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动态信息(20)

(2010年11月1—15日)
一、为农民工办实事
我市明年拟为农民工办五类24件实事。11月5日,市统筹改革办公布《2011年为农民工办好五大类实事》(征求意见稿),即日起面向全市广大农民工和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类维护合法权益,主要包括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等4项内容;第二类加强技能培训,提出了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等7项内容;第三类实施就业帮扶,提出了启动在聘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等3项内容;第四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向农民工开放社区服务设施等8项内容;第五类做好转户进城。
在为农民工办实事新闻通气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市统筹办副主任徐强通报,截至10月31日,我市2010年为农民工办的五大类25件实事中,已经全部顺利完成的共20项,其中7项超计划完成。尚未完成的5项预计年底可以完成。
我市今年免费培训2万建筑行业农民工90%以上可实现就业。我市今年将延续从2007年实施至今的“重庆市建设行业惠农转移培训工程”,从城建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对2万名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并保证90%以上实现就业。市建委启动两项惠农工程培训活动。一是实施建筑企业在岗建筑业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免费培训10家建筑企业在岗建筑农民工1000人,讲授各工种技能专业知识、建筑施工安全、建筑法律法规以及重庆籍农民工转户进城务工常识等。对技能考核鉴定合格者免费发证。二是开展建筑业农民工务工带头人(建筑劳务经理)培训,免费培训200人。开设建筑劳务企业法律常识及风险防范、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建筑劳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筑劳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专题讲座,对考核合格者免费发证。
二、土地制度改革
我市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发证工作稳步推进。开展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是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进程、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维护农村土地房屋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截至10月30日,我市累计发证444.57万本,发证率60.8%。其中:1.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根据二调成果重新全面核发)累计发放证2.74万本,发证率32.6%。2.宅基地使用权及村民住房所有权证累计发证439.45万本,发证率61.66%。在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中发证67.79万本,完成比例13.66%。3.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所有权证累计发证2.39本,发证率23.72%。在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中发证0.18万本,完成比例2.18%。
三、要素市场
银花远期交易正式上线。11月15日,银花远期交易在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上线,在全国尚属首次。这是继去年12月生猪上市后,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推出的第二个交易品种。银花远期交易的是银花干制品,交易代码为YH,以“手”为买卖单位,一手为10公斤,合约交割月份为4、8、12月,最低交割数量为100手。银花远期交易采用集中撮合竞价,通过交易所的价格杠杆调节,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可以让花农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买方只需要缴纳20%的保证金即可购买远期的金银花,不必用100%的货款购货来进行储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占用。
四、金融改革
我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开业。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11月4日正式开门迎客。这是重庆首家获准正式开业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自愿入股组成,注册资本68.8万元,主要为社员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办理同业存放及代理业务,并可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五、关怀农村留守儿童
我市落实专项经费推动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工作显实效。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130万人,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家庭教育和亲情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新的突出社会问题。为从制度和人性关怀上解决这一难题,市财政认真落实专项经费35万元,支持全市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工作,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辅”,取得了“起步早、工作实、效果好”的工作成效。目前,全市自愿担任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已有2.2万人,共结队关爱留守儿童2.5万名,其中30%以上的留守儿童进步十分明显,营造了全社会都来关爱保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六、区县改革
大渡口区四项举措加快推进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大渡口区整合力量,积极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改革试验,努力把跳磴镇打造为全市集中示范点。一是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提高普及教育标准,所有农民工子女均就近入学。预计2012年在跳磴镇新建标准化小学1所,率先实现12年免费教育。二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化。截止2010年10月,共修建完成了标准化村卫生室9个、总投入72万元,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三是推进农村文化体育民政设施标准化。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已达到200万元,今年将建成重庆市标准化乡镇健身广场,还将投资1100万元建设完成区敬老院二期工程。四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同标,截止10月,跳磴镇60岁以上老龄参保人数2803人,占应参保老龄人数的98.7%;共有609户1105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共有51户低保户享受廉租住房保障,占全镇低保户的20%。
丰都县五措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并联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二是创新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完成,积极推进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改工作经验在全国进行交流。三是完成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个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探索了“九步四公示一监督”的扶贫开发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识别程序。四是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出了“县托管乡”的城乡医疗管理新模式。五是稳步推进统筹城乡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改革,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城口县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破解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难题。城口县确定中药材产业为农林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主推“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土地流转新模式,促进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新模式就是通过业主领办专业合作社,采取“业主租土地、农户出劳力、资料共分担、收益两分成”的合作模式,由业主用较低的租金从农户手中把土地租过来,农户通过出租的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分红。业主提供种子种苗、生产技术、产品销售。农户出劳力、肥料并负责日常管理。业主按不低于市场价回收产品,销售后三七分成,农户得七成,业主得三成。这种土地流转新模式土地租金较低(只占土地出租方式的一半左右),并可节省聘用劳动力的费用,对于业主来说节约了发展成本,减少了具体管理事务。对于农民来说,既有一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同时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自身最具优势的资源都可作为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分红,实现了收益最大化。这种新模式促进了城口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中药材产值有望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成为带动全县农林特色产业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