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动跨越发展的特殊举措

日期:2008-05-30

云南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25个边境县市,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边境一线,16个少数民族沿边居住;25个边境县中有22个是民族自治地方,17个是国家和省重点扶持县。

没有边疆的稳定,就没有云南的稳定;没有边疆的富裕,就没有云南的富裕;没有边疆的小康,就没有云南的小康。我省边境地区的特殊状况,决定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在全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05年至2007年“兴边富民工程”三年行动中,国家、省、州(市)三级财政共投入54余亿元,实施30件惠民实事,“兴边富民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分类指导因族举措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深入我省边疆民族地区视察指导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和振奋着我省各族人民,成为我省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兴边富民工程”建设,把它作为事关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大举措,全力加以推进。

2005年2月17日召开的云南省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的决定》和《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05-2007年)》,省政府建立了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加强了对“兴边富民工程”的领导。提出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重大项目,办好30件惠民实事。全省25个边境县总人口647万多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暖意。

为帮助边境民族地区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使之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从2000年开始,我省开始进行“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在12个边境试点乡镇开展扶贫温饱、免费教育、科技和文化扶贫等工程。2005年在腾冲召开的“兴边富民工程”工作会议,则标志着“兴边富民工程”进入新的阶段,在我省边境地区全面展开。

坚持分类指导,制定特殊政策,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关于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快我省人口较少特有民族脱贫发展步伐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人口较少民族和散居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蜚声国内的“三山”扶贫综合开发,即是我省探索“一族一策、一山一策、因族举措”工作思路、实现边境地区跨越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云南,基诺山、布朗山的穷困远近闻名。2000年,是勐海县布朗山乡、景洪市基诺山乡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家总投资7300万元专项资金,对两山开展整体脱贫开发。修公路、架电线、兴水利、办教育……群众改造茅草屋喜迁新居,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崛起,两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基诺山初步实现整体脱贫。

我省有7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省委、省政府把扶持23万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突破口。2002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采取特殊措施加快我省7个人口较少特有民族脱贫发展步伐的通知》,实施温饱和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民族文化和人才培养“五大工程”。2006年,投入资金7620万元,以自然村为单位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370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整合水利、电网、卫生、教育等各部门资金,以行政村为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扶持,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启动了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等社会帮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扶持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约2.7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立足民生共享成果

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长期以来,我省边境地区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一直偏低。进入新世纪,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式作出了对边境沿线乡、村学校学生实行免除书费、杂费、文具费“三免费”教育的决定,作为我省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内容。2000年、2001年,“三免费”教育在边境沿线行政村和行政村以下的小学13万名在校小学生中实施,每年投入1800万元;2002年,“三免费”教育扩大到边境一线省定扶贫攻坚乡的小学和初中共26.5万名学生,投入经费4400万元;2003年,“三免费”教育不仅扩大到边境112个乡镇所有农村户口小学在校生和边境扶贫攻坚乡的初中生,还增加了独龙、德昂等7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23个乡镇和85个村委会以及迪庆藏区的29个乡镇农村户口的中小学生,每年投入5167万元,近32万中小学生受益。2005年,“三免费”教育纳入了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范围,128万名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受益。同时,提高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补助标准;为发展相对滞后的14个少数民族在昆明举办大中专班,在边境地区建兴边富民小学,形成了小学有免费教育、中学有寄宿制、半寄宿制,大中专有特殊班的边境民族教育体系,在周边国家中产生了良好反响。

立足“民生”根本,从解决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省兴边富民行动始终坚持的根本。

2003年至2006年,我省连续4年将扶贫安居工程列为省政府十大民心工程之首,累计投资14.5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40.25万户贫困群众的茅草房改造工程,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跃千年的变化。

2007年,我省进一步把解决行政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问题,作为解决农民群众健康保障问题的大事来抓,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9380万元,用于建设全省6000个无业务用房村卫生室。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工作全面提速。

突出重点齐抓共管

几年来,通过兴边富民行动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边境沿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边境沿线开展兴边富民示范村、兴边富民集贸市场、兴边富民口岸、兴边富民小学等示范点建设,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增强了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了国门形象,在周边国家边境地区引起良好反响。

兴边、富民、强省、睦邻,在“兴边富民工程”行动中,我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突出重点,规划先行,综合协调,齐抓共管,为“兴边富民工程”真正突破困境、打开局面创造了条件,在实施“三免费”教育、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兴边富民行动试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等方面率先探索,为全国民族工作、扶贫工作和区域经济发展工作创造了成功经验,受到了广泛赞誉。

我省在25个边境县(市)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与2004年相比,25个边境县市平均生产总值从10.49亿元增加到15.4亿余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136.4%。平均地方财政收入从5108万元增加到10187万元,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瓶颈”制约得到较大缓解。解决了边境县(市)财政难以解决的电力、交通、水利等部分基础设施欠账,有效改善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

--扶贫攻坚全面推进,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各边境县中115669户住上了砖瓦房,60万人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8.7万农户用上清洁环保方便的沼气,2850个村寨看上电视节目,66万多人通过培训获得了就业岗位,减免学生教育费用4860万元。

--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3年来,国家和省级在扶持边境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方面的投入达到10110万元,25个边境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前的1363元增加为2007年的1933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中小学危房改造、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了边疆教育发展的急难问题;农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建设、计生服务站达标建设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使边境地区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了改变;县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缓解了边疆“五难”问题。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沿边优势进一步显现。通过口岸、重要通道基础设施、禁毒防艾和界河治理等项目实施,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边境地区呈现出生机活力。

--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增进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营造出了社会各界关心边境发展、关心民族进步的良好氛围。

正视差距再掀热潮

我省的“兴边富民工程”虽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方财力十分薄弱,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兴边富民工程”实施中仍然面临许多严峻的困难和问题。

我省边境地区有了较大发展,经济收入增长较快,但口岸地区、坝区、山区发展不平衡。在江城,由于茶业龙头公司的带动,该区域1万群众人均收入达4000元,茶农已基本致富,安居乐业;但在山区,生产发展困难,贫困状况还未得到根本解决,镇康县勐捧镇酸格林村,边境群众人均收入仅六七百元,不通公路,人畜饮水困难。

边境一线交通、通讯、电力、口岸等基础设施已有较大改善,但基础设施落后仍是制约边境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乡村道路通达率低,很大一部分边境一线自然村不通公路、不通电,群众的农产品运不出去,生产生活比较困难。

边境群众的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但边境一线山区群众的收入水平较低,住房、就医、就学、饮水等生活条件仍然较差。边境与内地缩短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边境地区群众生活在国家边境一线,维护着边境的和谐安宁,解决边境地区的发展和广大边境群众的特殊困难,既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非常迫切的政治任务,事关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全局,事关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边境地区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坚决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边境地区与内地协调发展,让边境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动员一切力量,下更大的决心、出更硬的措施,投更多的资金,大力推进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行动。
 

来源:云南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