值不足50亿元的行业均有4个。
(三)基本单位分布与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从基本单位的地区、行业分布和经济结构的地区、行业分组情况看,基本单位数量相对多的地区,其经济总量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基本单位数量相对多的行业,其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也越多。也就是说,基本单位分布与经济结构之间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为准确度量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利用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结构相似系数公式如下:
三、从基本单位看经济结构中的问题
(一)基本单位总量仍然偏少,影响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
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的条件下,短期内一个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水平很难有重大突破。因此,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基本单位总量规模决定了经济总量规模。尽管纵向比较,重庆基本单位数量增长迅速,为全市经济总量的扩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横向比较,基本单位总量偏少,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明显。2006年末,全国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总计606.89万个,其中法人单位总量靠前的省(市)是江苏(53.61万)、广东(52.91万)、浙江(48.23万)、山东(45.93万)、上海(35.17万),分别占全国法人单位总量的8.8%、8.7%、7.9%、7.6%和5.8%,合计接近全国的40%。重庆法人单位数仅为10.82万个,约占全国总量的1.8%,在全国排第20位,在西部列第3位。这与重庆经济总量在全国及西部的水平相似。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全市基本单位总量在全国占比偏小的状况仍未有根本改变。
(二)企业规模偏小,且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006年,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数7.14万个,约占全市法人单位总量的66.0%,其中小型企业占了绝大多数。2006年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企业法人约占全市企业法人的83.2%,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约占87.7%。从行业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14家,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法人的12.3%;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
858家,仅占全市批零企业总数的4.6%。从地区结构看,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地区的企业发育不足,机关事业法人比重偏大。2006年末,两翼地区的企业法人数量分别占地区法人单位总量的43.7%和37.8%,远低于都市发达经济圈73.9%的水平,而机关事业单位数量比重仍然高达29.3%和32.1%。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企业的产出,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产出水平相对较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必将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渝东北、渝东南两翼企业数量偏少,势必造成“一圈”地区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利于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三)企业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高低又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自身科技活动的强弱,依赖于企业拥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然而,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形势比较严峻。2006年全市高技术企业仅581家,仅占全市企业总量的0.8%;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916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5%;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不足广东、江苏等省的五分之一,不足四川的一半,只有陕西的六成;研发经费投入只有广东、江苏等省的十分之一,四川的六成,陕西的九成。全市进行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平均拥有发明专利0.78件,不足1件。
(四)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尽管从产值的角度看,全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特征,但是从基本单位数量结构看,服务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地区集中度低,暴露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等弱势。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以租赁、法律、咨询、广告、中介、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居民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还相当少。2006年金融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法人单位分别为717、5162、1374、1555家,合计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22.4%。同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全市致力于打造汽摩、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高新技术和轻纺等六大产业集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从基本单位的行业地区集中度(该行业单位数量排前4位的区县占该行业的比重之和)看,除了摩托车、纺织业地区集中度较高之外,分别达到65.1%和76.7%,其余如汽车、通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地区集中度基本处于40%左右。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议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创业创新机制、产业集群机制。鼓励创业,不断壮大基本单位数量;鼓励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上规模,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鼓励积聚,增强产业集群效应。通过优化基本单位分布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