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重大决策预公开

关于公开征求《关于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日期: 2020-10-28
字体: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精神,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级相关部门起草了《关于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希望广大市民、市场主体、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宝贵意见,有关意见建议请于2020年11月5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我们:

1.电子邮箱:cqtcb@126.com

2.传真:023—67575970

3.信件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市发展改革委体改处(401121)

附件:关于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0月27日     


附件

关于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发﹝2020﹞10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实施重庆市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建设领域聚焦、向全市重点基础设施领域聚焦、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焦,从一般市场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清理退出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工业企业原则上不再投资规下企业。

(二)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要求,积极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参与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层面混改。推进市属商业一类子企业宜改则改,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者参股;稳妥推进商业二类子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推进具备条件的公益类子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支持混合所有制企业全面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健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通过银企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科技和知识产权保险补助、科技信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制造业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鼓励中小银行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深合作,提升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质效。鼓励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合作,加大“信易贷”等以信用信息为核心内容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推广力度,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大型企业协助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逐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物范围,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增量扩面。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债券融资,进一步增加民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鼓励支持各类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推广转化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精准帮扶重点民营企业,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民营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施针对性帮扶。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的相关项目安排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四)稳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深化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着力破除行政性垄断。按照国家部署,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和竞争性环节电价,健全竞争性油气流通市场,推进油气管网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提高垄断行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规范城市燃气、自来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等领域特许经营行为,采取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竞争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

二、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五)完善和加强产权保护。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开展“保市场主体、护民营经济”等专项行动,加大惩治侵犯产权犯罪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稳定、侵犯企业主人身权利、害公司和业管理秩序、侵占公司和企业财产等犯罪行为。修订《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在合川区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出台我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和调查监测评价制度,推进我市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各类重要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行使机制,明确市级、区县级代理行使所有权资源清单和委托实现形式。继续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加快修订《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形引领创新主体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探索建立线上或线下的专利运营平台,促进专利运用和交易。大力推进专利申请受理和商标注册便利化。

(六)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确保“非禁即入”全面落实。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建立常态化抽查通报机制,推动将公平竞争审查纳入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十四五”期间实现评估全覆盖。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放宽市场准入力度,持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和举报绿色通道。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竞争倡导,加强竞争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七)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争取依托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全国性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市场化交易试点,探索区域内节余指标与长三角等跨区域交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落户限制,推动公共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新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效配置,推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根据数据要素特征,研究完善数据产权性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三、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

(八)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研究形成我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发挥全市发展规划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时空安排功能,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引导全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现有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建设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集群。巩固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成果,持续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九)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计划、实施、监督等配套制度,加快构建投、融、建、产、运为一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推动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促进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提高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保障制度,鼓励金融机构按覆盖项目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全生命周期设计金融产品。以综合交通、生态保护、新型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项目为载体,健全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整合中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特别国债等资金渠道,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和建设资金筹措。深化基础设施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级国有企业改组或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多渠道盘活存量优质资产。逐步统筹基础设施领域各类专项资金使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设立基础设施发展基金。鼓励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公募基金等,通过债权、股权、资产证券化、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多种方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区域评估、片区一体化论证,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进一步提升投资审批服务效能。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模式新技术,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监管。运用大数据思维,推动投资项目实现“数字化”。严格执行《重庆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加快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计划、实施、监督等配套制度。加快构建投、融、建、产、运为一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拓展资金供给渠道。加快推动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十)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对标对表中央改革要求,逐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形成权责清晰、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构建结构优化征管高效的现代财税体系。围绕“开源、节流、保重、增效、风控”,精准有效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市与区县财政事权与支持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与区县财政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各级政府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快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落实地方税体系建设,积极配合落实中央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根据新预算法和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条例,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我市财力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权责关系,强化综合统筹能力。

(十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谋划全市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中长期科技发展研究。优化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实施。深化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结题备案制等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储备和支持体系。起草“十四五”重庆市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方案。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十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一区两群”对口帮扶机制,着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高财政、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引导“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十三)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体制机制创新。着重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推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快探索。

(十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打造贸易投资便利、政策公开透明、政务服务标准、法治保障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围绕减环节、缩时间、提效率、降成本,破解企业开办、施工许可办理、财产登记等方面痛点难点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管理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显著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做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推进跨行业、多业态服务企业注册登记审批试点,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验。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加强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出台《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探索设立互联网法院,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出台我市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持续推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推进《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进程。

(十五)健全信用监管体制。加快出台《重庆市社会信用条例》。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积极拓展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报告应用;按照国家规定开展信用修复;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和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务诚信建设。

四、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十六)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重庆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落实。研究出台我市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办法。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推进DRG付费模拟运行。持续扩大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联网结算范围, 试点开展特病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实现全市贫困人口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重点人群 “应保尽保”。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助学”项目。推动《重庆市慈善条例》制定出台。

  1.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以市级库为主体、区县库为支撑、乡镇库为基础、村(社区)储存点为补充的四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制定出台《重庆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庆市疾控能力及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健全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国家级经开区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深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家级经开区的合作和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积极推动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设贸易营销网络,开展交通运输、房屋建设总承包,进行投资并购等。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渝企走出去服务港”。

    (十九)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复制推广先进成熟的政策和试点经验。总结培育自身创新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重庆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和创新典型案例。与四川协同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强重大制度创新集成攻关协作,联动推广应用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二十)健全高水平开放政策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大力发展保税研发、检测维修、文化贸易等“保税+”业务。调整优化外贸支持政策,鼓励中小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使政策惠及更多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赋权,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主城都市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和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保护外资合法权益。


返回顶部