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文化体制改革助推西安迈向现代化大都市

日期:2009-09-07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西安市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六年来,在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市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稳步推进,改革工作进展顺利。

西安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数量众多,秦腔、话剧、儿童剧、舞剧、电影、出版等门类齐全,转企改制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六年的改革征程中,西安市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放在了突出位置,稳步推进,各个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纷纷在改革中应运而生,成为西安文化建设史上一朵朵盛开的奇葩。

秦腔院团改革——

文化资源整合与资本平台对接的经典之作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北方梆子剧的鼻祖,是西安市的优势文化资源。西安市原有四个秦腔艺术表演团体(西安易俗社、西安市五一剧团、西安市秦腔一团、西安市秦腔二团),均为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传统体制下,各个文艺院团创作活力不足,阻碍了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05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本着“消肿、松绑、减负、放开、搞活”的改革思路,对市属四个秦腔剧团进行整合,组建了西安秦腔剧院。

为了加快整合后的西安秦腔剧院发展,发挥优势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西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依托现有资本平台,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推动秦腔艺术与旅游、高新技术等行业的关联嫁接,力促互利共赢,壮大文化产业。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2007年6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保护传承与面向市场并重”的思路,将西安秦腔剧院整建制移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管理运营,利用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把西安秦腔剧院打造成西安的强势文化品牌。移交后,西安曲江新区对秦腔剧院着力进行体制创新和市场化改革,推动剧院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探索传统戏曲传承与市场经营并举的发展路径。

今年5月,西安市委专题会议研究了西安秦腔剧院的转企改制工作。曲江新区制定了《西安秦腔剧院事转企改制方案》,由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投资3000万元,对原有西安秦腔剧院固定资产进行置换,并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原秦腔剧院全体人员全部转为企业身份,实行职工竞聘上岗和聘任制。出台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薪酬方案》,以绩效考评奖优罚劣、激励后进,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6月10日,公司与170名竞聘上岗的员工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西安秦腔剧院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

西安秦腔剧院的成功转企,探索了新形势下国有戏曲院团改革发展的新路。今年8月15日,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并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重点发言。

  五团一社转企———

体制机制创新与市场主体培育的成功之路

体制创新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改革的方向才不会逆转,文化的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2008年9月,中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面上展开、向纵深推进。12月,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试点城市要紧紧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精神,西安市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西安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职责分工、操作流程、完成时限、政策保障和工作要求,并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

政策是推进改革的强大杠杆。改革能不能顺利推进,取决于政策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今年年初,西安市按照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和省上改革精神,经过多次研究讨论、修改完善,并听取了省上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

两个《规定》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政策依据,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资产和土地处置等方面,与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保持一致;在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等方面,考虑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的实际,制定了保障职工权益、有所创新的政策措施。由于文艺院团的特殊性,而政策范围之内又无法解决,但又影响改革推进,西安市采取“一事一议”、“一团一策”的方式,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解决。这一系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改革政策,解决了改制单位人员身份转换和安置问题,为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创造了良好条件。 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2009年4月8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宝根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并决定将西安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市豫剧团、西安市说唱艺术团、西安出版社等六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面向市场、转制为企业。

5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陕西视察工作时,对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殷切希望。

5月22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研究了加快推进改革工作。会议要求6个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务必在8月底前全面完成。

5月下旬以来,在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下,西安市文化局、西安市新闻出版局按照改革政策,研究制定了《西安市直属五个艺术表演团体改制方案》和《西安出版社转企改制方案》,并多次征求了市人事、劳动、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

6月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关于西安市直属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中需要解决若干问题的请示》,就五个艺术院团改革中职工提前退休、退休年限等具体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下发了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

8月11日,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五团一社”的转企改制方案。《改制方案》要求,五团一社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8月中旬,西安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等六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分别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落实改制方案。广大职工坚决拥护改制决定,普遍反映这次转企改制政策优惠,针对性强,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必将激发文化单位的创造活力。 8月27日,西安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揭牌仪式在新城剧场隆重举行。西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豫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说唱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等六个新型市场主体正式宣告成立。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斌,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军为6个文化企业揭牌。

五团一社的成功转企,是西安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是西安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是西安市文化单位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电影公司、新华书店——   

事转企改革与股份制改造的因势之为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西安市将多年来市场运作基础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文化单位先行转企,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培育了一批新的文化市场主体。

2004年,西安市按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有关规定,将当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西安市新华书店、西安市电影公司整体转制为国有文化企业。

西安市新华书店整合下属19个独立法人单位的资产,变二级法人治理为一级法人治理,实行连锁经营。改革后,西安新华书店的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职工工作热情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善,工资收入普遍提高,企业呈现出新的活力,国有资产较改制前有了较大增幅。截至2008年底,西安市新华书店总资产达到3.15亿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42亿元,较改革前增长了3900万元,改革后累计上缴各项税费6589万元。

西安市电影公司全面完成事业法人注销登记、清产核资、系统资产合并等,实施员工竞聘上岗方案。公司整合长安院线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为了实现文化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今年以来,西安市新华书店、西安市电影公司着力探索股份制改革,积极寻求战略投资者,做强文化产业,谋求新的更大发展。

改革——

催生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新巨变

经过多年来的体制机制创新,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成效初步显现,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比重连年攀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市场日益繁荣,西安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转制院团精品化、市场化发展道路愈走愈宽。改革后,西安秦腔剧院创排的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面向旅游市场,年收入达到2000万元,演员平均收入由原来每月不足1000元增加到现在每月3000元左右,创造了营业收入增三倍、演出场次增三倍、演员收入大幅度增加的良好局面。创排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荣获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六项大奖,今年又荣获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今年8月15日,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的首部原创作品——大型秦腔音乐剧《杨贵妃》隆重问鼎市场,华丽的舞台灯光、哀婉动人的故事、清新亮丽的表演,让古城观众深深折服。

——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孕育了强大的创作潜力。西安话剧院创作的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荣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西安歌舞剧院精心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大型古典舞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优秀童话歌舞剧《玫瑰园》、《小小阿凡提》等,赢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西安出版社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丛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文艺精品佳作呈现出百花竞放的景象。近年来,西安市先后有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电视剧《热血兵团》荣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2009年,西安市5部作品荣获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全部推荐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评奖。电影《图雅的婚事》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隐形的翅膀》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金象奖”,《老港正传》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剧《特殊使命》创2007年央视电视剧收视率之冠。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大型文献工具书《四部文明》响誉全国。《美文》杂志创出了纯文学刊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功的范例。

——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步入了快车道。2008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19.37亿元,占GDP比重5.5%,文化产业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5%以上。曲江新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灞生态区等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初步形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重点行业效益日益凸显,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经开区印包产业基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唐西市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不断涌现,西安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前景广阔灿烂。

——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近年来,西安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投入等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优秀儿童剧《红领巾》、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等舞台艺术精品,组织市、区(县)文艺表演团体和电影公司举办了“国产优秀电影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市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实现文化产业振兴,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来源:陕西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