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5年惠民1118亿 陕西推行国内首个“民生预算”

日期: 2008-05-19
字体:

  在今年1月召开的两会上,以预算形式出现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陕西省2008—2012年“民生八大工程”预算报告》引起了代表和委员们的关注。“上学就医不再难、养老就业有保障、贫困家庭有住房、家家用上干净水、社区服务广覆盖、油路信息通到村”,这是袁纯清所描述的在10个重点项目完成后,三秦大地将呈现的景象。

  自《陕西省2008—2012年“民生八大工程”预算报告》(下称《报告》)编拟以来,这个全省民生发展的一个五年中期预算,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 “民生预算”正在按计划推进之中。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民生八大工程进展和市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督促市县加大配套资金力度,尽快组织实施工程项目,从2008年4月起,陕西省财政厅抽调工作人员和专门会计师,组成10个工作检查组,对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区)民生八大工程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为期1个月的全面检查。为此,4月11日下午,民生八大工程配套资金检查动员、培训大会召开,具体部署检查工作。

  《报告》显示,5年中陕西省将投入资金1118亿元,人均总投入3022元,其中财政投入人均达2242元,是前5年人均投入的2.6倍。其中,今年财政投入将有141亿多元,比去年增加34亿多元。

  “使陕西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是陕西省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预期。

  “两会”上的重头戏

  在今年1月召开的两会上,以预算形式出现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报告》引起了代表和委员们的关注,委员们普遍认为,《报告》将民生问题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解决,从财政体制上解决了对民生问题持续投入的难题,而不是以往带有随意性的、短期性的民生投入。

  这是一个源于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一次调研的民生预算。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刘维隆表示,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陕西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长期滞后。尽管过去省、市政府在每年年初都要宣布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的社会反响良好,但这种办实事的方法不少是根据机动财力多少决定的,甚至不用通过人大批准,决策者带有一定随意性,不符合预算管理和依法行政的原则。

  为改变这一状况,2007年6月,袁纯清主持开始了“着力扩大政府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课题研究。组织省政府办公厅、发改委、财政厅、研究室、统计局、民政厅、卫生厅、劳动保障厅、教育厅等23个省级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反复测算,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经陕西省政府会议研究、省长办公会审定,形成了陕西今后五年“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实施十个重点项目”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

  袁纯清说,构建和谐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必须把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八大工程”的实施,将使陕西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此次调研提出了未来五年全面改善民生状况,重点实施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民生八大工程”的40个项目,其中财政投入829亿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中的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城镇廉租房、饮水安全、五保户供养等10个重点项目。

  袁纯清表示,通过民生预算推进“民生工程”是立足陕西省情、财情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在“民生八大工程”的40个项目确定后,陕西省财政厅围绕这些项目在资金需求、财力保障方面进行了认真测算和深入分析,编拟了《陕西省2008—2012年“民生八大工程”预算报告》。这个预算是全省民生发展的一个五年中期预算,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生预算”,它所提供的数据将会分解纳入每一个年度的政府预算。

  “上学就医不再难、养老就业有保障、贫困家庭有住房、家家用上干净水、社区服务广覆盖、油路信息通到村”,这是袁纯清所描述的在10个重点项目完成后,三秦大地将呈现的景象。

  民生预算的探索意义

  在有关人士眼中,这个财政预算编报制度的创新,形成了财政中期预算的雏形,为地方编制中长期预算做了有益的探索。

  “(民生预算)提供的民生数据将会分解纳入五年中每一个年度的政府预算,在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后就具有法定性和实效性。与年度财政预算相比,中期预算更具前瞻性和连续性。”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刘维隆这样评价。

  据了解,我国财政预算主要是年度财政预算,通过预算列出本年度的财政支出。但这种预算带来的现实问题是,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陕西省财政厅副厅长上官吉庆举例说明,政府投入的许多项目不是一年能够完成的,像教育、卫生等诸多事关社会民生的投入,它们都是延续多个年度的持续投入,必须有一个相对长远的投放预算规划,年度财政预算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很难从连续性和中长期预测的角度考虑某一领域或项目的投入,而中期预算有效化解了这一难题,避免了财政投入临时性、短期性局面的出现。

  中期预算还能够减轻当前我国财政预算年度设计上的不利影响。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草案必须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才具有法律效力,但已实行的历年制预算年度,时间跨度为每年的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每年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般在2至3月份召开,这一矛盾造成了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远远滞后于预算的编制。这意味着,一年中有近1/4的时间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给预算执行带来诸多问题。

  相对以上问题,中期预算的好处很容易凸显:一是能够把预算中安排的项目与政府的中、长期计划相结合,有利于政府活动的开展,使财权与事权结合得更紧密;二是使政府在选择和安排项目时,分清主次,便于安排财政支出顺序;三是对许多跨年度的项目,按项目安排预算,可以根据预测期内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对目标、计划和预算进行调整。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生投入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投入。”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政协委员刘科伟说,“这种投入不仅关乎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解决,而且关乎一个地方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回应民生命题

  地方政府纷纷投入巨资启动重大民生工程并非陕西独有,在今年各地举行的地方两会上,类似的信息被密集地传递。陕西高达千亿元民生预算在其中尤为引人瞩目。

  观察人士认为,这体现出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来,地方政府对民生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纷纷实施民生工程。

  陕西的千亿元“民生预算”只是中国各地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陕西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省份之一,全省107个县区大部分是贫困县。受经济条件、财力水平等诸多因素制约,全省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比较滞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水平较低。而据报道,其他启动民生工程的也多是安徽、云南、甘肃等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这显示了中共十七大以后,民生工程成了省级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各地官员都在切实落实“和谐社会”理念,不再片面追求GDP。

  这也正面证明,中国在GDP双位数增长的同时,正力求让所有社会阶层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如果有一个阶层不能存活,那么所有阶层都不可能单独存活,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过这个道理。

  此外,如何确保千亿民生预算落到实处,也成为考问地方高官的一大问题。陕西省的民生预算工程除了要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外,一个领导小组、两个办公室也在为这项五年计划“护驾”。

  实施民生八大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袁纯清挂帅,副组长是常务副省长赵正永,成员包括了各厅、局、委的一把手。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和资金办公室。项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委主任祝作利兼任。资金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厅刘小燕兼任。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