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造饭碗"改善民生--银川打造西北最适宜创业城市

日期:2009-08-14

近年来,宁夏银川市将打造“西北地区最适宜创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之魂,选准改善民生的突破口,紧紧抓住“造饭碗”带动就业,出台多项创新举措,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形成从政府部门到普通市民,从失地农民到下岗职工,从返乡农民工到大学毕业生,全民创业推动就业的良好局面。

创新机制,创业职能覆盖全市所有部门

银川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创业办主任孔令杰介绍,其他省区市的创业办都作为劳动保障部门的一个下设单位,而银川市委和市政府专门成立创业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所有部门开展创业工作,今年市委和市政府所有机构均增设了创业职能,形成合力。

今年4月出台的《银川市直机关全民创业工作职责》包含了25个市直部门的创业职能。

银川市市长王儒贵说,为全民创业“保驾护航”,银川市委和市政府做到了“千方百计”。今年4月出台的《银川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创业就业的若干规定》中,有更多助推创业的措施:为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审贷效率,将贷款数额在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审贷权限下放到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政府,风险由三区政府承担。制定《银川市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反担保办法》,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反担保风险基金,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反担保。对提供小额贷款反担保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年底实绩考核分数的基础上,每人每次增加1分。具备资质的民办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向区外介绍银川市城乡劳动者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就业部门审核后,对中介服务机构按每年新增输出数额给予每人50元职业介绍补贴;劳务派遣企业纳入劳动密集型企业范围,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优化环境提升创业城市吸引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崔波说,银川在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突出,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尤其具备湖泊湿地的特殊生态系统;二是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是全国少有的水丰电足资源配套的区域中心城市,投资成本低,城市深度开发空间大;三是人文环境优越,回族文化和移民文化交汇融合,形成进取、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创业吸引力。

2006年,银川即提出重点加强法制、政务、设施、生态、市场、社会、文化和人才八个方面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银川市从行政管理、政务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推行行政机关内部“扁平化”管理,推行政务大厅全程代办制、“一审一核”制、超时默许制和缺席默认制、并联审批制、设立首席代表等,同时建立司法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开展司法绩效考评工作,推行执行案件全程公开制度等。

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创业提供优质服务,银川市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个体户登记注册、税务登记注册、统计登记注册4项费用,全部由政府为企业买单。

创业服务融入“造饭碗”全过程

为帮助创业者提高创业激情与能力,银川市对创业全过程予以帮扶。分层次培训作为重要的创业基础,从2006年以来,银川市针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创业者、残疾人等群体举办了“创办你的企业”示范班;针对失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等人员举办了“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培训班;针对创业初期的小企业举办了“扩大你的企业”培训班;今年,又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项目。2006年至今,已累计培训各类人员8008人。

对于创业前景良好的微小企业,银川市将其放入创业孵化园区进行孵化。在西北地区首家青年创业孵化园,银川市团委书记丁聃告诉记者,目前入园的17家企业以网络公司等为主,孵化园从企业登记、注册到财务、法律、文秘、融资服务对他们实行集约化办公和服务直通车,大大降低了微小企业的运行成本。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银川市动漫软件产业园区却迅猛发展,入园企业由去年初的13家增长到目前的34家,用工人员从300多人增至664人。

“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

积极扶持创业能人,使之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这是银川市“四两拨千斤”的又一做法。走进银川市西夏区张明劳务派遣公司,倾听张明的创业之路,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

张明是一个高考失败者,复读两年后放弃了学业,在贺兰山煤矿打工一年,转而又去蹬三轮车。凭着吃苦耐劳,他攒了点钱,慢慢拓展,数年以后拥有了50辆黄包车。有了第一桶金,他又转而买了两辆出租车。2006年2月,在政府的引导下,张明成立了劳务协会,现在已发展到拥有1300多名员工的公司。员工以失地农民为主,还有数百名下岗职工。

在张明劳务派遣公司,记者看到,员工统一着装,企业规章制度十分齐,还为职工办理了五险一金。正是由于正规化、职业化的操作,使得劳务派遣公司在当地形成了品牌。

政府持续的多元化扶持加上公司自身努力,使张明由一人创业实现了千人就业。近年来,银川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将创业带就业不断推上新台阶。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银川市共培养小老板1255人,开发创业项目1211个,培育小企业1147个,创造新岗位8852个。

来源: 新华网宁夏频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