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迈上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2003年以来,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
——经济总量持续发展。2008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121家,比2003年的982家纯增了1139家,增长116%。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2.9亿元,比2003的464.8亿元纯增了1388.1亿元,增长了3倍,总量位相居全国第6位。完成增加值565.3亿元,比2003年的137.9亿元纯增了427.4亿元,增长了3倍,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7.3%,农畜产品加工业继续成为全区工业举足轻重的一大主导产业。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8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1.1亿元,比2003年的36.2亿元纯增了104.9亿元,增长了3倍;实际上交税金63.3亿元,比2003年的17.8亿元,纯增了45.5亿元,增长 了2.5倍。
——出口创汇逐年增加。龙头企业紧紧抓住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鄂尔多斯、华蒙金河、伊利、蒙牛、小肥羊、塞飞亚、乌珠穆沁、科尔沁牛业等企业的名优特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使内蒙古的出口创汇从2003年的 3.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8亿美元,增长了1.9倍。
——社会贡献逐年增大。各地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促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和运作,示范、推广企业自建基地、返租倒包、农牧民员工化合作等实用有效的利益联结方式,积极引导农牧民加入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农牧业提质增收、主导产业拉动增收、转移就业增收、重点项目带动增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农牧民多元增收的新格局。2008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657.1亿元,比2003年的141.6亿元纯增了515.5亿元,增长了3.6倍。产业化带动农牧户209.9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8.8%,比2003年的106.4万户纯增了103.5万户,增长97.3%。全区农牧民人均通过产业化渠道获得的纯收入为2490元,比2003年的566元纯增了1924元,增长了3.4倍。
从总体上看,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发展壮大;逐步由点状增长向集聚发展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就主导产业而言,乳、绒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架构基本形成,羊肉、玉米、番茄、马铃薯等产业已成为强势产业;饲料、特色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正成为产业化经营的新亮点。
从区域布局上看,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经过扶持和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带和企业集群,产业聚集和拉动效应日益凸现。乳产业形成了呼市、包头、呼伦贝尔市三大功能较为完善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玉米产业分别形成了以通辽和呼市为中心的两大生产和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盟的羊、赤峰的鸭、通辽的鹅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全国又一重要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量占全区蔬菜加工总量的80%以上。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